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錦龍:漫談生活中的詩意

方老師最近參加了一個媒體研討會,說到挖掘詩意的話題,小編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於把方老師的發言整理了一下,發出來與大家分享。

中國古人是生活得很有詩意的。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俞伯牙彈琴,遇到聽得懂他琴中之意的鐘子期。我覺得這個故事裡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其一,從身份上說,鍾子期只是一個樵夫,但卻有很好的音樂修養,這就是一個有詩意的人;其二,俞伯牙不是在屋子裡或屋前屋後彈琴,而是揹著他的琴,到山水之間去彈,這也是很有詩意的生活追求,好音樂配好山水,以免沾染到市井之聲。

方錦龍:漫談生活中的詩意

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的講究,很有儀式感。儀式感本質上就是禮儀,是對萬事萬物、對他人的敬重。古人撫琴,是要先焚香的,這個儀式感,就代表了對造物的人、對音樂、甚至對這張琴有敬畏之心。現在我們聽到“焚香撫琴”四個字,會覺得很有詩意,有一種莊嚴的浪漫,可是,彈琴的人不少,這樣做的人卻已經是少之又少了。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遵從某種既定的形式,儀式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方式,關鍵是我們要對天地萬物存有敬畏心。

方錦龍:漫談生活中的詩意

北宋名畫《聽琴圖》,松蔭下撫琴者焚香為伴

我們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裡,處處積累了古人的藝術追求和生活智慧,有很多工業文明時代之前特有的貼近自然,迴歸本真的意趣,熱愛它們,學習他們,傳承它們,那麼我們生活中的詩意也會越來越多。

講到傳承,我覺得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現在科技發達,各種新鮮事物不斷湧來,很多傳統的好東西你不講,不傳,它漸漸就淡出我們的生活了,這很可惜。我是很注重這一點的,對我的兒子方頌評,從小我就不斷教他領略民族音樂裡面的美,長大後我把他送去美國學了五年音樂,目的也是為了讓他能在東、西方文化中找到對比和平衡,各取其長。現在他做音樂,自然而然地,就用了年輕人很容易接受的手法去挖掘傳統文化裡優美的東西,譬如最近他把《詩經》裡的《蒹葭》譜了曲,前陣子我從藝40週年廣州花都站的演出,他上去唱了這首歌,散場的時候,一群年輕人就一起背起這首詩來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好!這就是生活中的詩意啊。

《詩經》的名篇《小雅.鹿鳴》是一首宴飲詩,我很喜歡,它描繪了一種很詩意的民間生活場景。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有一家來了客人,這些客人都是品德很好的人,主人家於是彈琴吹笙奏樂來款待他們,還捧著竹筐給他們獻禮,客人們也都誇主人真周到,賓客其樂融融,這個時候,家門前還有一群鹿兒在呦呦叫著吃草。人與自然、人們彈奏的音樂和鹿的鳴叫聲,和諧地在呈現同一個畫面裡。我覺得它所描繪的,就是我時常說“大樂與天地同和”這種場景,人與人互相敬重,萬物彼此相安。

《小雅.鹿鳴》描繪主人用音樂來宴客,在古代,以禮為樂,確實是一種最高規格的禮遇,而音樂也確實可以讓人把一餐飯吃得更有滋味,更有詩意。

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撇開畫中主人韓熙載當時的個人政治背景不說,它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就很有詩意,有“眾樂樂”,大家一起欣賞琵琶演奏,一起觀賞舞蹈,也有“獨樂樂”,韓熙載自己用很放鬆的姿態聽樂伎們奏樂。我們現在“高大上”的飯局也有很多,但我覺得大家太過於側重於吃吃喝喝了,多了點酒肉,少了點詩意。

方錦龍:漫談生活中的詩意

韓熙載夜宴圖

我時常想,如果我來做個“錦龍樂宴”,我們可以吃古詩詞、古風歌曲裡描述的雅緻東西,然後在宴席上唱古風歌曲,用中國樂器配樂,也可以用一首名曲為創意來做一席菜,比如說著名的琵琶曲《憶江南》,用這個名字就可以做出一整桌的江南特色菜,大家吃到興起,來一曲憶江南,起個頭,邊喝小酒,邊朗讀和江南相關的詩詞,那麼這餐飯吃下來,你吃的就不僅僅是飯,除了酒菜,你還“吃”了文化,“吃”了很有營養,能夠療養身心的音樂,是不是很有詩意?

說到底,生活中其實不缺少詩意,光是老祖宗的詩詞歌賦,禮樂頌典,各種各樣的生活儀式,琴棋書畫詩酒茶裡頭的講究,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無窮。更何況我們還經歷了工業文明的浸潤,理應有更高的審美能力,一羹一飯,一茶一水之中,都應該能夠尋找到生活的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