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慈禧太后同意了戊戌变法,会是什么样呢?

嘬嘬更健康


那毫无疑问,大清很快就要凉了。

因为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是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伟大,简单来说,戊戌变法只是一个在科举上不得志的人纠集了一大帮门生试图另辟蹊径让自己飞黄腾达的闹剧。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空前的高涨,一时间各界人士都展开了爱国图存的运动,其中有孙先生领导的革命党起义,试图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而另一帮则是试图保住大清,用变法维新来挽救大清帝国的命运。在这维新派中,最有名的便要说康有为一党。

康有为其人在科举上属于屡次考试不中的那种,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使得康有为认为科举乃是国家的祸患,读书人只会之乎者也而不讲科学,这是大清官场落后的原因。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考上了进士,授工部主事。同年五月初六日又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即富民、养民、教士、练兵。当时光绪皇帝看过此书之后,一时间心潮澎湃,认为康有为乃是振兴大清的栋梁之才。

然而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看一下戊戌变法中的改革内容。包括拟定宪法、开制度局、禁止妇女缠足、裁冗官、置散卿、废漕运、撤厘金、裁绿营、放旗兵、废科举、改书院、废淫祠,保护工商业,要求重练海陆军。

看上去很有那么回事,但是事实上很难办。

我们知道,改革中最大的阻力就是既有利益者的阻挠,因为原本已经分好的利益蛋糕,现在又要被重新分配,因此很多所谓的“保守派”自然是不同意的。

变法是好事,但是历史上失败的变法,往往都是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或者没考虑还怎么安置保守派。

康有为很有想法,他认为科举出来的举子只知道做学问,不懂得振兴大清,这倒是也不假,确实,自打元朝以后,儒家的宗教气息愈发的浓厚,出现了大批只会空谈、不切实际的腐儒。而在清代,因为先前大规模的文字狱,清代的腐儒数量已经达到了历代最高。他们霸占着官场,给官场注入的都是些迂腐之气。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康有为废除科举没有问题。

但是科举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你说废除就废除,却没有想过如何安置试图通过科举谋求官道的读书人。要知道自大清一统以来,科举就成了更新官场的主要渠道,而为了当官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又是数不胜数,就这样不加考虑的废除掉人家的仕途之路,这自然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那结果就是本来支持维新变法的读书人纷纷倒向保守派,因为这么一大帮人你不管,最后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想想当年的洪秀全,不就是个读书人吗。

再就是废旗人和绿营,却没有说给个什么失业保障,这也是去断人家后路。尤其是旗人,这在大清来说就是国家的原始根基,你说砍就砍,却不管人家以后怎么活,典型的不切实际。

还有在商业税收方面,康有为走起了乌托邦路线,认为税收的最高境界是无税,这属于典型的空想主义。

说实话,维新变法刚刚开始搞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是支持的。但是越到后面味道越不对,慈禧太后也就开始出面干预了。原本只是说让维新派不要太出格,却让康有为以为老太后要阻挠变法,于是串通光绪皇帝准备发动政变,结果被袁世凯告密,最后维新派四散而逃,这个心怀大志的康有为也是远逃国外,留下了一腔热血的谭嗣同等人替自己送命。

假使慈禧太后真的放任康有为不管,那怕是大清帝国就看不到20世纪的太阳了。

相比之下,被诟病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倒是真的会变法图强。

1901年,袁世凯奉命实施新政,同年他在山东建立了山东大学堂。

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以小站练兵的军队为基础,编排了北洋军。同时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1905年后,袁世凯任职直隶总督,在此期间,他大力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其中袁世凯还开设了大量的女子学院,一时间赢得了妇女们的支持。

有了新学堂的铺垫,科举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而之前的儒生们有能力的也被划到新学堂去教授国学。所以当1907年撤销科举的时候,就很难再掀起打的反对风潮。

训练新军也是一样,北洋六镇中,也不乏旗人子弟和绿营老兵,有了再就业的保障,八旗的削弱和绿营的裁撤才变得一帆风顺。

所以什么叫只会空谈,而什么又叫办实业,一目了然。


火器工坊


我们只能说,万幸慈禧没有同意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根本无法取得成功。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的政治妄想。从政治上的角度来说。慈禧的行为是对的。

戊戌变法历时一百零三天。又称百日维新。他首先就是光绪为了夺取最高权力,摆脱慈禧的控制。然后才是为了变法图强。而他所倚重的康有为,梁启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过是书生意气想当然。根本没有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的能力和权力。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实权派也不看好。因此变法失败就是必然的。和慈禧的关系真不大。

