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航天,如今已然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之一。

于国家,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国力在国际地位上的一张名片;在民间,「四姐」、「兔二」,成为百姓们关注的对象,《流浪地球》,这样一部聚焦航天的科幻作品成为国民现象级作品。由此足证,对于航天事业的好奇与热爱,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航天热」。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当此之际,全国首档聚焦航天题材的晚会——《逐梦航天——2019「中国航天日」文艺晚会》(以下简称「湖南卫视航天晚会」),在2019年4月24日,这我国历史上第四个「中国航天日」的晚上在湖南卫视做了第一次直播。

在自上而下的「航天热」的土壤之下,本台晚会取得了不俗成绩——

电视收视方面,80代社会中坚力量观众份额、00后高中及以下学龄观众份额均位居同时段上星综合组第一;同时,大学以上学历观众份额也排在同时段上星综合组第二位,在目标人群中收获超强吸附力;

网络互动方面,晚会相关话题囊括微博热搜总话题榜前三,其中主话题#湖南卫视航天晚会#位居第一,话题阅读量逼近4亿,讨论量超过200万次。

从节目表现到数据反馈来看,这台晚会的确又让中国的「航天热」,继续加温,尤其在年轻群体之中,更加突出。

外在视觉:一场「上九天揽月」的奇观

航天,它关联着浩渺的宇宙,无尽的边界,璀璨的星空。它是一个与我们的日常截然不同的一种空间体验。

要怎么在一场晚会中,创造逼近于另一种体验的空间感呢?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这是这台「湖南卫视航天晚会」首先在视觉层面上给观众带来的一场全新体验与震撼之感。

古人有云,「上九天揽月」。为了还原这种「上九天揽月」的奇特场景,操盘本次晚会的刘建立工作室创造性地采用了穹顶和360度炫酷舞台设计,本场晚会总导演杨子扬表示,「这场晚会的挑战非常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用穹顶展现是国内首创。」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除此之外,这个用定制的天轨、时空隧道的虫洞设计,最大程度地在晚会舞台上还原宇宙体验的舞美设计,除了是一种对主题的贴合和行业的致敬之外,其实亦有为观众创造全新视觉体验的功能:

我们几乎没有在电视荧幕上,看到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无死角的包裹舞台,它从地屏到天幕都有非常丰富的设计,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包裹其中的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这个「境」还是观众陌生而好奇的宇宙。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为了让这个首次尝试的创新舞美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本次晚会的拍摄还采用了非常多的辅助技术,比如投影技术、12米伸缩摇臂、裸眼3D、鱼眼机器镜头。其中,穹顶投影、12米摇臂都是国内首次运用到电视晚会的舞台之上。

所以,此次晚会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非常特别、极致的视觉体验,不仅仅源于创意的支撑,也来源于技术的突破。

内在表达:一次破高冷的科普

作为一台聚焦航天事业的晚会,还原场景、创新舞美,只是外在层面的第一步,科普文化、启发民智,才是走入内容里的第二步。

以往,航天事业留给普通人的印象,总是高门槛、高专业的高冷形象。而「中国航天日」的意义所在,一则,它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场大型聚会日;二则,它是一个向民众传播航天文化的大型科普日。

这也便成为了此台「湖南卫视航天晚会」的两个使命:

一方面,这台晚会齐聚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发端至今的重要人物,众多重量级航天人齐聚一堂。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英雄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三位亲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老一代航天人胡其正、张积华、韩厚建,这些贯穿中国航天事业几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的几代航天人悉数到场,同时,晚会也邀请到了各国的航天人致以对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人的祝福。所以,它的确是属于中国航天人的一个特别的盛宴。

最能体现这种「聚会」的仪式感的一个节目,来自九州大地的航天人们,在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门远望3号船的、在北京各个航天研究机构的航天人们,一起高唱《祖国不会忘记》。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另一方面,它也通过电视节目这种最有传播力的方式,向全国百姓科普了关于航天事业的各种知识。

此次,湖南卫视以本台晚会为核心,打造了一个围绕航天科普的内容矩阵,一条持续加温航天科普的宣传时间线:

有通过长条漫画的形式,将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汪涵的一天,进行与航天科普的结合——比如清晨5:50汪涵起床,关联的是闹钟与航天技术中的导航卫星、定位授时技;比如清晨7:00汪涵为小沐沐换尿布,科普的是尿不湿的发明起源于宇航员的航天需求;

