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意大利带头,相信其他G7国家也会加入

郑永年:意大利带头,相信其他G7国家也会加入

【导读】2019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进行中。这是继2017年之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领导人和嘉宾再次聚首北京,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在昨天(25日)上午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文汇讲堂第106期嘉宾)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有能力、有意愿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今分享郑永年的致辞要点及其在论坛召开前夕的访谈。

【致辞要点摘编】

国际秩序是国际公共品,国际秩序的稳定更是国际公共品。二战以后,美国作为大国,确实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品,为总体上的国际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近年以来,美国因为自身内部的发展问题,在国际社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其所能提供的国际公共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社会的需要,这也就使得国际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到今天为止,很多国家经济结构都是失衡的,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各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异一直在加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南北差距加大,中国经济虽然进入新常态,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开始有能力、有意愿、有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有好的竞争,也有坏的竞争。如果“一带一路”是一个经济上的竞争的话,那是最好的竞争。1990年代,当中国跟东盟国家开始讨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候,日本、韩国也加入了竞争,所以形成了三个“10+1”,到今天演变成了“10+3”,这就是从竞争走向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样,我倒是希望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大家都能在“一带一路”竞争出更好的产品来。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美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是中美之间走出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郑永年:意大利带头,相信其他G7国家也会加入

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访谈摘编】

引入更多利益相关方,“一带一路”建设还有改进空间

问:作为中国向全球提供的一个重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您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多来的进展?

郑永年:应该高度肯定“一带一路”对于世界经济的积极意义。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增长乏力、结构失衡等。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无疑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提出这一倡议,本身方向就是对的。

近年来,“一带一路”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响应,越来越多国家选择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共谋发展,包括最近的意大利。这些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期盼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好。

当然,“一带一路”建设也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有的项目规模过大、合作形式单一等。未来,可以适当压缩单一项目的规模,或者将一个大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便于项目的推进。此外,不妨鼓励更多民企参与,并与所在国的地方政府、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加强合作,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同时更多地聚焦民生领域。

除意大利外,相信会有其它欧盟国家、G7国家加入“一带一路”

问: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G7国家,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其他G7国家会跟进吗?

郑永年:意大利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事件。意大利不仅是欧盟国家,也是G7国家,随着意大利的加入,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好,相信会有其它欧盟国家、G7国家加入“一带一路”。

意大利之所以选择加入,是因为这符合意大利自身的国家利益。一方面,“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意大利本身有改善国内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加入“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欧洲经济仍未能成功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乏力。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缺乏经济增长动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事实上,“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倡议,它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却能惠及世界。除了部分国家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外,包括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实际上都肯定“一带一路”的经济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确实没有地域政治的考量,而是聚焦经济合作与发展。随着未来“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持续显现,相信越来越多国家会像意大利一样认同、支持“一带一路”。

郑永年:意大利带头,相信其他G7国家也会加入

意大利是G7国家中首个签署“一带一路”的国家

中国开放政策4.0版兼具“请进来”和“走出去”要素

问:您认为中国开放进入了4.0时代,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舆论认为,中国这一轮密集的开放举措一定程度上是被动开放,您怎么看?

郑永年:中国近期开放举措密集出台,包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外商投资法》等,都是基于中国自身改革逻辑、符合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举措,而不是在外部压力下的妥协结果。实际上,从达沃斯到博鳌,再到首届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已多次公开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实际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经历了四个版本。

所谓1.0版,即“请进来”的政策。就是中国主动打开自己的大门,让外资进入中国。1980年代以来,中国打开国门做生意,但当时西方资本对中国还是抱怀疑态度,首先进入中国的是境外华人资本,特别是中国港澳台和新加坡资本。中国拥有大量的境外华人,这是中国的优势。

所谓2.0版,即1990年代开始的“接轨”政策。中国在19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经济制度体系,并通过和有关国家的艰苦谈判加入了WTO。随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很快把西方的资本、技术要素和中国的劳动力、土地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经济奇迹。

上世纪末境外资本的大量涌入,推动中国从资本短缺经济体向资本剩余经济体的转型。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的资本开始“走出去”,即所谓3.0版。

十八大以后,中国开放政策4.0版开始形成。和以往版本的开放不同,4.0版兼具“请进来”和“走出去”要素,是两者的系统化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就“走出去”而言,以往也都是市场需求导向的,但比较零星,不具有系统性。十八大以后形成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在以往“走出去”的基础上的系统化。“一带一路”较之以往的“走出去”具有了更大的动力,因为它结合了中国充裕的资本、产能和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请进来”则直接关乎中国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光“走出去”却没有“请进来”,就会使得内部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新一轮的开放政策,包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经济大平台、修改《外商投资法》、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关税等,都是这方面的反映。

郑永年:意大利带头,相信其他G7国家也会加入

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外商投资法》,为外资企业投资发展迎来新契机

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等对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影响

问:好像不仅是中国,全球都在进入一个“新常态”和“新时代”。作为国际关系和中国问题专家,你如何定义时代之“新”?

郑永年:

不论是亚洲新秩序也好,世界新常态也好,实际上,没有一个区域秩序或者世界秩序可以一成不变,世界秩序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现在也要与时俱进。二战以后的秩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确实也到了要变的时刻。为什么要变?主要是两个要素发生变化。

一是经济全球化。马克思说的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基础,国际秩序就是上层建筑。一般认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但是因为这一波全球化浪潮,已经没有国家可以说它今天还有100%的经济主权。所有国家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

另一个原因是技术变革。以前经济全球化当然也有了,但是没有现在那么大规模,往往局限于一个区域。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得以分开。比如华尔街,现在的银行系统雇佣人员较少,资本家就是有几个人就够了,另外再有几台电脑就能赚取丰厚的利润,而把人工服务外包给其他低成本国家。这些都对全球产业结构乃至国际秩序发生了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