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門派掌門全無師兄弟,並非被趕盡殺絕,他們歸屬比想象中豐富

江湖各門各派,很多掌門都是沒有師兄弟,如嶽不群時代的華山派,六大門派中崑崙派,峨嵋派,華山派等等,他們成為掌門以後,他們原來的師兄弟卻不復存在。似乎存在一種“頂端優勢”,就是頂端的樹苗長勢迅速,而邊上的苗被壓制,長的慢甚至不長。

這種情況的存在和出現也是武林門派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權勢之爭,因為掌門只有一個,想奪得掌門之位的卻不少,於是爭權不可避免。這些權勢之爭自然會引發各種衝突,或明目張膽,或陰謀詭計,或因禍得福。

最終的結果就是留下支持自己的勢力,排除一切威脅的力量。

第一類,明目張膽的奪權。

典型的就是華山派“劍氣之爭”。華山派本是五嶽劍派中最強的門派,可是由於《葵花寶典》引發嶽肅蔡子峰練劍的分歧,最終導致出現劍宗和氣宗。二派矛盾累積數十年,難以化解,隨後衝突不斷加劇。為了奪權,氣宗用計將風清揚騙至江南,隨後突然在華山發動火併,劍宗氣宗大戰一場。少了風清揚的劍宗敗下陣來,劍宗高手也被殺的所剩無幾,於是僅剩的殘餘勢力也都離開華山,華山派掌門就落入氣宗之手。

第二類,陰謀詭計奪權。

像成昆拜少林空見大師為師,後來想通過陰謀詭計來成為少林方丈,只是機關算盡,卻被張無忌等人識破,最終功虧一簣,未能成功。如若成昆這種奸詐之人成為少林方丈,那麼就是武林災難的開始,他勢必要造成江湖門派相互廝殺,衝突不斷。包括丁春秋也是因為得不到逍遙派掌門之位,就暗算師父無崖子,將其打落山崖,這也是一種爭權。

畢竟,只有成為掌門人之後才能掌握一切,才能得到權勢,得到權勢以後才能掌握生殺大權,滿足個人的一切慾望。

第三類,因禍得福掌權。

嶽不群成為華山派掌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禍得福。畢竟劍氣之爭以後,華山派高手死傷殆盡,華山派只能矮子裡面挑將軍,於是嶽不群就成為了這個“將軍”。可以說,嶽不群成為華山派掌門是沾了“劍氣之爭”的光,雖然華山派元氣大傷,他卻幸運地成為華山派掌門。若是華山派高手很多,掌門之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嶽不群的。

後來劍宗殘餘力量在左冷禪挑撥之下又來尋仇,如成不憂,封不平,叢不棄等人,此時氣宗嶽不群掌握華山派的一切權勢,就不再認他們為師兄弟。

可見,在權勢面前,有野心之人都想佔有一切,勢必會爭權奪利。一旦是奪權而得到掌門之位,那麼肯定會有一些人要被打壓,要麼離開,要麼被殺,於是新的掌門繼任,之前的門人就有很大一部分會離開。

江湖門派掌門全無師兄弟,並非被趕盡殺絕,他們歸屬比想象中豐富

任何一個門派,權力的核心大多是一脈相承,當然也有推舉的形式,這兩種形式的存在也直接影響到門派的發展。

第一種形式,前任掌門一脈相承的傳承。對於大多數門派而言,這種方式最常見。

就像明朝皇帝傳承皇位一般,雖然他們兒子甚多,為了避免混亂的奪權,朱元璋就定下規矩:必須以嫡長子為首選。這樣規矩的建立就避免了很多的麻煩,至少能夠讓一部分人認定嫡長子就是正統,減少不必要的紛爭。當然,也有一些實力強勁,膽識過人之輩會有奪權的想法,但是真正成功的就只有一個,燕王朱棣。

任何一個新上的皇帝都絕不會讓以前的兄弟和叔叔對自己的執政有干涉,不然自己的權力就會掣肘。於是,皇帝身邊的兄弟要麼被殺,要麼被貶謫流放,要麼被封到偏遠地方。沒有幾個皇帝能夠真正相信自己的兄弟,他們都害怕自己的皇位被覬覦。所以,歷朝歷代,王爺的身份雖然尊貴,可是也是相當危險。