有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在一分钟的时长内科普有关航天事业的各项知识,比如《一分钟了解中国航天史》《一分钟了解中国航天精神》《一分钟了解中国航天日》以及《一分钟了解中国航天之祖国不会忘记》;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最重磅的则是通过本台晚会,通过相声、歌曲、问答、声音剧等的多种文艺形式,让观众对航天知识有感性的理解。比如,在相声《如果没有航天》中,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外卖、泡面,切入到航天与之的生活。如果没有航天,没有北斗导航统,也就没有方便快捷的外卖服务;如果没有航天,没有为了航天事业研制的食品技术,也就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泡面中的脱水蔬菜。

所以,这是则是一次「富媒体」的航天知识科普,一方面,在科普的内容上,它强调雨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科普的渠道上,它力求做到多管齐下、全面布局——有适宜于社交媒体的长条动漫,有适宜于短视频应用的科普短片,有适宜于大屏家庭收视的电视晚会,以完成航天知识对民众的全面触及。

「敢」做到,「能」做好

透过这样一个晚会,笔者看到了两个字。

一个字是「敢」。

对于一个新型品类的晚会,对于一次超越常规经验的挑战,敢为天下先,是一种非常值得钦佩的勇气。

敢为天下先,换言之,便是创新。尤其在传媒这个求新、求快的行业,更是如此。湖南卫视的内容,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很强的竞争力,便在于他们对能够带来创新的题材、类型乃至创新机制,始终保持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的态度。

所以,从题材上,我们看到了首个聚焦航天事业的晚会,出现在湖南卫视,这是对晚会这种文艺形式的创新;

在类型上,这波正在崛起的观察类节目大潮,是由湖南卫视作为行业引擎发起的,一批包括《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妻子的浪漫旅行》《放学后》的优质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长出;

在机制上,湖南卫视以「飙计划」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不仅仅服务于内容的创新,亦正在帮助整个体制人才造血、梯队培养。

所以,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当我们在讨论为什么「湖南卫视航天晚会」能在外在的舞美、内在的表达都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之时,

实则这是整体平台创作氛围的一次托举,整体平台实力的一点显露,而不只是孤立的一个案例、一个现象。

另一个字是「能」。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不但敢做到,并且能做好。在看这台晚会之时,笔者从49年前,东方红一号的三位元老出场讲述历史,到王劲松、蓝盈莹朗诵《致敬!我们的太空》,全程流泪观看,我深深地为这些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奉献中国航天事业的航天人而感动、而激励。它何以做得这么接地气,打动人心?

笔者以为,这种「能事」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多年的积淀与跟踪——

《2009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重点推出「快乐家族四大主持航天归来之旅」节目,科普航天相关知识;

《2011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推出「西昌航天情」特别节目,与亿万观众一同见证火箭发射升空全过程;

《「四海同春」2019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则邀请「嫦娥四号」任务的幕后英雄讲述探月的故事。

湖南卫视对于航天人、航天事业、航天精神的理解,是一次一次的碰撞,年复一年的沉淀,所得来的创作灵感与真实感悟。此次晚会,只是将多年积攒的基本功通过一次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

甚至,不止于此。

我们在湖南卫视的更多节目中,看到它在精神引领之上的探索,《快乐大本营》中,有对消防英雄的致敬;《儿行千里》中,有太多令人感怀的人物事迹;《天天向上》推出「我们的美好时代」系列;《我爱你中国》中,更是纪录了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英雄……

如今的湖南卫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平台级的「正向娱乐」的创作氛围,更多地关注那些值得关注的、正能量的人物、精神与事迹,用流行的、时尚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传播。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比如,在此次的「湖南卫视行航天晚会」上,王劲松与蓝盈莹,正是以由《声临其境》带火的一种「声音剧」的形式,演绎了航天英雄郭永怀与其女儿的故事。当王劲松以他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在终了呐喊道——「共和国,走过了七十载寒暑春秋,请记住他们吧!」那种穿透了电视荧幕的巨大震撼力,的确能让观众感受到航空精神的伟大感召。

1号结语

一个好的案例,它的价值,从来都是丰富的。

比如这台「湖南卫视航天晚会」,你首先,最先看到的是它国内首见的创新舞美,然后,看到的是它对航天知识的大型科普,而最后,不是用眼而是用心才能看到的,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续,这也是笔者在看这台晚会,真实感受到的文艺晚会之于行业推动的价值,好的文艺节目的确是能让一些精神力量得到有力传播;

甚至,你看到的甚至不止于这台「湖南卫视航天晚会」,它的创新、它的能量,并不是一个孤例,它对技术的追求、对舞美的创新、对正向娱乐的理解,其实,是一个平台级思考与协同的产物。

湖南卫视航天晚会怎样让「航天热」点燃年轻群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