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

伏龙苏


一、李碧华其人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言:"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需论世,因此要评价李碧华的作品,先需要和作者成为朋友,了解她所生活的时代,体会她所经历的世事。李碧华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给,与她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担任人物专访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她的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等。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奇特的想象将女性、爱情与命运紧紧结合起来,写尽了女性为爱痴狂,为爱着迷的那些传奇。尽管在文坛上,李碧华并非主流,但是她的小说却受到电影人的青睐,因为她的作品画面感比较好,篇幅也正好支撑一部电影所以能够很好的将其变为影视作品,实现视听共读。

二、 李碧华其作

1、敢爱敢恨的主题

李碧华小说主题是对女性纯粹爱恋的一种描写,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女性一直是主角,不同于其它的言情小说有女主有男主,她的笔下尽可能去关注女性,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都是爱得痴狂和强烈的,在她们的爱情世界中,为爱而生为爱而亡,不计得失,一往无前。

在她的作品《胭脂扣》中,主人公如花是一个居无定所的女鬼,她对"十二少"的爱情是那么执着,甘愿用自己的阳寿来换取几日的相见,哪怕在这几天不一定能见到自己所爱之人。《饺子》通过变态的青春驻颜术,让女人保持魅力,来维持自己卑微的爱情,这是女性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剧。这般"人吃人"的勾当,显示了女性在爱情中卑微的地位,为了得到爱,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

2、难逃宿命的结局

在中国宿命论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李碧华的描写下,男女之间的情爱常常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而又在时代的束缚下无法进行个体抗争,只能最终掉入悲剧的宿命漩涡之中。一般意义上的言情小说虽然会有苦情戏但是作者会为了迎合大众编织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李碧华不同,她的作品的结局大多饱含无奈,人性美好的光环难逃命运的齿轮。恰如《胭脂扣》中如花的挣扎,难敌岁月无情。《生死桥》这部小说在开头就借一人之口说出了怀玉、志高与丹丹三人十年爱恨纠葛,可惜那时他们年少并不知。

3、小人物中见大历史

李碧华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小人物再现了当时香港的历史变迁,这些小人物是社会的缩影,在时代的洪流下她们有着自己的命运,却也难逃历史的洪流。《胭脂扣》中的如花是一个无根的女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个如花可以说是"香港的化身",她所追寻的"十二少"正是祖国,沧海桑田如花与十二少再见早已不是当时的模样,他们的关系就如当时的祖国与香港的关系,若即若离。因为当时正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商量香港回归问题的时候,李碧华通过这般小人物,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迷茫。整部小说都是围绕"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展开的,既是爱情故事也是爱国情怀。《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也是这样一位对自己身份认同模糊的人物,小时候母亲为了生活让他"断指"学习唱戏,这是在身体上的戕害,让他对自己的性别模糊化,在演出的时候他对段小楼的感情戏里戏外分不清楚,再加上其他人的凌辱,他们共同扼杀了程蝶衣的性别意识。看似是周围人将他一步步异类化,实则是时代的洪流在推动,反映了当时香港人的迷茫,处在无根的环境下,他们对祖国是充满渴望,可是又那么陌生。


一往文学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情爱、鬼怪、武侠等各种类型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着港民的新奇与娱乐需求。

那个时期的电影部部堪称经典,至今依然让人津津乐道,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身处电影黄金时代的张国荣、林青霞、张曼玉……,更是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男神女神,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和荧幕巨星相比,作为编剧、小说家的李碧华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她的作品,你一定不陌生,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徐克的《青蛇》都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来的。

《青蛇》剧照

作品里的女性个个敢爱敢恨,演绎着铭肌镂骨的旷世奇恋,现实中的李碧华却和她们毫无相似之处。反之,她为人低调,不爱出现在公众面前,只是一位躲在作品背后默默创作的文学工作者。

写作是先自娱,再娱人的享受

李碧华出生在广东一个阔绰的大家庭里,原名叫李白,颇有天生与文为伴的气势。祖父做中药材生意,家底丰厚,娶了四个老婆,还收有妾侍。

她从小就听惯了旧式的人事斗争,也耳濡目染了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大宅院里是非多,她却不愿浸淫其间,终日沉迷于书中,远离这些俗世纷争。

