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先生將自己收藏的部分珍文物半賣半送地留在了祖國,其中就包括他以500兩黃金購得的《韓載夜宴圖》。這幅珍的作品,被歷代藏家爭相竟購,畫上居然留下230多枚收藏印鑑,可謂寶中之寶。但它也一直飽受爭議:它究竟創作於何時?作者的創作動機是什麼?畫中的韓照載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收藏《韓熙載夜宴圖》的齊白石

1945年初冬的一天,北京琉璃廠的一家古玩店掛出一幅古畫兒,開價500兩黃金,而且是一口價。以當時的購買力,500兩黃金可以買座前清王府。消息很快傳開了,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都想瞧一瞧,這到底是一幅什麼畫兒,居然開出如此天價!當古玩店老闆準備把這幅畫收起來時,一位身材魁偉的中年人走了進來,將這幅畫仔細鑑賞一番之後,立馬掏出500兩黃金的匯票,將這幅畫買了下來。此人叫張大千,著名的繪畫藝術大師,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畫,而且還是一位古代書畫的鑑賞和收藏家。

人們一定會問:《韓熙載夜宴圖》究竟是一幅什麼樣的作品?它真的有這麼珍貴嗎?以至於讓張大千捨棄前清王府收藏它,甚至讓美國和日本古董商人攜重金飛往中國,勢在必得呢?要想說清楚這幅畫的價值,我們還得從它的作者和創作過程說起。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作品,它的作者叫顧閎中,生卒年代不詳,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院的待詔,也就是宮廷御用畫師。有一天,顧閎中突然接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聖旨,讓他設法潛入韓熙載的府中,將所見所聞記住,然後畫下來交給皇上看。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命顧閎中作《韓熙載夜宴圖》的南唐後主李煜

人們一定會感到不解,後主李煜為什麼對韓熙載的私生活這麼感興趣,居然派官廷畫師去刺探呢?對此,人們的解釋是,韓熙載有能力、有抱負,甚至有野心。後主李煜對他不放心,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處處對他提防。韓熙載為了不讓後主懷疑自己,就佯裝生活放蕩,家中養著40多位藝伎,每天在府上宴請賓客,玩鬧的方式很不檢點。後主李煜想知道韓煕載的真實面目,於是就派顧閎中前去刺探。

顧閎中奉旨來到韓府,刺探韓熙載家夜宴的具體情況。至於,他是趁夜色悄悄潛入韓府。顧閎中從韓熙載家的夜宴現場回來之後,根據記憶畫出了《韓熙載夜宴圖》。可是,讓顧閎中沒有料到的是,他這次奉旨刺探別人的隱私,卻創作出一幅傳世之作。

這幅《韓熙載夜宴圖》,縱287釐米,橫335.5釐米,畫面上一共出現了四十多個人物,神態各異,無一雷同。他們有聚有散,有動有靜,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更為巧妙的是,顧閎中用屏風和床,既作為人物活動的道具,又將整個畫面分隔成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又構成整個夜宴的五個階段。每個部分或階段獨立成章,同時又連成一氣,共同構成一次完整的夜宴和一幅統一的畫面。在這五個部分或者五個段落中主人公韓熙載貫穿始終,同時在服飾、動作和表情等方面又各不相同。綜合整幅畫面,他的神態又驚人一致。顧閎中通過《韓熙載夜宴圖》五個場景的描繪,向人們展示了韓熙載的生活。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一階段“宴罷聆音”

夜宴的第一個階段,是一場小型音樂會。韓熙載與賓客們聽教坊司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彈奏琵琶。畫面中留著美的男子就是主人公韓熙載,他的左手鬆弛自然地垂在膝上,眼神專注,注意力全在琵琶的彈奏上。坐在臥榻的另一頭,穿著大紅衣服的是當朝狀元郎粲,只見他左手撫著膝蓋,右手支著上身,身體自然地向前傾,一副全神貫注的樣子。一位客人正面朝前,側對琵琶女,兩手交又,全身心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屏風後有一女子,手扶屏風在偷偷地笑,她顯然沒有聽音樂,像是個局外人,在觀察現場的聽眾。她的身份顯然是韓熙載家的藝伎。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二階段“擊鼓伴舞”

夜宴的第二個階段,是一場舞蹈演出,舞者叫王屋山,是韓熙載最喜歡的藝伎,當時只有15歲。她身著窄袖録色長裙,隨著鼓聲跳起唐代著名的舞蹈《綠腰》。韓熙載親自為王屋山擊鼓,他的門生舒雅,也是一位狀元,和恩師一起為藝伎打節拍。畫面中還有一位和尚,他是韓熙載的好友德明法師。他不敢正視舞者,卻又不願迴避,表情有些尷尬,準確地表現了一個出家人的神態。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三階段“花屏小憩”

夜宴的第三個階段,是音樂舞蹈晚會的中場休息。韓熙載在4位侍女的簇擁之下,倚靠在內室的臥榻上,一個侍女捧著水盆伺候。韓熙載在洗手,顯然有些心不在焉。此時夜宴並沒有結束,賓客們卻不見了。顧閎中在暗示,其他賓客們此時分別和韓煕載家的藝伎,相約到隱秘的地方玩樂去了。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階段“玉人清吹”

