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治理垃圾亂象著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治理垃圾亂象著手

建興村昔日的爛泥塘經過整治後,如今已成為村民休閒的好去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治理垃圾亂象著手

龍王潭村移民安置小區村民不 僅住上了樓房,環保意識也逐漸提高。

“今年清明節回家祭祖,發現村容村貌大變樣,美得就像一幅畫!”“村子環境越來越好,足以和城市裡的公園相媲美。”近日,記者在商洛農村採訪時,耳邊不時傳來這樣的話語。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村民關心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如何打好鄉村振興第一場硬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乾淨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現場:環境美農民富

4月17日,走進商洛市洛南縣景村鎮建興村,綠樹成蔭,白牆青瓦,水泥路蜿蜒入戶,看不到堆放的草垛、垃圾,讓人倍感舒適和愜意。

建興村位於景村鎮西南17公里處,是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村裡基礎條件差,主導產業不明晰,貧困面大。近年來,該村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村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現在咱腳下的這塊地原來是村裡的爛泥塘,汙水橫流,臭氣熏天,以前村民都不願從這裡路過,經過整治後,已成為村民休閒的好去處。”建興村村支書白書鋒告訴記者,2017年夏天,一場洪水把爛泥塘沖刷得滿目瘡痍,村上結合扶貧工作整村推進,對村子環境進行大整治,當年11月,爛泥塘“變身”綜合園區。

據白書鋒介紹,綜合園區建成後,村裡82戶貧困戶各持股5000元入股建興漁場,溪淼興業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每年拿出產業投資的8%給貧困戶分紅,僅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11月,分別為82戶貧困戶分紅32800元,即每年每戶400元,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

村民朱青告訴記者,村子經過整治,環境格外美,每到春天,櫻花、桃花相繼開放,吸引不少城裡人來賞花。“現在村子環境大變樣,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讓大家真切感受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帶來的實惠。”

如今的建興村,平坦、寬闊、潔淨的通組水泥路縱橫交錯,村規民約和二十四節氣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在房舍外立面,新建成的田園綜合園區核心區域猶如一幅山水田園風光畫生機勃勃。

據瞭解,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景村鎮出臺了環境衛生檢查考核標準,將25個村居環境衛生工作納入日常考評,年終實行一票否決。全鎮組建了由125人組成的環衛工隊伍,先後在25個村居修建垃圾池25個,大型垃圾填埋場4個。

為加快推進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近年來,陝西先後出臺《關於加快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意見》《關於推進全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陝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農村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截至2018年9月底,我省共創建省、市、縣三級美麗宜居示範村1424個,84.63%的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莊道路硬化率達97.7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3%。

難點:總體統籌不夠村民環保意識差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是涉及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民生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引發全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

為了解陝西農村人居環境狀況,2018年11月,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委員和專家就“我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情況”赴渭南、西安和延安進行專題調研。

“就全省情況來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城鄉接合部的村莊、特色小鎮建成區、自然經濟條件好的鄉村和靠近旅遊景區的區域工作進展快、環境整治效果好,而偏遠地區則受自然條件制約,工作相對落後。”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劉玉明表示,從整體工作情況看,我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仍處在打造樣板、典型示範階段,進展還不平衡,後期任務艱鉅。

2018年7月,我省印發《陝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提升,農村生活汙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在優先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實現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的基本要求。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提出了三年任務和具體要求,各地都在打造示範村、重點村,但未能把示範村的做法、經驗進行認真總結研究並加以推廣。”劉玉明說,如渭南華州區計劃打造65個重點村,數量多規模大,其示範效應值得研究。應該肯定,當前普遍存在“點上示範、面上推廣”做得不夠的問題,未能真正發揮示範效應。

省政協常委吳軒第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改善人居環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有關部門認識、宣傳教育不到位;對農村農業生產中的汙染物治理重視不夠;農村飲用水衛生達標不夠,水源地保護不到位,飲水型地方病治理不到位;農村垃圾和汙水治理方面,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不到位。

