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我”?

表情姐59893537554


“無我”是佛家的名詞,“無我”的境界因其修行時依據的經典不同而有高低之分。

修人天善法的“無我”特指肉團身是虛妄的,保留一個靈體,證得一個虛空身,存在於天界,不現肉團身,最長壽命可達幾十億大劫,但永遠不能出離生滅的輪迴。

修小乘法的“無我”特指依據《四聖諦》、《十二因緣》,證人我空,成就阿羅漢和辟支佛果位,屬於自利性質,但可出離六道輪迴。

通教中國的禪宗“無我”特指依據《金剛經》、《六祖法寶壇經》修行,證人我空、法我空;可以破除一分滅相無明,證偏空涅槃,但是還有四十一分無明無法破除,轉為變異生滅,永遠相隨。

別教的“無我”特指依《大方廣佛華嚴經》修行,解行並重,次第圓融,可以破除十幾分或幾十分無明,境界高於通教禪宗。

圓教的“無我”特指依據《楞嚴經》,《法華經》修行,由教入禪歸定,當下圓融,無我即無不我,“無我”指離一切,“無不我”指即一切,雙遮雙照,真妄一體,性相一如,知妄即真!





今令我見


講無我之前,先講個故事。

唐代有個人叫李翱,是韓愈的學生,曾和他的老師一起反對過佛教。後來朝廷派他去湖南當太守,就是現在省長這個級別的封疆大吏,可見此人還是很有水平的。到了湖南上任以後,李翱聽說此處有一位禪宗祖師藥山禪師,名氣很大,便登門去拜訪。

到了山上的廟裡,這位老和尚坐在太陽下看佛經,李太守站在後面,老和尚頭都不回,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個性急躁,見站了半天沒人搭理,一氣之下拂袖而去,走前講了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這時老和尚回頭對他說:太守,你何必“貴耳而賤目”呢?老和尚的意思是,太守你何必把耳朵看得這麼寶貴,看不起眼睛呢?李翱聽後心中一動,趕緊向老和尚請教。藥山禪師沒有講話,手向上一指天,向下一指旁邊的水瓶,就完事了。李翱頓悟,當即就寫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林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後來,藥山禪師又對李翱說了一句詩: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囑咐他下山以後依此修持。

過了差不多兩百年的時間,宋朝的一位大官張商英悟道以後,在禪宗的書裡看到了這段記載,認為李翱當時並未悟道,他也寫了一首詩:

雲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隨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風霜苦,

說甚深深海底行。

張商英的詩很高明,批評李翱沒有證道。因為“雲在青天水在瓶”,只是一般人的境界,把這個當成學佛的最高境界,以為萬里無雲、神清氣朗、念頭空了,就可以得道了。張商英則認為這就是個笑話,是“眼光隨指落深坑”,而且這個坑還很深,跳進去不一定出的來。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佛教的思想山重水複,意境深遠,絕不是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

言歸正傳,無我,就是沒有我。辣麼問題來了:佛說無我,誰在輪迴?一環套一環,這麼追問下去,老和尚也腦瓜疼,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討論。

今天說的無我其實有兩重意思:一個是世俗諦的無我,世俗諦就是指世間法和人們的價值觀。這個無我承認有個我。人每天都要吃飯,要是沒有我,飯都餵狗了嗎?要是無我,你讓我無誰呢?所以,我們姑且認為我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我從出生開始就知道有個我,就有了我見、我執、我愛、我慢等等各種意識和愛恨情仇,也給這個我帶來了短暫的幸福與無盡的煩惱。因此,佛祖說,你們天天想著這個我,多累心呀,煩惱從哪來的?不就是因為有個我嘛。你們可以認為我是存在的,但是把這個我產生的執著、意識、思想都放下,你就快樂了,這個無我之我,才是人的本來面目。這是第一層意思的無我。

第二個無我是聖義諦的無我,聖義諦是出世法,是般若智慧,今天就不細說了,因為我也整不明白。在出世法,佛認為我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的物體,僅是錯誤的感覺。佛法認為世間一切,皆為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固定常態和永恆不變的東西。緣起之時,山河立現,緣滅之時,瓦解冰消。人也是這樣,依五蘊而假立,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有時間再慢慢講。因緣起緣滅五蘊隨之聚散而終無實體可得。各位想想,人體細胞每天都在生滅,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還是一個人嗎?