江湖門派也是一樣,掌門上來以後,他也害怕自己的師兄弟會對掌門之位有覬覦之心,於是他們就對自己的師兄弟多有防範。

於是,當一些人看到掌門之位旁落,自己註定無望以後,他們要麼自立門戶,如郝大通從全真出來,創立華山派;要麼遠走他鄉,如少林苦慧禪師,遠走西域創立西域少林;要麼歸隱山林,如封不平,成不憂,甚至風清揚;要麼就是絕不參與掌門之事,如少林三渡,一心參禪練武等等。

另外一種形式就是議會推舉形式。

這種最典型的就是少林寺,少林弟子眾多,他們選擇掌門人更多的是公議的方式推舉,無論誰成為掌門,其餘的師兄弟必須全力擁護。

如玄慈方丈身邊還有很多玄字輩的師兄弟,玄苦玄難玄悲等等;如方證大師身邊還有師弟方生大師;如空聞方丈身邊還有空智空性,甚至還有師叔三渡。

當然,這種方式也會因為推選制度所造成一些紛爭。如全真派眾人推舉尹志平為掌教,可是趙志敬不服,引來蒙古高手,也對全真教造成傷害。

可見,這兩種形式的不同也導致江湖門派影響力不同,兩種方式各有優勢也各有弊端。第一種相對削弱實力,卻減少奪權;第二種雖然保留人才,內部卻也有紛爭。當然,少林寺推舉制度更為完善,所以也唯有少林人才輩出,一直是武林門派的翹楚。

江湖門派掌門全無師兄弟,並非被趕盡殺絕,他們歸屬比想象中豐富

可見,因為選擇掌門的方式不同,武林各門各派這些師兄弟最終歸宿也不同。當然,這些師兄弟能夠留在本門派的並不多,大多會分化出去。

他們分化出去以後大多有幾個選擇:

第一,自立門戶。

全真教郝大通創立華山派,也成為華山派的開山祖師;法華寺主持焦木大師也是師出少林,在江湖另立爐灶;苦慧禪師遠走西域,開創西域少林;天山童姥自立門戶,在縹緲峰靈鷲宮為王;逍遙派丁春秋叛出逍遙派,創立星宿派等等;明教白眉鷹王看到明教四分五裂,就離開光明頂創立天鷹教,影響力不弱!

這些門派的建立,一方面有利於擴大母門派的影響力,另外一方面可以需要幫忙之時可以相互幫襯!

第二,留在本門派。

這種情況少林居多,這些師兄弟可以輔助掌門處理各種事務,如玄苦玄難,三渡,以及澄觀老師侄等;再就是嵩山派左冷禪有十三太保,都是師兄弟,團結一心,一致對外;還有衡山派三定,也是相互扶持,抱團取暖;包括全真七子,武當七俠,都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江湖事務。

留在本門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權力無慾無求。他們不會對掌門之位有任何的威脅,對門派之事可以出力,但絕不越俎代庖。

第三,被逐出師門。

華山派劍宗高手都被逐出師門,成不憂封不平等,他們就離開華山,與華山派沒有任何關聯;丁春秋也是被逐出師門,最終創立星宿派;包括玉真子一直不把師兄木桑道長放在眼裡,他自己留戀榮華富貴,投靠滿清,甚至想將師兄除去!

被逐出師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觸犯了門派或者掌門的絕對利益,這才不被門派所容。當然,如果在一個門派之中,直接威脅到掌門的地位,那肯定也會被逐出師門。

這幾種都是同門師兄弟的最終去處。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做了掌門之後,如何對付自己的師兄弟又是根據實際情況:信任度高的肯定會留在身邊,就像雍正重用十三阿哥胤祥;對自己掌權有掣肘的肯定將其除去或者調離,就像雍正皇帝軟禁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歸根到底,一切的結局都是源於權力的歸屬。可是大多數人都逃離不了權力的誘惑。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名來。從古至今,這個規律都被無數世人所證實其正確性。

江湖門派掌門全無師兄弟,並非被趕盡殺絕,他們歸屬比想象中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