后来她跟随父母去了香港,就读于女子学校真光中学。幼时对文学的喜爱根深蒂固,加上香港自由民主风潮对她的影响,李碧华在中学时代就经常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

当时她的文采就彰显报端,独到的观点和新锐的文字让许多老师都惊诧不已。遗憾的是,李碧华毕业后并没有立马从事文学工作,而是去小学当了老师。

直到1976年,她的才华有幸被伯乐赏识,成为了《文季月刊》的记者,主攻人物专访。

期间,她一边为《东方日报》撰写专栏,一边开始了小说创作,逐渐崭露头角,先后写出《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等经久不衰的口碑佳作。

《霸王别姬》剧照

《胭脂扣》是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红牌妓女如花和十二少陈振邦相爱,由于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反对,两人订下阴世之约,计划吞食鸦片殉情。结果如花死去,十二少被救活,她在阴间等了50年不得,遂上阳间来寻。

1988年导演关锦鹏将这部作品搬上大荧幕,由梅艳芳、张国荣担任主演,影片一举拿下了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多个奖项,李碧华个人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编剧和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名满天下。

《胭脂扣》剧照

她最擅长写情,《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男人对男人的一往情深;《青蛇》里介乎姐妹、同性之间的情与爱,还有《胭脂扣》里生世无法磨灭的爱恨纠缠……

无论是奇情畸恋,还是前尘往事,在她笔下都会有全新的解读和更为丰富的层次,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张国荣在离世前一年的演讲中,曾这样评价她:“碧华的作品是成功的,有美而壮烈的内在,故事往往能抓住人生最光辉、最灿烂的刹那加以发挥。而我最欣赏碧华小说中那种坦坦荡荡、毫无保留的风格。”他还表示,《胭脂扣》中的十二少是演过的最喜欢的角色。

哥哥张国荣

有人曾问李碧华,什么是她长久的关注与思考。她说:“

我为东道主,不作奴才文章”。对于自己的作品,李碧华有着百分之百的坚持。她从来不会刻意思考写什么,怎么写,所有的想象都是在下笔的时候油然而生的,而且一经下笔绝不删改。

她认为,写小说是“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如果你不喜欢、没兴趣,纯粹为了名利,是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而这样的创作本身就是悲剧,令人唏嘘。

她对作品始终如一的创作坚持看似死板,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格格不入,但这又何尝不是对作品的负责,对读者和自己的尊重呢?

情深无需轰烈

享有“天下言情第一人”美誉的李碧华,生活中的爱情却不像小说里那般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有的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甜蜜与幸福。

1976年,时任《文季月刊》总编辑的李碧华结识了在出版社工作的郭崇元。当时,两人一起出席了一场作品研讨会,郭对李碧华姓名牌写着“李白”产生了兴趣,便主动与其交谈起来。

郭崇元才知道眼前这位身材小巧、相貌平平的女子是位大作家,不仅身为主编,还担任香港电视节目的总策划、大学讲师等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散会后,为了再见佳人一面,郭崇元故意打破会场花瓶,被负责人带到李碧华办公室。她却大手一挥,“算了,算在我账户上”,颇为豪迈。而郭并未及时言谢,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她的手上,说了句:“手上无戒,必定待字闺中。”

李碧华在《东方日报》的专栏文章,郭每期必看。之后,他开辟了一个时评专栏,经常致电请教李碧华,让其提点意见。两人一来一往,彼此欣赏,就这样相爱了。

《胭脂扣》剧照

他们的恋爱过程波澜不惊,没人见李碧华收过花,也没有见他们卿卿我我。但一向低调的李碧华偶尔也会忍不住炫耀幸福,坦言郭崇元是个学识渊博、有涵养的好男人。

他们的婚礼也相当有趣,见证人是两人出版的书籍,高高厚厚地摞了一台子。

婚后李碧华更加忙碌,常常捧著稿件就睡着了。郭心疼爱妻,经常帮她收拾淩乱的书桌和床铺。作为丈夫的他俨然变成了小工,不是端汤送水,就是登高找书。书房杂乱不堪,他会不痛不痒地抱怨两句,转头又默默收拾了起来。

幸福不过就是在生活的琐碎中,彼此相知相守,有着共同的话题,也不失包容的温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平淡中品味爱情。

