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慈禧曾說過,“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47年後,清朝在風雨飄搖中終結。

不得不服慈禧太后這老孃兒們,對政局洞察的老辣和前瞻。在她的眼裡,僧格林沁並不只是個驍勇善戰的科爾沁郡王,也不只是個剿捻抗夷的博多勒歌臺親王,更不象某些後人一樣,將僧格林沁看成《甲午海戰》劇中的性情魯直、有勇無謀的愚將。

若僧王只會摔跤逞勇,狡黠多疑、沉痾附體的清庭,單憑橫厲無前的湘軍臥榻在側,又豈敢輕倚僧王為“長城”(清史稿所云)。

長城者,集隘口、軍堡、關城、重鎮於一體,勢成蛟龍、阻軍滯歸。即便敵軍攻入幾處,欲深入中原,臥龍雄兵仍伏在後,則敵軍定若芒剌在背、歸路似斷,豈敢全力入鼎中原,只能少頃便退,這就是長城阻敵和斷歸的雙重威懾功用。

所以,多謀如曾國藩、驍戰若湘軍,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進薄北京。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老孃兒們看到的是,康熙大帝對蒙古的制伏,其影響至晚清尤在。

“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三大國策的聯姻、劃界、崇佛方式,對歷朝皆桀驁不馴的蒙古,進行因勢利導地細嚼慢嚥,成功的馴服出大批對滿清,既忠且勇的蒙古兵將,為滿清各代所役使。

僧格林沁所部就是一例。

即便是到了滿清佝僂、八旗衰敗之時,外拒洋夷、內剿捻匪,僧部不僅可單肩挑起中國北方的整體防務。並像一隻雄壯的德國“黑背”牧羊犬,迤邐作戰之際,時而用凌厲的餘光,逡巡在南方的作戰湘、淮、楚軍的異動之上。

僧格林沁的智勇霸氣,堪比兇悍的鷹獒。

老孃兒們,對國家利益和芸芸眾生,或許並不關心,但對滿清統治和一己命運,卻若數九飲冰、滴滴上心。

“倚為長城”

“僧在清在,僧亡清亡”不會是說說而已,而是縝密的老成謀國之斷。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先從僧格林沁的反侵略作戰說起吧。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與孝莊太后同族。博爾濟吉特氏,元代譯為孛兒只斤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 後世膺稱博氏家族為黃金家族。

僧格林沁驍勇善戰、治軍森嚴。

在其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是唯一一位“鐵帽子”王爺。可見此人的戰力卓異,僧王爺出身落拓貴族,家道中落,是個掛王爺之名、行搬磚之命的苦出身。

故領軍能愛兵如子、以身作則。每到紮營結寨之時,將士未眠,其決不進中軍帳中倚臥。

與晚清滿將領軍的驕縱橫暴卓然相異。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在第2次鴉片戰爭之第2次大沽口戰役中,僧格林沁諦造了中國軍隊自鴉片戰爭連敗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狂勝之局。

此戰,獨以大沽口炮臺,無海上艦隊之襄助,擊沉英艦4艘、重創英艦6艘、俘獲英艦2艘;殲滅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2人,重傷英國艦隊司令賀伯少將,僧部陣亡軍官7人、士兵15人。

開戰後,英艦隊以為,以艦炮與守軍岸炮在對轟中,可勝券在握。卻被僧王在戰前,佈設在海口的沉鏈所限,又被岸炮狂懟,受轟不過,曾升白旗請求投降。

僧王不允,繼續集火猛轟,英艦帶著滾滾濃煙、獵獵火舌,急棄業已登陸的部分英法士兵,喪魂失魄地疾駛出岸炮的射程以外。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被拋棄在灘頭的聯軍士兵見勢不好,也欲棄槍投降,僧王又不允。

只好絕望地用來復槍與岸炮互懟,屠殺現場血肉橫飛、極為悽慘,令人不忍目睹。

戰後,守軍打掃戰場,僅俘獲震昏洋人兵士2名。

待烽煙稍散,信使急遞捷報於北京,被打怕的清庭將信將疑,邊糾集和談使團,邊數度派員向大沽口方面查實,查核一切如僧部軍使所報後,陽萎已久的清庭,方如夢初醒、解散使團、喜出望外、舉國狂歡。

晚清的中國,仰望一次勝利,難似水中撈月,僧王妙手天成,卻懼其謊報誤了和談。哀嘆!

