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能發揮作用,這3點不可忽視

小 編 導 讀

學習傷寒,大多數人都只注重條文中的症狀、方子,而忽視其他內容。輔汗法就經常被大家忽視,這是一種輔助以達到汗出的方法,目的是助藥力,提高療效。關於傷寒輔汗法,胡希恕經方醫學中有詳細的講解。


人體有自愈的能力,我們人體排邪的三條途徑為汗、吐、下,比如吃不合適的食物後,吐、瀉都是胃腸排邪外出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汗、吐、下可以達到祛邪外出,從而治癒疾病的目的。三法也正符合“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的原則。

表證的治法是汗法,汗法的主要適應證為邪氣在表,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氣在表,通過發汗、解表、解肌等方法,達到汗出而解、辛溫發汗的目的。從某種程度而言,汗出是邪氣祛除的標誌,正勝邪而祛邪外出的標誌就是“微汗出”。

汗法,是通過發汗,以驅逐外邪的一種方法。汗法,包括藥物發汗、針灸、燻蒸、熱熨、火療等。發汗的目的是為了解表,表解的標誌為汗出。

輔汗法,顧名思義,是輔助以達到汗出的方法,作為辛溫解表的一種輔助方法,其目的在於輔助增強方劑的辛溫解表力度,輔助達到汗出解表的目的。仲景在《傷寒論》中,反覆強調在使用辛溫發汗法的同時,要格外重視服藥後的調攝護理,仲景在桂枝湯方後詳加解釋,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輔汗法理論源自《傷寒論》。輔汗法描述最完備的,當屬桂枝湯。其曰:“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仲景在桂枝湯方後加註釋,不厭其煩地描述服法,可見服法的重要性。啜熱稀粥一升餘,溫覆令一時許,都是為了“以助藥力”,達到“微似有汗”的目的;若不汗,更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服藥的同時,飲食要清淡。

上文明確指出了目前臨床中常用的一些輔汗法,如啜熱稀粥一升餘、溫覆令一時許、若不汗更服等。同時在其他具有解表作用的方劑中,亦有詳細描述。

發汗能發揮作用,這3點不可忽視

啜粥

桂枝湯調和營衛,辛溫發汗力弱,故啜熱粥以助辛溫發汗,而麻黃湯、桂枝加葛根湯發汗力強,故不須啜粥,從而側面反映出啜粥的作用在於輔助發汗。《金匱要略》桂枝加黃芪湯方後注曰:“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另外,五苓散有“多飲暖水,汗出愈”的描述。多飲暖水,其作用類似於啜熱稀粥。啜粥、多飲暖水的目的,皆在於增強發汗之力,提供熱量,補脾胃之虛,相得益彰,妙在其中。

溫覆

溫覆主要見於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麻黃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枳實梔子湯。在《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方後注:“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對於溫覆,其目的在於增強汗出。“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第276條,桂枝湯方後,更是明確指出“溫覆取汗”,輔助發汗以解表。

連服

《傷寒論》中的方劑,常規服藥方法為頓服、二服、再服、三服、多次服用,而連服則集中體現在解表方劑中,並不規定具體服用頻次,而是根據汗出情況而定。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可見,連服的目的在於發汗。

後世溫病學派對輔汗法同樣高度重視。吳鞠通《溫病條辨》在首方桂枝湯後注曰:“煎法服法,必如《傷寒論》原文而後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湯之妙,反生他變,病必不除。”提示對於臨床解表方劑,必須高度重視輔汗法,否則不易達到汗出的目的。

《溫病條辨》中,銀翹散方後注曰“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提出非藥物之無效,而在於醫者用法不對。所以提出“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的服藥方法,亦為輔汗法中連服、更服的靈活應用。

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系統地在《汗法臨證發微》中提出,臨床中“予麻桂劑,病者並不出汗,甚至有的連服多劑亦不出汗……必加輔汗三法,即連服、啜粥、溫覆”。

發汗能發揮作用,這3點不可忽視

解表法多利用藥物的辛溫發散之性,溫服、溫覆、啜熱粥或多飲暖水,可振奮陽氣,透肌表腠理,鼓舞祛邪之力,若服後不汗,可更服,甚至“服至二三劑”,以達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啜粥則有益胃氣、增加汗源,而溫服、溫覆、連服則有助於調節汗出的程度,在選擇合適藥物劑量的基礎上,合理選用數種輔汗法,可以調節發汗的力度,防止其汗出不徹或過汗。

輔汗法的目的皆在於“以助藥力”,輔助達到汗出表解的目的。仲景運用輔汗法,是根據病情靈活選用的,如桂枝湯調和營衛,發汗之力較弱,故輔汗法多用。桂枝湯及其類方,多用輔汗法,如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將息如前法”,即遵循桂枝湯輔汗法。

輔汗法並不侷限於上述的溫服、啜粥、溫覆、連服,凡是有利於汗出的措施方法皆為輔汗法,如《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第216條:“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可見,針刺亦為輔汗法。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曰:“凡炙、蒸、燻、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汗法並非侷限於溫服、連服、啜粥、溫覆,凡是有利於汗出的方法,皆可稱之為輔汗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汗出表解。

學中醫,必讀傷寒、知經方。

這本經方醫學的講記,你值得擁有。

發汗能發揮作用,這3點不可忽視


《胡希恕經方醫學 : 六經入門講記》

本書是“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核心成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呼吸科醫家馬家駒博士講授“胡希恕經方醫學”的原聲再現。書中以八綱解六經,六經為魂,八綱(病機)為骨,方證為肉,條分縷析,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地帶你解析經方臨床思維,走進“胡希恕經方醫學”之門。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講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馬家駒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