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得来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关运福


阅读书籍的目的有三种:获得知识,收集信息,消遣。漫无目的的阅读,毫无计划的选书,连自己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能力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将阅读得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呢?以下四步告诉你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第一:确认你需要的能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书籍,互联网阅读得来的知识太多太多,如果想要把所有阅读得来的知识都内化成能力,那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需要从认知和行动两个角度对事物展开理解。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明确方向和目标,你需要什么能力?哪些知识能带来这些能力。

第二:收集信息

明确需要的能力这个目标之后,我们要做出正确的学习方向,就需要收集充分的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有很多,通过互联网(知乎、百度、悟空问答等)搜索,以需要的能力为目标方向去找相应的书籍。比如你需要提高写作能力,那就去找写作类的书籍。

分享几个找书的技巧:1.选择再版次数多的,2.有趣的,3.选同类知识中相对权威的。

第三: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联系或规律,把弱联系不断提升到强联系,以方便我们记忆和以后使用时进行提取而构建的一个结构。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做到思考、分析、输出三步。

看书的时候,我们要边看边思考书里的知识,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经验,还有所学到的知识,有方向的思考才不会让你误入歧途。

第四:实践行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养成把书里知识实践的习惯,是保持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关。


钟不白


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两个字,实践。


书到用时方恨少,并不一定是在说我们没有读书。相反,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依旧无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要归咎于我们并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或者说,我们并没有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及时运用到实践中,读与不读好像也没差。

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介绍了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具体内容包括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中知识,如何利用书中的信息做计划并最终实现目标。

大岩俊之,研讨会培训指导。之前担任过多家公司的法人销售,在职期间,销售额年均增速1.5倍,销售业绩始终保持第一。之后以研讨会培训师的身份创业。

在创业期间,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人的观点,并尝试在一年间阅读了300本以上的书。学习了各种速读法。却发现完全记不住,还是会读过即忘。于是致力于开发出谁都能掌握的、并且绝对不会遭遇瓶颈的缓速读书法。

大岩俊之认为,读书投入了时间和金钱,若是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此书不单单介绍了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取信息,而且还总结一些可以实际行动起来的方法。

我主要从3个方面总结了《实用性阅读指南》中的重要思想,如何利用书中知识作指导,设定行动目标得以实现愿望。

  1. 有效率的读书。介绍了集中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值得尝试。
  2. 思维导图式笔记法。通过思维导图帮助你牢记书中信息。
  3. 将书中信息用于实践。通过书中指导确定目标并能细化成可行步骤,行动起来。

有效率的读书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体验比书重要。

所以拿到一本书,特别是商务类的书籍,我们必须明确读书的目的是解决自身问题, 而不是赶潮流般地追求外界所说的畅销书。

明确阅读的目的后,你会更专注于自己需要的内容,因为这些信息能够帮你度过难关。

我们都经历过,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时间会过得很快。当你屏蔽掉周围其他事物,火力全开在这一件事上时,往往都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这种专注感,除了专注于内容之外,大岩俊之也提到了另一种方法,就是限定时长。

比如说决定从头阅读一本书前,我们先限定要多长时间读完。 可以分几次完成,按照章节来分,估算下每个章节需要多长时间,总的加起来不要超过之前限定的时长。

除了专注感,大岩俊之还建议我们首先读一本书的序言,目录和后记。

序言一般会对本书进行总结性说明,有作者的自我介绍和对此书的想法,这是了解一本书和作者的最快方式。读完序言你大致会了解整本书的所讲的主题思想。

目录是一本书的整体概括,了解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讲解,你在读一本书时没必要按照顺序读完所有的章节。目录可以帮助你直接选取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章节来读。

后记在书的最后,很多人都会放在最后读,但大岩俊之建议先读,因为后记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读后记会提升你对作者的亲近感,加大你对此书的兴趣。

大致了解书中主题思想后,开始读正文时,大岩俊之建议,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 会更有效率。

《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提到:所谓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两种方式。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要点讲给别人听,说明你已经完全理解书中精华。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宅,经常一个人待在家有守着电脑一整天,渐渐的忘记了面对面社交。

因此倾诉的人并不好找。特别是还要找到对此书有兴趣的人,若是讲不感兴趣的人听,他只会厌烦,而你也享受不到倾诉的乐趣。哪怕是最亲密的伴侣,你也不好意思一直给TA添麻烦。

所以,写下来好像更适合于在这个即使是邻居也不相识的时代。

现在网络发达,社交网站遍布,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豆瓣,都可以写下你对书中内容的总结。

以口语化的表达,并结合自身实践来说明读完此书带给你的感悟,引起相关读者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

这样不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还能收获一场缘分。

那么,一本书这么长,我们如何才能牢记书中内容,并且按照自己的语言输出呢?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式笔记法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倡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若将此种方法运用到读书笔记中,思维导图就是模拟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线思考的原理,以关键词加简单图形来展示的一种笔记形式。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书中内容,不仅便于自己整理思路,提高记忆力, 还能通过用简短地关键词总结大篇幅信息,提高自己语言组织能力。

思维导图中的图形元素,除了增加视觉效果,让笔记看起来比一大段排下来的文字更加清晰明了;还能将所有信息全放在一张放射线的网中,更有利于信息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的创意。

《实用性阅读指南》介绍了2种做思维导图式笔记的思路:

  • 以自己阅读目的为主。
  • 以书中内容为主。

我们先来看看怎么以阅读目的为主画思维导图。

这种思维导图的树干包括四个信息:

  1. 书籍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售时间;
  2. 阅读此书的目的,交代你是为何要读、以什么方式获知此书;
  3. 书中的要点信息,就是记录下书中能解决你问题的知识要点;
  4. 读后感想,即按照书中要点实践之后的感想。

这样记录下来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从此书中学到了什么,并且作用在哪里。

再来看看以书中内容为主的思维导图。

这种画思维导图的思路有两种方法:

  • 按目录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章节名以及章节下的小标题都是作者提炼的要点,可以根据这些标题、小标题找关键词;
  • 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要点,按照你自己所列的要点顺序来画思维导图。

若是想彻底弄清楚书中的意思,建议将两种思路结合起来做思维导图。

首先按照目录的顺序整理完全书,可以避免遗漏;

然后再从书中整理的要点中归纳总结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重点标注目前感兴趣的要点,适当删除或保留其他信息,这样既能看清目前从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方便以后回顾全书。

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在书中也同样适用。本田直之先生所著《杠杆阅读术》一书中就提过,“一本书里的重要内容只占20%。”

所以,我们画思维导图时,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要点提炼出来,方便我们记忆。

说到记忆,《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提到,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

根据池谷裕二先生所著《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一书中提到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见过的景色、书本的信息、听到的人声、空调声,乃至气味、触感等都一一记住的话,不出5分钟就会达到极限。

那么,我们是如何遗忘的呢?

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释了这点。

而根据遗忘的过程反复回顾,则能很好的解决容易忘记这个问题。

从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之初就开始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并不相同。最开始遗忘最快,一天之后遗忘速度减缓,一周后遗忘速度超过四分之三, 越往后遗忘的越慢,直至以后几乎不再遗忘。

而复习曲线则是在遗忘的同时加上反复练习,这样记忆的数量就会上升,达到几乎全部记住的程度。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习完知识后需要在一天之内及时复习,一周内循环复习。 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适当复习,即使不像一周之前复习的那么频繁,也能保证记忆力。

而思维导图的制作,是为了方便我们再回顾书中内容时,不用从头开始回忆,只复习那些标记后重要的内容, 会省去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

那牢记完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吗?不,还远远不够。若是只掌握了书中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也只会沦落到纸上谈兵的地步。

下面来讲讲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行动。

将书中信息用于实践

“大岩俊之说,最妨碍我前进的是没有胆量——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也许你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因为想法太过完美,不想草率开始。又没有这种运气,刚好碰到一个老师,可以面对面的教导。

害怕走错方向,害怕得不到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完全无从下手,无法做出系统的计划。

若是你将指导这项技能只能从人中得到的固有思维忘掉,也许你不会那么纠结。

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书中理论凝聚了作者的毕生经验, 虽然不是面对面沟通,但也足以指导你方向。

那么,我们从头开始,看看如何将心中的想法转化成实际行动力。

根据《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大岩俊之的亲身经历,我大致将其分为5个步骤:

首先,列出你手头上要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包括你目前手上的工作,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平时经常做的事情。

将这些事情分成四类,紧急且重要的事情,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紧急重要的事不用督促,你就能及时完成。所以找到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做这些事你必须好好规划,不然它就一直呆在未完成事项里。

第二步,确定自己要做的事之后,去书中寻找指导方法,设定行动目标。

这个目标最好越具体越好。要以何时、何事、多少的具体数字来表达。

比如大岩俊之提到的,“我要创业”和“一年后,我要以研讨师的身份创业”这两个目标,明显第二种目标才是有效的行动目标。

而且,你定的行动目标必须要符合SMART法则。

什么是SMART法则呢?它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Time-bound(有期限)这5个单词的缩写。

就是说我们设定的目标要满足这5方面的特点:

  1. 必须清楚详细;
  2. 可以用数据预测可达到的程度;
  3. 可以完成的;
  4. 具有一定现实性;
  5. 有达成时间。

简单点说,就是设定的目标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可以稍稍超过你承受的范围,巨大压力也是动力的一种,但不能好高骛远。

比如说前段时间网络疯传的王健林先生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这个对于我们大多数工薪阶层的人来说,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第三步,设想下我们达成目标后的状态。

可以利用你的五感,想象达成目标后,我们会看见什么?会听见什么?会感觉到什么呢?这样一想,是不是感到动力十足了呢。

第四步,确定自己所处的状态。

找到与所达到目标之后状态的差距。认清当前形势,你才能制定出有效计划。

第五步,拆解目标,细化步骤。

对比你现在的状态和达成目标后的状态后,列出为了达到目标状态,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根据5W1H的提问方式,即what什么事情,,where什么地点,when什么时候,who跟谁,why为什么要做,how如何做。

从3个月内需要做什么,到一个月需要做什么,然后具体到每一周,每一天。

具体到每天该做的事后,才能让你找不到任何借口,马上行动起来。

比如说我要一个3个月减肥12斤。将目标细分到每个月就是4斤,再到每周就是一斤。而要减去一斤脂肪就是要消耗3850大卡的热量。再细化到每天就是500卡路里。

所以我每天要做的事控制饮食输入热量,要小于新陈代新和运动输出的热量,至少500卡路里。如果不小心摄入过多,就加大运动量平衡。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书中的知识不仅能转化为你自己的能力,还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书中所写是否都是正确的。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只是帮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要通过实践来超越书,形成你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夏知夏至


阅读小于知识,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的高度等于物质的梯度!

举一个例子,读很多书却没有赚钱,只能说积攒能力,扩展思维维度。但不同的人的方式是不同的,本质和学习方法是一类的,每次阅读应该划分所得,简单说就是思维导图,至少给自己复习回忆的机会。

这是我的点滴建议,忘有用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