泱泱大國自卑如此,令人對清庭充滿了仇恨。

這次戰役引起西方一片驚呼,除大罵僧王作戰過於殘忍、用兵太過鷹派之外,法國公使布爾布隆警告列強,“中國人好象學會了打現代戰爭,至少在防守築壘和火炮操作方面,進步神速。”

僧王是衛國戰爭中的鷹派,極力反對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曾奏請咸豐帝召回和談使團,主張傾盡中國之糧兵,與眾逆夷血懟到底。

終因主和派陰氣太盛、滿朝人妖,主戰派陽剛孤掌難鳴,建議未被咸豐帝所納。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1860年9月,八里橋戰役。

是役,防禦清軍約3萬,主力是僧王蒙古驍騎萬人。戰前,僧軍便有英法聯軍行軍佈陣的詳細籌處計劃。

史載計劃,“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

以我軍十比一於英法聯軍,有上述謀劃,此戰勝券在握!

然而,法軍步兵戰術嫻熟、心理穩定,僧王雖謀篇有理,卻對勝保的用兵約束不力。

莽夫勝保竟以錯誤的騎兵正面衝擊法,面懟法軍之戰陣。

一剎那,八里橋狂浪拍岸、千馬奔騰至法軍陣前。

法軍對“三層不間斷射擊法”極有自信,即便勝保的騎兵似怒濤般卷至陣前,將馬刀遞到了法軍的鼻尖底下。法軍竟也氣定神閒,用排槍撩倒勝保騎兵千餘人。極目四周悲涼,依稀在烽煙繚繞處中,勝保軍僅存呻吟哀號的7張嘴。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不幸才剛剛降臨,陷於泥濘中的法軍炮兵,終於抵達了戰場。

炮兵,是嚴重依賴數學的專業兵種。清軍炮兵和法軍炮兵在數學上差距,讓法國炮兵,攜”炮兵之神”拿破崙皇帝的餘威,輕而易舉將清軍的落後炮群轟毀。

經過計算,黑洞洞的炮口,象張開獠牙的虎口,徐徐轉向失去炮兵護佑的僧格林沁部主力和綠營漢兵。

這個時候,僧王手中連會點手指頭數數的炮兵也沒了。中華文化“重文理哲思、輕數理技藝”的短板,在八里橋赤裸裸暴露在法軍的面前。

而僧王還想力挽狂瀾,分兵包圍法軍。那知狡猾的英軍,已迂迴到我軍後方,遂成合圍之勢。

敗局已定!

此戰斃法軍12人,另有英軍、英屬印度兵若干。清軍被法軍精準的槍彈、炮火,射殺達萬餘人。英法聯軍破城天津,北京指日可下。

僧格林沁因輕敵戰敗,被開革郡王爵位等多職,僅餘欽差大臣一職。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1861年,帶罪以觀後效的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經山東一路追剿捻軍。

急於求成的僧王,心智衰弱,謀略水平大降,再也無法再創圍剿北上太平軍的輝煌。而捻軍,則吸取了雉河集和黑石渡,被僧王大敗之教訓。普遍變步為騎,一騎數馬,以跑得更快、更久的運動戰,來制衡蒙古騎兵的快。

期間,蒙古騎兵被捻軍,誘的滿世界地亂跑,手麻得也馬韁也拉不住。

當累得兵疲馬乏的蒙古騎兵,一頭撞進高樓寨,被設局的捻軍合圍。一頓狠揍,竟全軍覆沒。受傷的僧王,也被一個叫張皮鯁的兵士,從背後偷襲殺死。

自此,清庭構築在京畿的長城,業已經塌陷。

換句話說,攜入關之兇悍的八旗兵制和綠營兵制,早在乾隆朝時,便衰象漸呈、朽木難支。嘉慶不說,道鹹同三代,滿清皆是指著僧格林沁所部的護佑,才過上的安生日子。僧王可以說是清三代的柱國之臣、護體神盾。

難怪道光駕崩之時,遺旨僧王為顧命大臣。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道鹹同三代,是中國的民族矛盾、官民矛盾,以及與西方的矛盾最為深刻的時期。

滿清王朝不論是政治或經濟,經過太平天國、捻軍的一番推柱鋸梁之後,隨著漢滿矛盾的深化、僧格林沁的陣亡。漢督撫的權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大局糜爛不已,以致倒逼清庭不得不放下忌憚,急調湘軍北上平捻。

歷來京畿之要,皆為八旗所衛。

如今這種情況,滿清權貴對漢族軍隊,在京畿之周平捻,所產生的深至骨髓、寢食難安的恐懼,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體會的。

老孃兒們的護衛長城倒了,等於滿清一朝的孃家人沒了。

只得重用“再造玄黃”的李鴻章,轉圈給洋人作揖籤和約。勉強讓自己過上,那過一天少一天的窩心日子。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