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截止至3月22日上交所共收到13家公司科创板IPO申请文件,受理了其中9家申请文件。3月28日,第二批科创板上市申请受理企业名单出炉,涉及8家企业。至此,已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企业数量达到17家。

上交首次披露的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分别为晶晨半导体、睿创微纳、天奈科技、江苏北人、利元亨、宁波容百、和舰芯片、安瀚科技、武汉科前生物。第二批8家企业分别为,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贝斯达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企业申请被上交所受理只是第一步,根据相关制度规定,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审核、上市委员会会议审议、报送证监会、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

科创板上市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包容性高

首批9家入围企业中,剔除一家亏损企业后,其余8家平均营收10.34亿;平均扣非净利润1.64亿;平均营收增速61.13%;平均总资产15.32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5%-20%。

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而第二批8家入围企业营收均不错。就其所属行业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5家,高端装备4家、生物医药制造业4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家、新材料、新能源各1家。科创板的第一轮甄选中,还是以高“科创”为稳的,这也说明,科创板并不只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传统行业内的高科创能力企业也具有竞争优势。而且科创板目前的17家企业所处行业、公司规模、经营状况、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总体上具备一定的科创属性,体现了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

二、上市标准灵活

上市标准更加灵活,不盈利甚至亏损企业也成功入围。

17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哪种标准申请上市,包括一家上年度亏损达26亿的芯片企业。可见科创板充分考虑到其投入大、周期长但后续成长力强的行业特征,给了拟上市企业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体现了主板、创业板所没有的新变化。这次受理审核中,无论是事中的齐备性检查还是事后的审核,都做了严格规定。可见上交所的总体基调是科创板从严审核,注重信息披露和公司质量。

根据高盛3月26日发布的研报,待中国科创板发展成熟后,潜在市值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高盛在研报中认为科创板不仅将成为中国内地股市的又一个上市平台,还可能被视为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期将会给市场带来如下变化:

改变资本市场行业结构

十年内沪深300始终是金融和工业股占主导,但海外中资股显示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已经位列前三,合计超过28%的占比明显高于A股市场,可见A股发行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结构的演化,不能有效反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未来科创板所吸引的行业将与A股有很大差异,科创板将作为A股的补充市场而非完全重叠和竞争的市场。

定价配售:增强价格发现机制

在A股发行机制下,一级市场打新阶段和二级市场初期的交易阶段都难以实现有效的价格发现。所有内地IPO的实际发行价格都不超过23倍市盈率(往绩市盈率)的估值上限。过去三年里,新股发行定价从上市到涨停板开板的平均涨幅在2-4倍,因此发行商、承销商不太需要考虑二级市场。但在新的科创板注册制下,上市门槛直接涉及到预计市值,而预计市值直接涉及到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估值的认可度,在新的环境下,隐含的估值上限将被取消,交易将根据市场供求来定价。

目前很多人的共识是科创板初期供应量不足,上市后可能会被“爆炒”。但发行定价偏高的问题最后还是应该交给市场解决,新股二级市场的调整会反过来影响打新阶段的定价。

兼并收购:激发基于产业目的的并购重组

迄今已有265宗IPO申请获得批准,但仍在等待中国证监会批准在内地上市(包括尚未获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申请在内,共有1800宗),企业完成上市程序平均耗时6个月,而在中国香港和美国,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3个月。在过去的核准制下,IPO是稀缺资源,导致企业通过IPO发行(出让)少数股权所获得的定价远高于出让控制权所获得的定价,也就是被并购所获得定价。科创板制度下IPO不再是纯粹的稀缺资源,畸形的定价结构也将发生逆转,企业创始人和一级市场投资者对于退出方式和估值会有更现实的认识,IPO将不再是唯一选择,并购的可能性也将进入视野。

科创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科创板的设立是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重大改革,很可能将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