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先生将自己收藏的部分珍文物半卖半送地留在了祖国,其中就包括他以500两黄金购得的《韩载夜宴图》。这幅珍的作品,被历代藏家争相竟购,画上居然留下230多枚收藏印鉴,可谓宝中之宝。但它也一直饱受争议:它究竟创作于何时?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什么?画中的韩照载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收藏《韩熙载夜宴图》的齐白石

1945年初冬的一天,北京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店挂出一幅古画儿,开价500两黄金,而且是一口价。以当时的购买力,500两黄金可以买座前清王府。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观看,都想瞧一瞧,这到底是一幅什么画儿,居然开出如此天价!当古玩店老板准备把这幅画收起来时,一位身材魁伟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将这幅画仔细鉴赏一番之后,立马掏出500两黄金的汇票,将这幅画买了下来。此人叫张大千,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画,而且还是一位古代书画的鉴赏和收藏家。

人们一定会问:《韩熙载夜宴图》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它真的有这么珍贵吗?以至于让张大千舍弃前清王府收藏它,甚至让美国和日本古董商人携重金飞往中国,势在必得呢?要想说清楚这幅画的价值,我们还得从它的作者和创作过程说起。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它的作者叫顾闳中,生卒年代不详,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院的待诏,也就是宫廷御用画师。有一天,顾闳中突然接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圣旨,让他设法潜入韩熙载的府中,将所见所闻记住,然后画下来交给皇上看。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命顾闳中作《韩熙载夜宴图》的南唐后主李煜

人们一定会感到不解,后主李煜为什么对韩熙载的私生活这么感兴趣,居然派官廷画师去刺探呢?对此,人们的解释是,韩熙载有能力、有抱负,甚至有野心。后主李煜对他不放心,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处处对他提防。韩熙载为了不让后主怀疑自己,就佯装生活放荡,家中养着40多位艺伎,每天在府上宴请宾客,玩闹的方式很不检点。后主李煜想知道韩煕载的真实面目,于是就派顾闳中前去刺探。

顾闳中奉旨来到韩府,刺探韩熙载家夜宴的具体情况。至于,他是趁夜色悄悄潜入韩府。顾闳中从韩熙载家的夜宴现场回来之后,根据记忆画出了《韩熙载夜宴图》。可是,让顾闳中没有料到的是,他这次奉旨刺探别人的隐私,却创作出一幅传世之作。

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画面上一共出现了四十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无一雷同。他们有聚有散,有动有静,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顾闳中用屏风和床,既作为人物活动的道具,又将整个画面分隔成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又构成整个夜宴的五个阶段。每个部分或阶段独立成章,同时又连成一气,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夜宴和一幅统一的画面。在这五个部分或者五个段落中主人公韩熙载贯穿始终,同时在服饰、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又各不相同。综合整幅画面,他的神态又惊人一致。顾闳中通过《韩熙载夜宴图》五个场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韩熙载的生活。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一阶段“宴罢聆音”

夜宴的第一个阶段,是一场小型音乐会。韩熙载与宾客们听教坊司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奏琵琶。画面中留着美的男子就是主人公韩熙载,他的左手松弛自然地垂在膝上,眼神专注,注意力全在琵琶的弹奏上。坐在卧榻的另一头,穿着大红衣服的是当朝状元郎粲,只见他左手抚着膝盖,右手支着上身,身体自然地向前倾,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一位客人正面朝前,侧对琵琶女,两手交又,全身心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屏风后有一女子,手扶屏风在偷偷地笑,她显然没有听音乐,像是个局外人,在观察现场的听众。她的身份显然是韩熙载家的艺伎。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二阶段“击鼓伴舞”

夜宴的第二个阶段,是一场舞蹈演出,舞者叫王屋山,是韩熙载最喜欢的艺伎,当时只有15岁。她身着窄袖録色长裙,随着鼓声跳起唐代著名的舞蹈《绿腰》。韩熙载亲自为王屋山击鼓,他的门生舒雅,也是一位状元,和恩师一起为艺伎打节拍。画面中还有一位和尚,他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法师。他不敢正视舞者,却又不愿回避,表情有些尴尬,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出家人的神态。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三阶段“花屏小憩”

夜宴的第三个阶段,是音乐舞蹈晚会的中场休息。韩熙载在4位侍女的簇拥之下,倚靠在内室的卧榻上,一个侍女捧着水盆伺候。韩熙载在洗手,显然有些心不在焉。此时夜宴并没有结束,宾客们却不见了。顾闳中在暗示,其他宾客们此时分别和韩煕载家的艺伎,相约到隐秘的地方玩乐去了。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四阶段“玉人清吹”