藏比露好,谁也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多数作家都希望凭借作品一举成名,享受来自媒体、社会的关注,但李碧华却不是这样的。

多部作品被翻拍,名气也越来越大,但行踪却十分神秘。李碧华一直坚持不露真容,不接受电话采访,更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至今对大众来说,她仍是容貌不祥、年龄未知的存在。

“别那么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种摆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别被认出来的样子,没什么好描述的。”

对于不露真容,李碧华有着很深的执念。有次被一个编辑缠到不行,最后僵持不下,她给对方发去了一张三岁时的照片,让这个编辑哭笑不得。

她会偷偷跑到活动宣传现场,绕了一圈,发现没有人认出她来,就窃喜着离开了,活像一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

丈夫郭崇元对此曾有过不解:“干嘛把自己包裹得如此神秘,其实有人崇拜是件幸福的事。”李碧华只是笑而不语,随手丢过一张自述小档案——

年龄:数字太大

三围:数字太小

身体特征:头角峥嵘

性格特征:忠肝义胆,一丝不挂

愿望:不劳而获、醉生梦死

所崇拜的快乐美满人生: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郭一针见血地调侃她:“这哪里是名人小档案,简直就是懒婆自述嘛。”李碧华也不示弱:“

人生所追求的生活不外‘自由’和‘快乐’,我虽作风低调,但活得逍遥。

多年前,网上流传一张《霸王别姬》的拍摄现场,疑似她与张国荣的合影。她随即在博客上澄清,说戴眼镜的女生并不是本人,也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影响无辜之人的生活。

《霸王别姬》拍摄现场

对于合照中的女生到底是不是李碧华本人,无从考究。她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过,网络上检索出来的照片全是台湾歌手李碧华,而不是她。

李碧华说:“藏比露好,谁也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她来说是极好的。

不老记挂着自己的影响力,不去想有多少人在看你写的文字,这样也就不会把自己当成苦海明灯,自然能潇潇洒洒地投身到创作当中。

我想,真正用心写故事的人大抵都是李碧华这样的吧。他们将真实的自己藏于文字背后,大隐于市,离群索居;把生活的异彩纷呈放进笔下的世界,用文字打动人心,贴近群众。

丰子恺对人生有个著名的三层楼理论: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大多数人都处于第一层,在我看来,李碧华是住在第三层楼的人。

她不想受限于身外之物,渴望独立自在的空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作品里是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做个普通人,拥有平凡而甜蜜的爱情,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和这个世界始终保持距离。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什么光环和成就,而在于他是否能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读懂自己,能否承受和理解生活所给予的一切。

等年华流逝,光芒褪去,你依然留有真我,依然纯粹,何其幸也。


十点读书


编剧芦苇第一次读到《霸王别姬》的时候称它为二流小说,陈凯歌则认为这勉强算是一本三流小说。要拍成戏,排成经典,必须要大刀阔斧改。

芦苇操刀,前前后后改了很长一段时间,将很多细节情节都处理得特别好。比如段小楼拿烟枪捣小豆子的嘴,这一幕是增添的情节,预示了小豆子性别的阉割,为程蝶衣爱上霸王埋下的伏笔。还有“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戏词也是芦苇加上的,这句《思凡》的戏词始终贯穿全片,以及“不疯魔不成活”也是后来加上去的。

李碧华的原著中,程蝶衣最后妻子生子,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而芦苇为了增加故事的悲剧性效果,将结局改成了程蝶衣无法入戏太深,无法接受现实生活,决定自刎。编剧修改后,整个故事拔高了几个层次。后来李碧华也非常认同,将小说各处修改删减均参照了影版。

李碧华作品很多,《霸王别姬》《青蛇》《秦俑》《胭脂扣》《川岛芳子》都被改编成了经典电影。她文风辛辣,擅长写凄艳悲凉的故事小说,文笔流畅,观点独到。她出身在一个乡绅大家族,从小住在旧式阁楼。由于家风守旧,仅仅她祖父就有4个老婆和妾侍,见惯了女人间争风吃醋的情情爱爱,这些都成为她之后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后来学生时代她便向《幸福家庭》投过稿,又当过记者和教师,之后开始创作小说。也许是受乡下诡谲凄美的爱情和民风影响,她创作的爱情小说都带着凄婉的色彩,而且往往以前世今生,或是妖鬼相恋为主题,而且女性往往在其中扮演情痴的角色,或是同性恋爱为主题。

比如《霸王别姬》是以民国时期背景下的同性恋爱为主题,《青蛇》是女性恋爱为主题,包括《胭脂扣》里为爱执迷不悔的女鬼如花。


肉肉聊八卦


你为《寻梦环游记》泪流满面,她却早已写尽一切人鬼情未了

最近,无数人为《寻梦环游记》疯狂打call。

人死后的世界什么样?