無論是世俗諦還是聖義諦,無論是五蘊無我還是真如無我,佛都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不執著於我,但也不執著於空。解空破執可以降服煩惱障和所知障,證涅槃果,可見認識無我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佛法太深奧,經書又看不明白,你說的更聽不懂。我告訴大家,佛法在悟,書上寫的那些名詞我也不明白,只有和尚們沒事幹,才天天鼓搗經文,解釋來解釋去。真正的佛法充滿了智慧,一點不枯燥,尤其是禪宗,更是活潑有趣。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眾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迦葉一字未說,卻得到佛祖真傳,比費半天吐沫解釋無我強多了吧。





盛世南迦


“無我”是一個佛教術語。

指對於“我”的否定,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與“無常”,“苦”同為五蘊的三共相(共同特徵)。

“無我”有二層意思。

一方面,可以解釋為:沒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中稱為“我空”);

另一方面,可以解釋為:這不是我,也稱為“非我”。

這兩種含義間的爭論,成為佛教各宗派間的重要課題。

否定世界上有物質性的實在自體(即所謂“我”)的存在,分為兩類:

人無我

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類,即五蘊結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我”)。

法無我

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也無常恆堅實的自體。

性空幻有

小乘佛教一般主張人無我; 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主張法無我。

因為一切事物和現象,按其本性來說都是空的,它們表現出來的,只不過是一些假象,即所謂“性空幻有”。

無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非我”是四諦十六行相之一(見於《阿毘達磨六足論.集異門論》)。

佛教主張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反對施設(波羅攝提)我。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觀察五蘊的無常、苦,以瞭解五蘊非我、非我所;觀察十二處非我、非我所;觀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

提出非我,主要在於去除命即是身、命異身異、色等五蘊是我等有身見。

(注:單純討論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等本體論問題,若無益於修行,則被歸為無記,不作回答。)

如何體證“無我”

“無我”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就是內心證得諸法空性,無有顛倒、無有掛礙、無有恐怖。

《雜阿含經》卷1,9經“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心中去除對“我”的執著,以“無我”為目標進行修行精進;為人處事之時,不用考慮外界對“我”是如何的讚歎、榮譽、肯定,抑或是鄙薄、羞辱、無視,只作無怨無悔的付出。

風息青山在,船過水無痕。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無我”的境界。


萬里長空夜未央


何謂無我?何謂天人合一?

佛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無我,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

世人認為:“一個大活人,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居然說無我?那麼,此刻的彼此,是什麼?”

一、知我

我是誰?什麼是我?此刻這個活生生的人是我嗎?是我,但這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我,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現象,並非生命的本質!而佛學所說的無我,指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質。

什麼是我?就此生而言,從最初的受精卵,發育成胚胎、嬰兒、幼兒,直到少年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老年的我,死亡的我,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果看得更遠一些,從前世的我,至今生的我,經歷過無數次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或為男人,或為女人,或為飛禽,或為走獸,一直在不斷地生滅。軀體如房屋,靈魂似住客,每一次生死輪迴,都似遷了新居,換了容顏,請問:哪個是我?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將100年壓縮成一瞬間,那麼,所謂的我,所謂的生生世世,只不過是剎那、剎那間不斷生滅的幻象。所以,世人所執著的這具肉體,從本質上來講,並不是生命的本質,並不是真正的我。

二、忘我

在禪定打坐的過程中,雜念越來越少,內心越來越清靜。如同陰霾漸漸消散,心性顯現的力量越來越強,這時,肉體存在的感覺在漸漸淡化。

打坐之初,明顯感覺到軀體的存在,隨著修行的進步,入靜之後,軀體似乎變得越來越虛擬化,有時覺得軀體象一具影子,有時感覺不到手腳的存在,再到後來,似乎軀幹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頭部還有一點淡淡的輪廓;再進一步,由靜入定之後,常常意識上有知覺的存在,但整個軀體存在的感覺都消失了。

這時的我,是心的一種覺知狀態,雖然有覺知,卻沒有了軀體與環境之間的界線。臀下的坐墊,腳下的地板都消失了,是空的。覺知的意識與虛空融為一體,萬緣俱滅,一覺獨存。忘掉了軀體之我的存在,意念之我則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很淡很淡,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一念不生,此為忘我。

三、無我

由靜入定,雖然忘我,雖然內心極為清淨,雖然我執的感覺已大為淡化,但本質上,心還停留於意識或阿賴耶識上,並未開悟,並未明心見性。需要積資淨障,發菩提心,而後就有可能明心見性,見到自已的本來面目,洞澈宇宙及生命的本源與真相。

初步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據過來人講,各種體驗很多,每次都不一定相同。有幾點最明顯:1、我執消除之後,如同空中飄浮的肥皂泡破滅了,心空一體,內外無別。2、外境所謂的各種實物,感覺都是空無的、虛幻的,肢體似乎可以輕鬆穿過桌面、電腦、牆壁等一切物體。3、所有的一切事物,比如人,動物,建築,花草樹木等,統統與自已都是一體的。沒有你我他她它,只有“我們”。宇宙萬象,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化現,每一個眾生其實是另一個自已!因此,對一切都充滿了親切感,充滿了關愛悲憫,自已與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無二無別。


