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縫鋼管: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的歷史

1948年,鞍山解放,中共鞍山市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快恢復鞍鋼生產。據老工人趙永橋回憶,鞍鋼招工時他去報名,看見高爐下的野草長得一人多高,運輸車下的積水沒到了膝蓋。一個留用的日籍冶煉專家斷言,“這裡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趙永橋說:“當時大家都憋著一股勁,一定要儘快恢復生產。”

廠裡缺備件材料,工人就想方設法到廢品堆裡找。後來當選為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範的孟泰【點擊查看:孟泰】是“撿廢品”的行家,他知道在日本人統治廠子的時候,工人懷著反抗情緒,常把配件器材偷偷扔到水坑和草叢裡,就帶領大家專門到這些地方發掘,幾個月的工夫,回收了上千種材料,撿回上萬個零備件。這些“寶貝疙瘩”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後來在修復一、三號高爐時,所有管道系統的零件都是“孟泰倉庫”提供的,沒有花一分錢。

已故的鞍鋼製造部總工程師楊樹棠曾回憶,在他從住處去辦公室的路上,看見衣著襤褸的工人群眾用肩挑、背扛、車送,把各種設備、器材從鐵東、鐵西、立山等處運到廠區,從早到晚,川流不息。

中國無縫鋼管: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的歷史

毛澤東主席給“鞍鋼三大工程”的嘉勉電報

1953年10月27日,鞍鋼幾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來到了工廠,緊張又興奮。

這一天,中國冶金史將掀開新的一頁。

下午2點半,操作檯上的工人們各就各位。一錠通紅的鋼坯,從1200度高溫加熱爐裡滾出,鑽過穿孔機。當火紅的鋼管頭緩緩露出,在場的人無不歡呼雀躍。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了。

和普通鋼管比起來,無縫鋼管承受的壓力更高。因此,在工業生產中,需要承受較大壓力的管道一般都採用無縫鋼管。有人將它譽為“工業中的微細血管”,無論是製造飛機、輪船、火車,還是輸油、輸氣、輸水,都需要它。

然而,在建國之初,無縫鋼管依然靠從國外進口。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後,無縫鋼管的來源中斷了,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恢復。

為了改變依賴進口的現狀,1952年8月,新中國第一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鞍鋼的“三大工程”上馬,無縫鋼管工程是其中之一。

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我國派出40人赴前蘇聯第一烏拉爾新鋼管廠實習。在蘇聯專家協助下,工人克服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後來擔任過副廠長的劉鳳回憶起當年的實習歲月:“既學實際操作,又聽蘇聯工程技術人員上技術課。我們認真鑽研技術,不到一年,便能在師傅指導下上崗操作,成為鞍鋼無縫鋼管廠開工投產的技術骨幹。”

回國後,劉鳳先是任廠長助理,後擔任副廠長統管生產技術工作。在工作中,劉馮發現,穿孔機軋輥表面過於光滑,而其實軋輥入口錐表面粗糙些,才能實現管坯正常咬入。於是他提議對軋輥表面進行重車,為一次穿孔成功創造了條件。

1952年10月27日,第一根管坯試軋,便軋出了無縫鋼管成品,這在國際無縫鋼管事業中也是奇蹟。從此,新中國有了自己的工業血管。

從工廠破土動工,到第一根無縫鋼管問世,僅僅用了1年零3個月。投產後,鞍鋼僅用27個月就超過了設計產量。

而今,我國無縫鋼管年產量早已突破500萬噸,位居世界前列。

27日一股滾燙的紅色鐵水從2號高爐的出鐵口奔流出來時,“當時許多工人興奮地叫著,激動得抱頭痛哭,那場面讓我至今難忘。”趙永橋說。

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歲生日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工人們從鞍鋼生產的第一根無縫鋼管上切下了長20釐米的一段,派專人送到北京。

主席給鞍鋼全體職工覆信祝賀:“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並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1954年,《人民日報》上刊登了靳尚誼和傅植桂創作的油畫《把第一根無縫鋼管獻給毛主席》,油畫主人公是鉗工邵明祥,他在鋼管上刻下了一行字:“獻給敬愛的毛主席”。

中國無縫鋼管: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的歷史

▲油畫 《把第一根無縫鋼管獻給毛主席》

▲毛澤東關切地注視著——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

鞍鋼無縫鋼管廠的投產,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無縫鋼管的歷史。從工廠破土動工,到第一根無縫鋼管問世,僅僅用了1年零3個月。投產後的第二年就先後試軋出了,鍋爐管、地質管、油管和不鏽鋼管。在二輥斜軋穿孔機上穿軋不鏽鋼管成功,是我國無縫鋼管生產史上一大盛事,這為我國以後的不鏽鋼管生產起了先導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