《寻梦环游记》给出了一个墨西哥式的答案。

影片表达了特殊的生死观:

一种人这辈子其实有三次死亡。

  • 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

  •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从社会地位来说,你死了。

  • 第三次是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死了。

墨西哥人拒绝悲哀,对死亡表现出豁达与崇拜,当地人的一句经典谚语是“死者在棺,生者狂欢”。在他们眼中,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鬼故事”非但不可怕,甚至还有一些温馨。

说起写鬼,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殊不知,有一位被称为“鬼后”的传奇作家,早已写尽一切人鬼情未了。

她就是李碧华。

说起李碧华,简直是个谜!

你可以说她才格高绝,行踪神秘,也可以认为她就是个率性而为的小女子,你殚精竭虑百般探寻,而她或许大大方方在人潮汹涌的书展里与你擦肩,你竟惘然不知,她调皮一笑,自顾自归去了。

她讲:“别那么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种摆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别被认出来的样子,没什么好描述的。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我来说是好的,不老记挂着自己的影响力,不去想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写的文字,不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苦海明灯,方才真可以潇潇洒洒地写。”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心底就这样无端生出这一句,她说过自由与快乐是最紧要的事,旁人将她捧上神坛,她偏偏不让人看清自己的面貌,她的清欢,她的自在,她不要这绳索样的俗世荣耀。

很多人都是由《生死桥》、《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而熟悉李碧华的,小说精彩,电影出色,纤秾合度,相得益彰。其实她还有《川岛芳子》、《秦俑》、《诱僧》、《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饺子》、《烟花三月》。

她像是从古时穿越过来的一般,将那些旧日繁华的浮光掠影投射在文字中,一个又一个悲欢的故事,故事里的女人,无一例外的炙热、决绝。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即使如花如月,亦是生死决然!

而故事里的男人,大多是柔弱的,被动的,薄情的。这些男人只是故事的道具、背景,是让女人更鲜艳的一剂药。

说起李碧华的作品,逃不开的一部戏是《霸王别姬》,李碧华是原著及电影编剧,而小说与电影的不同结局,我竟说不上哪一个更残忍。《霸王别姬》开篇8个字,就将整本书表达完了。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活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就这么短短的话语,我便对她着魔,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究竟是霸王别姬还是虞姬别霸王,这戏里戏外的唱段,都在每个人的心里有着自己的角色版本。

电影以段小楼程蝶衣重逢之后同台演出,蝶衣自刎而结束,凄美而极具宿命感。

而小说不是,在历经文革波折之后辗转相见,程蝶衣风华不再,段小楼庸庸路人,同台是有的,而程蝶衣并未做自刎的虞姬,再后来,程蝶衣就跟着剧团离开香港了。这才是现实,作者要一种纯粹的绝望,竟连死亡的完整都不肯给。

抛开她的才情,更欣赏她的性情。

李碧华说她写作是为了自娱,如果本身不喜欢写,只是为了名利,到头来是会很伤心的,她相信自己的灵感,她创作“从来没有刻意怎么写,所有的景象、联想,见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笔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出来的。”她的确有参透了悟的慧根。

面对人生,她冷静、自制、幽默甚至带有一点疏离,她说藏比露好,谁也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但对于自己的作品,她却有着百分之百的坚持,坚持“我为东道主,不作奴才文章”,下笔辛辣且不做删改,对于被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也只淡然一句“写作人都是独立个体户,我不愿意像谁。