夜宴的第四個階段,韓熙載獨自欣賞器樂合奏。此時的韓熙載換上了一件寬鬆的白色睡袍,祖胸露腹,手搖絹扇,盤腿坐在一張胡椅上,典型的放浪形骸。身邊站著三位女侍者,對面有五位藝使在吹奏簫笛,坐成一排的藝伎,方向不同,姿勢各異,極富動感。教坊司副使李家明,端坐一旁打板。畫面的一角有一位男賓站在屏風旁,屏風外有一位女子正與他相約。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五階段“夜闌餘興”

最後是夜宴的結束,賓客們與藝伎告別。韓熙載換上夜宴開始時穿的黃色衣衫,以90°角側立於畫面正中,神情與姿態都顯得有些悵然若失。潛入韓府窺探的顧閎中,用他的畫筆準確地把握和再現了韓熙載夜宴的五個階段和場景,因此這幅《韓熙載夜宴圖》是韓熙載放蕩生活的真實寫照,既為後主李煜提供了情報,也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歷史瞬間。

那麼,後主李煜看了此畫之後,做何反應呢?李煜雖然是一代帝王,同時又是一位水平很高的藝術家,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細的感受力。因此,當他看了這幅畫之後,發現韓熙載雖然縱情享樂,卻在眉宇之間隱隱有一絲憂鬱。顯然,韓熙載不是用放蕩掩蓋自己的政治野心,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放縱。看來顧閎中的確非常高明,不僅再現了韓熙載家夜宴的場景,而且準確地捕捉到了韓熙載的內心世界。面對這幅《韓熙載夜宴圖》,後主李煜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遺憾。為什麼呢?因為,後主李煜根本不是擔心韓熙載的野心,恰恰相反,是想對他委以重任,讓他當宰相,以挽救南唐的頹勢。因為,無論是在後主李煜的心目中,還是在現實中,韓熙載都曾經志向遠大,才華橫溢。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韓熙載像

韓熙載,字叔言,山東北海(今山東濰坊)人。他自幼勤學苦讀,後唐同光四年,即公元926年,24歲的韓熙載考取進士。正在他躊躇滿志之時,父親卻由於捲入一場權力之爭被殺,韓熙載為了躲避追系化裝成商人,在好友的幫助之下,穿過後唐國境,渡過準河進入吳國境內。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南唐烈祖李昪

937年,吳國輔臣徐知誥推翻吳國皇帝,自己取而代之,自稱是唐玄宗的後代,改名為李昇,改國號為唐,南唐國從此建立,史稱“唐前主”。李昪當了皇帝之後,把韓熙載從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由於李昪欣賞韓熙載的才華,因此給他一個秘書郎的職務,讓他每天在東宮陪太子璟談天說地,敘古論今,撫琴繪畫,吟詩作文,倒也生活得自在,並且深得太子李璟的貫識。

【第324期】《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謎團(上)

南唐元宗李璟

唐前主李昪駕崩之後,太子李璟即位,韓熙載終於得到重用,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也就是宰相府秘書。中書省有六個舍人,韓熙載專門負責起草詔書敕令,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韓熙載能擔任此職務,表明皇帝李對他非常信任。可是,韓熙載與他的頂頭上司,中書令宋齊丘和宰相馮延已的矛盾卻越來越尖銳。這是為什麼呢?事情的起因是一次戰爭的失敗。

946年8月,樞密使陳覺擅自發兵進攻福州,結果大敗,損失慘重皇帝李璟下詔要誅殺陳覺。可是,中書令宋齊丘、宰相馮延已卻極力為陳覺說好話,並以辭去自己官職的方式力保陳覺。韓熙載立刻上疏彈劾宋齊丘和馮延已,指控他們二人與陳覺結為朋黨,禍亂國事,並堅決請求誅殺陳覺,以正國法。可是,皇帝李璟沒有接受韓熙載的上疏,卻接受了宋齊丘和馮延已的辭呈,免了他們倆的職務,也免了陳覺一死。同時任命韓熙載擔任中書令。

這一下,韓熙載和宋齊丘、馮延已等人之間就結下了樑子。這些人本來就對韓熙載不滿,現在他們的仇恨就更深了。幾天之後,宋齊丘在皇帝李璟面前誣告韓熙載,說他嗜酒猖狂。其實,韓熙載雖然經常舉辦家宴,可是自己並不善飲酒。沒想到,皇帝李璟居然聽信了宋齊丘的誣告,免了韓熙載的中書令,將他外放到地方任職。從此,韓熙載與宋齊丘等人,勢不兩立,形同水火。

幾年之後,韓熙載終於官復原職。不久,後周大軍進攻準南,連敗南唐軍隊,皇帝李璟多次派使者到後周去求和,都沒有達到目的。皇帝李璟只好任命他的弟弟齊王李景達擔任兵馬元帥,率大軍抵禦後周軍隊的進攻,同時又指派陳覺為監軍使。對這樣的安排韓熙載上疏表示堅決反對。

那麼,皇帝李璟為什麼派監軍呢?因為,前主李在世的時候,曾一度有意立李景達為太子,此事雖然未能實施,但畢竟在李璟心中形成了陰影,把兵權交給李景達,李璟不放心,所以才派陳覺進行牽制。在這種情況下,韓熙載的勸諫自然不會被採納。結果,李璟的固執己見造成南唐軍事上的慘敗。為了求得和平,南唐只好將準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

南唐保大十六年,即958年5月,在後周的威脅和壓力之下,皇帝李璟下令取消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使用後周年號,對後周納貢稱臣。可是,後周並未因此終止對南唐的進攻。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軍事威脅,中主李璟被迫遷都洪州(今江西南昌),從此鬱鬱寡歡,終於一病而亡。(未完待續,作者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本文原載其所著《國寶迷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