杏林簫客



說“無我”,亦是有一個我的觀念存在,孔聖人說:毋意,毋必,毋固,母我。佛家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根據測不準原理,人類知道的只是相對真理,絕對真理人類永遠不知道,但是又不可不做為最高參照物的標的,所以莊子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故太上曰: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孔聖人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說只有敬畏自然,上天才能給人類以自由,人類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回自由,人類啊!是自以為是的渺小者。

既然“道”之真理永遠不可能做到,藉假修真,拋“假我”而“無我”,最後成就真正的”自我”與”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並生”就已經很不錯了?——“秋水共長天一色。孤鶩與落霞齊飛”。



不知道人fhwy


在《金剛經》中有四句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無相,誰才能真正做到呢?肯定凡夫俗子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就是秦皇漢武也做不到,因為他們都想長生不老,永享榮華富貴,所以是有我,而不是無我。無我只有真菩薩才能做到。下面看一下歷代高僧大德是怎樣解釋無我的。


六祖大師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僧苦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不斷,於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李文會曰:“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者,謂不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痴、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敬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陳雄曰:“貪、嗔、痴、愛為四惡業,貪則為己私計,是有我相。《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於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見,非菩薩見。菩薩與眾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眾生"。從以上明心見性高僧大德的解析當中,由此可見,出世專門修行者要想做到"無我相"都難,何況貪戀紅塵之人呢?



















飛龍在天231272723


很高興能夠有緣回答博主問題、首先我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發表;無我、二字的含義!緊個人觀點、小學文化!

首先來講佛陀已慈悲為懷、已佛法來渡世人渡眾生!所以我就已慈悲的方式來理解無我二字!

無我、就是用自身最深處的慈悲之心來行一切慈悲!不求果報、不求名利、不求金錢的慈悲!便是無我!包括你學佛,你學道!你若有求於回報!便還是放不下當下肉身!所以學佛必然要做到無所求!包括進寺院燒香拜佛!你都要無所求、燒香拜佛只是培養慈悲心、

金剛經裡說了、(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說菩薩、佛、皆為虛空!不會已神通顯現!

以上為個人的修為理解境界、忘各位師兄留言交流!


無名三傻


處處皆我,處處是我,處處有我,處處唯我,世人除我字外,大都對別人的苦難漠不關心,不聞不問,甚至對別人苦難幸災樂禍,有幾人能真的把別人的苦引為自己身同感受呢。

我字當先,私字當頭,是人的劣根本性,"大公無私"的口號是空華而不實的,能做到先公後私就是天字號了!縱使大禹治水離家八年感動千年的"三過家門口而不入,也是絕無僅有的千古典範一例。

真正的無我,即是佛心,例如佛陀割肉喂鷹,捨身伺虎。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而施無畏,普願門品以三十二種應身,視眾生苦為己苦(依眾生慧根深淺,因人而異,應三十二種教育法應對,救度所有眾生)。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佛,菩薩精神!

真正的無我,方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我而成大我,大我的奧妙,如同宇宙奧妙深不可知,但若真正以戒定慧修持到彼岸,又了了分明,只是"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知修"罷了。

全世界愛和善的道理是相通的,共同一致認知的。

讓無"無我"利他之心,讓世界常懷慈悲,遠離戰爭,永久和平,兼善天下,一切造福人民,應該是人類的共同目標和理想!


黃有銀1


佛說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包含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是一切可被觀察的現象,通俗地說是身心世界的總稱。無為法有虛空無為,不動無為,真如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滅受想無為。有為法是因緣和合而有,屬於生滅法。無為法是非生滅法,最究竟的是真如無為,其餘五種無為還不究竟。真如即眾生的真如本性,又稱菩提自性,金剛心,般若,涅槃,圓覺,等等。真如非因果所成,無生無滅,法爾永恆。身心世界都有生有滅,世界有成住壞空,心念有生住異滅,身體有生老病死,如夢似幻不可久留,百年人生也不過剎那,一切皆是無常,而真如本性常覺。“我”,是心念執著產生的概念,有為法中,皆是生滅,其中並無一個“我”,一切都是自性的妄想所成,故無我。無為法中,一念不生,“我”這個概念也不存在,一切法無生,故無我。所以,一切法無我。


孤舟獨釣一蓑歸


這個問題無我的單個理解,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也大有深意,需要很高境界的體悟。

金剛經裡說修世間的一切善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首先,這個無我也好,無人也好都是一種修行狀態,與道家的道法自然差不多,都是講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為了什麼字面意思的目標,而是為了達到境界的必經過程,你把所有佛家經典引用過來咬文嚼字沒有意義,你悟了就是悟了,不懂分析的再透徹也然並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