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對人工圈養的雙胞胎大熊貓

1980年,成都動物園第一次成功繁殖大熊貓,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成功繁殖了七胎,為探索人工繁殖大熊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1972年贈送美國大熊貓開始,贈送日本、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熊貓儘管雌雄配對,繁殖情況卻非常令人失望。中外動物專家認為,人工條件下開展大熊貓繁育有三大難關:受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滾滾檔案 | 第一對人工圈養的雙胞胎大熊貓

△成都熊貓基地的老主任李光漢開展育幼工作

比如,幼育難。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工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只有約33%。大熊貓生產雙胞胎的概率約50%,在野外,熊貓媽媽會丟棄一隻幼仔,專心撫養另一隻。在圈養條件下,飼養員要人工哺育被熊貓媽媽遺棄的那隻幼仔,才能提高成活率。

在大膽接近熊貓媽媽,取出被丟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時,又出現了問題:育幼箱的溫度應該是多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的經驗,釘個木箱,木箱上吊上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兩三天就凍死了。1988年,“美美”生下雙胞胎,老一代飼養員左紅、周永珍等日夜值班,輪流抱著幼仔為其取暖,效果還不錯。後來,獸醫鍾順隆冒險測得熊貓媽媽的懷抱溫度為36~37攝氏度。這也是現如今育嬰箱的“經典溫度”。

人工哺育的熊貓幼仔喝什麼奶呢?牛奶、羊奶,甚至人奶都嘗試過了。事實證明,光喝這些奶不能延續幼仔的生命。經分析,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人工圈養環境中,熊貓幼仔必須吃上母乳。特別是初乳,呈菜汁樣淡綠色,含有豐富的天然抗生素。若吃不上初乳,初生幼仔會很快夭折。初生至半歲的大熊貓,必須攝入足夠的母乳。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餘,所有人都犯了愁:怎麼才能保證兩隻幼仔都能吃到初乳?討論來研究去,唯有冒險。飼養員想方設法,用食物引誘、奶盆遮擋等方法,巧妙“迷惑”了“慶慶”,趁她注意力轉移時,快速“偷”出一隻幼仔。等“慶慶”餵飽懷裡的那隻,又想辦法“調包”。由於飼養員太過緊張,而“慶慶”似乎有所察覺,飼養員只能將塗抹了尿液的幼仔放在地上。地上的幼仔立即發出響亮的叫聲,引起了“慶慶”注意。在外觀察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只見“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上的幼仔,輕輕地把幼仔叼起來了。

滾滾檔案 | 第一對人工圈養的雙胞胎大熊貓

△1990年,全球首例大熊貓雙胞胎人工輔助育幼成活

成功了! 從此,兩隻幼仔都吃上了初乳,他們輪流在育幼箱和熊貓媽媽懷裡健康成長。這是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成都熊貓基地的雙胞胎培育技術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成都熊貓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被公佈於世,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成都熊貓基地每年都有大熊貓幼仔出生,除幼仔先天身體機能有問題以外,健康的幼仔繁育成活率甚至達到了100%。(來源|《看熊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