夜宴的第四个阶段,韩熙载独自欣赏器乐合奏。此时的韩熙载换上了一件宽松的白色睡袍,祖胸露腹,手摇绢扇,盘腿坐在一张胡椅上,典型的放浪形骸。身边站着三位女侍者,对面有五位艺使在吹奏箫笛,坐成一排的艺伎,方向不同,姿势各异,极富动感。教坊司副使李家明,端坐一旁打板。画面的一角有一位男宾站在屏风旁,屏风外有一位女子正与他相约。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五阶段“夜阑余兴”

最后是夜宴的结束,宾客们与艺伎告别。韩熙载换上夜宴开始时穿的黄色衣衫,以90°角侧立于画面正中,神情与姿态都显得有些怅然若失。潜入韩府窥探的顾闳中,用他的画笔准确地把握和再现了韩熙载夜宴的五个阶段和场景,因此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韩熙载放荡生活的真实写照,既为后主李煜提供了情报,也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瞬间。

那么,后主李煜看了此画之后,做何反应呢?李煜虽然是一代帝王,同时又是一位水平很高的艺术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的感受力。因此,当他看了这幅画之后,发现韩熙载虽然纵情享乐,却在眉宇之间隐隐有一丝忧郁。显然,韩熙载不是用放荡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放纵。看来顾闳中的确非常高明,不仅再现了韩熙载家夜宴的场景,而且准确地捕捉到了韩熙载的内心世界。面对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后主李煜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为什么呢?因为,后主李煜根本不是担心韩熙载的野心,恰恰相反,是想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当宰相,以挽救南唐的颓势。因为,无论是在后主李煜的心目中,还是在现实中,韩熙载都曾经志向远大,才华横溢。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韩熙载像

韩熙载,字叔言,山东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他自幼勤学苦读,后唐同光四年,即公元926年,24岁的韩熙载考取进士。正在他踌躇满志之时,父亲却由于卷入一场权力之争被杀,韩熙载为了躲避追系化装成商人,在好友的帮助之下,穿过后唐国境,渡过准河进入吴国境内。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南唐烈祖李昪

937年,吴国辅臣徐知诰推翻吴国皇帝,自己取而代之,自称是唐玄宗的后代,改名为李昇,改国号为唐,南唐国从此建立,史称“唐前主”。李昪当了皇帝之后,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由于李昪欣赏韩熙载的才华,因此给他一个秘书郎的职务,让他每天在东宫陪太子璟谈天说地,叙古论今,抚琴绘画,吟诗作文,倒也生活得自在,并且深得太子李璟的贯识。

【第324期】《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谜团(上)

南唐元宗李璟

唐前主李昪驾崩之后,太子李璟即位,韩熙载终于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也就是宰相府秘书。中书省有六个舍人,韩熙载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敕令,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韩熙载能担任此职务,表明皇帝李对他非常信任。可是,韩熙载与他的顶头上司,中书令宋齐丘和宰相冯延已的矛盾却越来越尖锐。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的起因是一次战争的失败。

946年8月,枢密使陈觉擅自发兵进攻福州,结果大败,损失慘重皇帝李璟下诏要诛杀陈觉。可是,中书令宋齐丘、宰相冯延已却极力为陈觉说好话,并以辞去自己官职的方式力保陈觉。韩熙载立刻上疏弹劾宋齐丘和冯延已,指控他们二人与陈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坚决请求诛杀陈觉,以正国法。可是,皇帝李璟没有接受韩熙载的上疏,却接受了宋齐丘和冯延已的辞呈,免了他们俩的职务,也免了陈觉一死。同时任命韩熙载担任中书令。

这一下,韩熙载和宋齐丘、冯延已等人之间就结下了梁子。这些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现在他们的仇恨就更深了。几天之后,宋齐丘在皇帝李璟面前诬告韩熙载,说他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虽然经常举办家宴,可是自己并不善饮酒。没想到,皇帝李璟居然听信了宋齐丘的诬告,免了韩熙载的中书令,将他外放到地方任职。从此,韩熙载与宋齐丘等人,势不两立,形同水火。

几年之后,韩熙载终于官复原职。不久,后周大军进攻准南,连败南唐军队,皇帝李璟多次派使者到后周去求和,都没有达到目的。皇帝李璟只好任命他的弟弟齐王李景达担任兵马元帅,率大军抵御后周军队的进攻,同时又指派陈觉为监军使。对这样的安排韩熙载上疏表示坚决反对。

那么,皇帝李璟为什么派监军呢?因为,前主李在世的时候,曾一度有意立李景达为太子,此事虽然未能实施,但毕竟在李璟心中形成了阴影,把兵权交给李景达,李璟不放心,所以才派陈觉进行牵制。在这种情况下,韩熙载的劝谏自然不会被采纳。结果,李璟的固执己见造成南唐军事上的惨败。为了求得和平,南唐只好将准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

南唐保大十六年,即958年5月,在后周的威胁和压力之下,皇帝李璟下令取消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对后周纳贡称臣。可是,后周并未因此终止对南唐的进攻。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军事威胁,中主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从此郁郁寡欢,终于一病而亡。(未完待续,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原载其所著《国宝迷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