她成名后,一直坚持着不露真容,不接受电话采访,不参加任何宣传的原则。有次被一个编辑缠得实在不行,给对方发去一张三岁时的照片,编辑无言以对。

她是胸中有丘壑的作家,她作品中显现的痛感不是大陆作家关于苦难的抹不掉的记忆和接近本能的反应,而是全心灵式的痛感,纹路遍布心脏且深入。加上她水瓶座特有的冷淡与奇幻想象,处处打着牙疼的激灵。内地作家多大锤砸头的钝重和门牙掉肚的苦楚,李碧华的作品每每糖果里包着绣花针,糖炒栗子里裹着毒。

世间有千万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而只有一个李碧华。


猫王说事



之前是因为霸王别姬知道的李碧华,到现在她的小说集我已经来回品读了四遍了,遍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要我从中找一个最具有李碧华文风代表性的女人的话那便是《胭脂扣》中的如花。李碧华文中的女人,区别于张爱玲文中的姑娘们,都有非常独立的思想,再被李碧华细细的描绘出来便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拿如花举个例子,她身上有无数矛盾的地方,正是这些矛盾,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如花。比如她虽然出身烟花之地,但却有着非常贞烈的爱情观念。她虽然有着阅遍世间男子的波澜不惊,却仍有少女任性撒娇的一面。她自私而又慷慨,会让十三少一起殉情,在得知真相后却孑然一身的离去。这么一个如花,怎能让读者不为之倾倒。

再来说说其他的几个富有特色的女人,不疯魔不成活的蝶衣,青蛇中的白蛇与青蛇,吃卤水鹅的女人里面那位执着的自称谢太的母亲,以及潘金莲的前世今生里面不知是单玉莲还是潘金莲,她们都有着别具特色的魅力。在此不一一叙述了。哦对了,还有秦俑,表面上看写的是男人,实际上主角是可悲的,真正留下一笔笔绚烂色彩的是有如过客一般的女人们。

李碧华的女人写的奇诡,每一位都是风华绝代的,同时李碧华还喜欢在她的故事里加入神话的元素,她的想象力之丰富,是与张爱玲所大不相同的。还有她对情欲的描写,艳而不淫,用词含蓄但体现了李碧华文风中所含有的一丝丝热烈奔放。

影视经典连连看


李碧华先生善描写反抗时代世俗者,故在《霸王别姬》中创造了程蝶衣一角,其坎坷的身世,特殊的生长时代与环境,为其不寻常的人生做下铺垫。本作品中没有女主人公,只有程蝶衣一位主人公,因为其本身就兼有作者以往女性角色的不屈服于世俗和少数男性角色的顽固偏执,人物的自我矛盾性也成就了角色的成功与不朽。《霸王别姬》的成功在于其曲折反复,饱经沧桑的故事情节,但更为人铭记的是那位与命运抗争,为爱而生并坚信与师兄“一生一世”誓言的程蝶衣。

其作品中,多写男女爱情之曲折婉转,社会环境多灾多难。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毅坚韧,与其时代大众思想往往背道而驰,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比如《霸王别姬》里面的菊仙,虽为青楼女子却敢爱敢恨;又如《秦俑》里面的冬儿,为保全心爱之人,纵身扑入火海;再如《青蛇》里的白素贞,愿用四百年修行道行换取与许仙的同船渡、共枕眠。而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常为性情多变易迁之徒:《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为保全自己,背离初衷,迎合权贵;《胭脂扣》里的十二少,与伊人信誓旦旦,但终究输给自己的胆怯,导致如花只身赴黄泉,自己却苟活于世;《青蛇》中的许仙,更是一个阴险狡诈之徒,懦弱外表下却有一颗异常精明的心,李碧华先生更是借白蛇之口,评价了男权社会的不公和爱情的脆弱:“那是一种叫女人伤心的同类——苏小小的男人,叫她长怒十字街;杨玉环的男人,赐她马嵬自缢;王宝钏的男人,在叫她苦等十八年后,娶了西凉公主”。善描写古文或民国风情并不是李碧华先生的作品所长,其精妙之处在于她能将现代思想至于过去时代,使之完美锲合且不显丝毫唐突。


素人渔夫298


故事都是很好的,尤其描写食物皆跃然纸上,让人直咽口水。但只要是写日本的故事,就会充斥着完整的地名人名和饭菜名等等,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做作和卖弄,估计是她太喜欢日本的缘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