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

自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之时起到现在150余年间,圆明园被劫、流失文物的拍卖在国外、尤其是英法两国,一直都有,从未间断。其间有些文物反复多次拍卖,也有久藏深闺、偶然发现、突然亮相拍场者,其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甚至博得某些品类拍卖的成交最高纪录。例如众所周知的圆明园生肖铜首系列,至少自1980年代至2009年的30年间,经历了从百万到千万到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升级。尤其是2000年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拍卖猴首、虎首、牛首铜像,对于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开始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明确地、针锋相对地反对拍卖流失文物,也成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的常态表达和一贯立场,震慑力量巨大、成效显著,很多拍卖行也有撤拍流失文物、不再拍卖流失文物的表态和表现。

同时,在拍卖场上也从来不缺拿圆明园做噱头兴风作浪、浑水摸鱼、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辈。2018年3月7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The 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将拍卖多件源自圆明园的流失文物,重点推荐的是一件“青铜虎鎣”,将于2018年4月11日拍卖,预估价12万至20万英镑。另外还有一件商代青铜尊和一对清代(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香炉,预估价分别是4000—6000英镑和3000—5000英镑。它们据称来自英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Royal Marines Captain)Harry Lewis Evans (1831-1883) 的旧藏。拍卖行同时还披露了Harry Lewis Evans的信件,记述了1860年他在圆明园掠夺和纵火之事。信件并不是Harry Lewis Evans的手稿原件,而是其子Charles Lewis Evans (1875-1960)后来誊抄的。同时附以相关器物陈设在其家中的照片。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商代青铜尊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如何评价英国拍卖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

关于这件“青铜虎鎣”,其盖和流均有虎的造型,故名。根据牛津鉴定公司(Oxford Authentication Ltd)的X光检测,其流与器身结合处有细微裂痕,已进行过专业修复;对把手和底足内陶土的热释光检测,其烧造时间在2200至3500年前。故断代为西周时期(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拍卖行相关资料还显示,被称为鎣的同类器物,现存世只有六件,其中五件收藏于博物馆、一件为私人收藏,这件“青铜虎鎣”为已知的第七件。

实际上,类似鎣的青铜器往往称为盉,在博物馆中是常见的类型,数量众多。但这件“青铜虎鎣”,底足与常见盉的鼓足有明显的不同。盉为盛水器,一般在祭祀时与青铜盘配套做净手之用。另外,这件“青铜虎鎣”并非完整器,盖部虎尾作环钮,应有链与把手部的环钮相连,防止盖部在使用时掉落,但这件“青铜虎鎣”无链。

2018年3月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青铜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一事发表声明:我们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声明说的是“青铜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疑似一词的背景是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正在核实有关情况。但用疑似定义,越读越觉得有深意和内涵:不一定是圆明园流失文物,甚至不一定是文物;不要用圆明园做噱头吸引眼球,免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适得其反。实际上,国家文物局的声明已经决定了“青铜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在法律和流通层面的瑕疵,没有人会买,至少中国不会有人买。虽然据报道称拍卖行表示拍卖会如期举行、不会撤拍,即便有人竞买,也有可能会是假成交、事实上流拍罢了。这并非没有先例。

2002年成立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是专业从事流失文物调查研究和追索的公益组织,自成立起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拍卖流失文物,尤其是反对拍卖行把圆明园当商标和噱头进行感情绑架。据该机构总干事牛宪锋曾说,在十余年间曾多次反对和抵制流失文物的拍卖,更因为政府的严正表态和舆论压力,相关的流失文物拍卖均以撤拍或流拍收场。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更得不到臆想中暴利。至于2018年3月8日就得到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青铜虎鎣”的信息而未作表态的原因,关键在于看过拍卖行公布的资料后对相关拍品没有完全认可。牛宪锋表示,这次将坚决支持、拥护国家文物局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