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治理垃圾乱象着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治理垃圾乱象着手

建兴村昔日的烂泥塘经过整治后,如今已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治理垃圾乱象着手

龙王潭村移民安置小区村民不 仅住上了楼房,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

“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发现村容村貌大变样,美得就像一幅画!”“村子环境越来越好,足以和城市里的公园相媲美。”近日,记者在商洛农村采访时,耳边不时传来这样的话语。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村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现场:环境美农民富

4月17日,走进商洛市洛南县景村镇建兴村,绿树成荫,白墙青瓦,水泥路蜿蜒入户,看不到堆放的草垛、垃圾,让人倍感舒适和惬意。

建兴村位于景村镇西南17公里处,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村里基础条件差,主导产业不明晰,贫困面大。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村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咱脚下的这块地原来是村里的烂泥塘,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以前村民都不愿从这里路过,经过整治后,已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建兴村村支书白书锋告诉记者,2017年夏天,一场洪水把烂泥塘冲刷得满目疮痍,村上结合扶贫工作整村推进,对村子环境进行大整治,当年11月,烂泥塘“变身”综合园区。

据白书锋介绍,综合园区建成后,村里82户贫困户各持股5000元入股建兴渔场,溪淼兴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拿出产业投资的8%给贫困户分红,仅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11月,分别为82户贫困户分红32800元,即每年每户400元,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村民朱青告诉记者,村子经过整治,环境格外美,每到春天,樱花、桃花相继开放,吸引不少城里人来赏花。“现在村子环境大变样,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实惠。”

如今的建兴村,平坦、宽阔、洁净的通组水泥路纵横交错,村规民约和二十四节气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房舍外立面,新建成的田园综合园区核心区域犹如一幅山水田园风光画生机勃勃。

据了解,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景村镇出台了环境卫生检查考核标准,将25个村居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日常考评,年终实行一票否决。全镇组建了由125人组成的环卫工队伍,先后在25个村居修建垃圾池25个,大型垃圾填埋场4个。

为加快推进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近年来,陕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全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截至2018年9月底,我省共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424个,84.63%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庄道路硬化率达97.7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3%。

难点:总体统筹不够村民环保意识差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涉及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引发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为了解陕西农村人居环境状况,2018年11月,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委员和专家就“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赴渭南、西安和延安进行专题调研。

“就全省情况来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城乡接合部的村庄、特色小镇建成区、自然经济条件好的乡村和靠近旅游景区的区域工作进展快、环境整治效果好,而偏远地区则受自然条件制约,工作相对落后。”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刘玉明表示,从整体工作情况看,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仍处在打造样板、典型示范阶段,进展还不平衡,后期任务艰巨。

2018年7月,我省印发《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提出了三年任务和具体要求,各地都在打造示范村、重点村,但未能把示范村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研究并加以推广。”刘玉明说,如渭南华州区计划打造65个重点村,数量多规模大,其示范效应值得研究。应该肯定,当前普遍存在“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做得不够的问题,未能真正发挥示范效应。

省政协常委吴轩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关部门认识、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农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治理重视不够;农村饮用水卫生达标不够,水源地保护不到位,饮水型地方病治理不到位;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方面,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不到位。

记者在一些村庄采访时注意到,虽然大多数村子配备了垃圾池,但由于清运不及时,大量垃圾无法入池,有的村子甚至存在焚烧现象,渐渐地,垃圾池成为潜在的污染源。

“村子环境发生了大变化,但在污水排放、环境意识和公厕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洛南县财政局驻建兴村第一书记朱长寅说,由于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村子污水管道不健全,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现象时有发生。

景村镇八一村扶贫干部刘锋超坦言,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都很配合,但由于村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有的村子虽然配置垃圾桶和垃圾池,但运转和维护不到位,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外溢现象依然存在。

据了解,因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和财政资金预算政策制约,一些区县在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上力度不够大,一些乡镇甚至有重节日、重关键部位现象,清洁行动存在死角,加之村民环保主体意识不强,在推进清洁行动中仍有不少问题。

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了解到,目前,我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村庄多规合一统筹衔接不够,治理投入不够,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已建成的环境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

“目前,我省在垃圾围村、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厕所革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省政协委员白剑波说,一些村民环保意识差,对“脏、乱、差”熟视无睹,甚至垃圾围村、围路、围河成为常态。加之许多农村资金缺乏,对配备保洁员,修建垃圾池、填埋坑及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力不从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形在偏远地区依旧存在。

“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是很多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时遭遇的尴尬。如何避免这一尴尬?省政协委员李国鹏认为,政府要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顺序和标准,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每一位村民都参与到环境整治过程中。

建议:标准制定要因地制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随后,各级政府分别制定行动方案和措施。

“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存在规划与实施‘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省政协委员崔歆解释说,一是规划前征求意见多,实施过程中听取意见少;二是试点多,示范少,“一套方案一劳永逸”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造成总体规划在实施中打折扣;三是开发性质的措施多,保护性措施少,一些地方以“改变”代替“改善”,片面认为“除旧”才能“迎新”,没有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四是建设多,管理少,注重硬件配备和完善,“建管并重、长效运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

崔歆建议,要充分发挥好村民主体作用,根据村民需求合理调整整治优先顺序和标准,让村民有“主人翁”感;动员村民主动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强化文明意识和保护环境卫生意识,提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如何按时保质实现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省政协委员吴敏霞认为,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将移民搬迁、乡村合并、开发建设、自然减员等要素通盘考虑,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超前标准,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或短期建设。

环境美起来,还要美得持久。省政协委员刘吉发认为,农村环境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从实际出发,还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针对不同县市区、不同村庄提出不同的整治任务和整治标准,防止做表面文章。要因地制宜在政策制定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体系,引导多方投入齐发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农村美不美,厕所算一桩。省政协委员程建国在一些村庄注意到,农村厕所基本以旱厕、双翁漏斗式居多,改厕率低,与农村发展脱节。他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粪污治理或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配套符合卫生要求的村庄公共厕所,实现集中居住点公共厕所全覆盖。

白剑波委员建议,要尽快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场所,加大可循环利用垃圾设施建设力度,借鉴“垃圾银行”经验,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帮助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从源头上遏制垃圾乱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