記者在一些村莊採訪時注意到,雖然大多數村子配備了垃圾池,但由於清運不及時,大量垃圾無法入池,有的村子甚至存在焚燒現象,漸漸地,垃圾池成為潛在的汙染源。

“村子環境發生了大變化,但在汙水排放、環境意識和公廁改革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洛南縣財政局駐建興村第一書記朱長寅說,由於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缺乏遏制環境汙染的主觀能動性,加之村子汙水管道不健全,生活垃圾亂堆亂放和生活汙水肆意排放現象時有發生。

景村鎮八一村扶貧幹部劉鋒超坦言,村民對環境整治工作都很配合,但由於村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基礎設施規模小、配置不均,有的村子雖然配置垃圾桶和垃圾池,但運轉和維護不到位,導致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外溢現象依然存在。

據瞭解,因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和財政資金預算政策制約,一些區縣在環境整治資金投入上力度不夠大,一些鄉鎮甚至有重節日、重關鍵部位現象,清潔行動存在死角,加之村民環保主體意識不強,在推進清潔行動中仍有不少問題。

記者從陝西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瞭解到,目前,我省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還存在村莊多規合一統籌銜接不夠,治理投入不夠,設施建設滯後,一些已建成的環境治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等問題。

“目前,我省在垃圾圍村、汙水處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廁所革命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省政協委員白劍波說,一些村民環保意識差,對“髒、亂、差”熟視無睹,甚至垃圾圍村、圍路、圍河成為常態。加之許多農村資金缺乏,對配備保潔員,修建垃圾池、填埋坑及村容村貌整治建設力不從心,“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的情形在偏遠地區依舊存在。

“政府一頭熱,村民冷眼看。”是很多地方改善人居環境時遭遇的尷尬。如何避免這一尷尬?省政協委員李國鵬認為,政府要根據村民需求合理確定整治優先順序和標準,保障村民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讓每一位村民都參與到環境整治過程中。

建議:標準制定要因地制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提出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隨後,各級政府分別制定行動方案和措施。

“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存在規劃與實施‘兩張皮’現象,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省政協委員崔歆解釋說,一是規劃前徵求意見多,實施過程中聽取意見少;二是試點多,示範少,“一套方案一勞永逸”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造成總體規劃在實施中打折扣;三是開發性質的措施多,保護性措施少,一些地方以“改變”代替“改善”,片面認為“除舊”才能“迎新”,沒有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四是建設多,管理少,注重硬件配備和完善,“建管並重、長效運行”意識不強,難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機制。

崔歆建議,要充分發揮好村民主體作用,根據村民需求合理調整整治優先順序和標準,讓村民有“主人翁”感;動員村民主動投身美麗家園建設,強化文明意識和保護環境衛生意識,提升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

如何按時保質實現陝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省政協委員吳敏霞認為,要從長遠發展出發,將移民搬遷、鄉村合併、開發建設、自然減員等要素通盤考慮,制定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整體規劃,因地制宜制定超前標準,最大限度避免重複或短期建設。

環境美起來,還要美得持久。省政協委員劉吉發認為,農村環境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該從實際出發,還要同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針對不同縣市區、不同村莊提出不同的整治任務和整治標準,防止做表面文章。要因地制宜在政策制定上下功夫,加快構建管根本、管長遠的制度體系,引導多方投入齊發力,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農村美不美,廁所算一樁。省政協委員程建國在一些村莊注意到,農村廁所基本以旱廁、雙翁漏斗式居多,改廁率低,與農村發展脫節。他認為,要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糞汙治理或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配套符合衛生要求的村莊公共廁所,實現集中居住點公共廁所全覆蓋。

白劍波委員建議,要儘快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區域性生活垃圾處理場所,加大可循環利用垃圾設施建設力度,借鑑“垃圾銀行”經驗,建立物質激勵機制,幫助村民養成垃圾分類處理的好習慣,從源頭上遏制垃圾亂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