回头再说慈禧,难道他她就不想国家强大,以雪国耻?但政治经验丰富的老太后已经看出变法本质。根本不可能成功(当然也有怕失去权力的原因)。章宗祥(五四运动挨打那位)出任日本大使回国。慈禧与他谈话言道:皇上今天变法学德从,明天变法学英,再变法学日。没有一个固定章法。各地督抚也是分分革新。而出去留学的人又天天鼓噪。皇上心思以乱,根本无法理政。这是章宗祥晚年回忆录所写。应该是真实的,这也表明,当时的变法已经成为"时尚"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实际上慈禧支持还是反对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慈禧支持洋务了运动,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激进。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不能削弱慈禧本人的权力统治。也就是不能拿老太后开刀。 维新派也不是啥好东西,维新103天,这帮人有80多天在忙着争权夺利。清除老臣。康梁二人最大的失败就是见事不可为,策动袁世凯兵变控制慈禧,进而实现控制朝局的局面,这简直就是坑死了光绪。也映了那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慈禧作为一个经验老道的政治人物,在二十七岁刚刚出道就可以扳倒肃顺八大臣。因此上说,慈禧知道康梁变法根本就不现实。无法成功。慈禧支持变法。只能说慈禧糊涂了。再就是。光绪真的没有能力,亲政十几年居然一个亲信大臣都没有。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汉臣,荣禄,奕匡这样的满臣和宗室。袁世凯这样新贵集团都不是光绪的人。可见光绪多无能。过早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又急功跑去抓慈禧。慈禧必然要动手。戊戌变法的康梁之辈只有做鸟兽散。根本不是成大事的人。从各个方面来说说。慈禧都不可能支持变法。即便同意也不会成功。因为变法本身就不切合实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可以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着手,变法要求: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5.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变法涉及了政治,经济工商业,教育,军事及考试制度等等,若能一一实现,晚晴气象将为之大改。

康梁的行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同时期早一点的日本明治维新相比,我们来看,仅20年,日本从列强欺凌到成为工业国,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与清朝很像,日本政府进行的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等。

假如慈禧同意了光绪的举措并予以支持,晚清会像日本一样发展起来,但绝不会走军事扩张的道路。可是留给清王朝的时间已经不多,马上就要到庚子年(1900年),中国大地又将混乱不已。


林鹿苹


如果说给光绪皇帝实权,让康有为主持变法工作,那甚至越改越乱,而且不要忘了康有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读了几篇外国著作就大言不惭和光绪皇帝谈变法,实则自己都不清楚欧美各国的制度律令,结果害了光绪皇帝,自己却第一时间跑国外去了,而且还打着皇帝的名义在国外造谣诈骗,聚敛钱财。我真的在康有为的所作所为上看不到戊戌变法的希望,各国变法图强都经历了铁与血,必定要冒犯到到利益所得者,而中国传统观太浓重,紧变法是撼动不了传统阶级的,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彻底打破原有阶级秩序,建立新的中国体系中国制度。


SIrWilliam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他与梁启超发动了维新的政治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釆纳这一主张,宣布变法。从这一天起,到9月21曰慈禧发动政变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曰维新"。这个变法成功了,有一定意义,至少可以缓和矛盾冲突,延迟清朝灭亡。

附变法新政要点: 经济方面: 一,保护及奖励农、工、商。二,设中国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三,举办新式邮政。四,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政治方面: 一,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绿寺等闲散衙门和重迭机构。二,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亊,严禁官、吏阻挠。三,取消满人寄生特权。……


枫丹白露211735932


慈禧对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并没有反对哈,毕竟晚清的积贫积弱导致的内忧外患严重威胁动摇的清朝的统治,慈禧也希望能够变法图强。在“戊戌变法”前清国进行了大约30年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可惜随着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的成就太有限而且损失惨重。继续效仿西法图强仍然是清国统治阶级的共识,但是由慈禧实际掌握的皇权统治是不能动摇的,所谓的变法是不可能从根本制度上改变的。“洋务运动”如此,“戊戌变法”也不例外。光绪倚重的康有为等人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变法的政策哪怕是光绪的圣旨上谕颁布的还是一纸空文,不止是官僚利益集团为一己私利反对变法,就是有心支持也跟不上光绪和维新派动嘴皮子的速度。晚清擅长办“洋务”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对这样的“变法”嘴上不明着反对实际上知道这是瞎折腾。维新派想夺权除掉慈禧,触及了慈禧的底线,慈禧就此终结了“戊戌变法”


立志成虫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即使慈禧全力支持。

历史,确实不得假如,但是历史上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其实就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之偶然,就是某个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

所以,后世才生出许多假如之联想。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军人物,没有恰当可行的变法纲领,没有得到普遍的支持。戊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诸方面,就是不提君主立宪,光绪是不愿限制自己权力的。这位儿皇帝就是想通过变法把实权从慈禧手中挖过来。103天就发诏书100多次,毫无章法,诏书多了也就失去威严,各级官员就不理睬。裁撤官员又不给其生路,别看在皇上面前高呼万岁,你夺了人家饭碗,他们不反对变法都难!

当一些人的利益仅仅是他的活路时,就不能一味强调,被触及利益的群体是恶的阻碍要素。

由此看,长期囿于深宫的皇帝确实没有治国经验,更谈不上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了。

满腹经纶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治国方略。康有为就是一典型例子,虽然名动朝野,但其变法步骤甚为粗陋,在总理衙门荣禄问如何变法成功,康有为竟然答道杀几个一品大员就可以了,因为他们不支持变法,此糙话引一时哗然,即便“老佛爷”也不敢这样说啊。

涉及到变法大事,有些事只能做,不可言传,尤其是康有为等还没有任何实权的书生,如此言行,着实是权力场上的大忌。

康氏对光绪还信口开河地说,如果变法顺利三年超过日本,皇帝居然还有些相信此鬼话。殊不知,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三十多年才初见成效,即使弯道超越,三年也只是梦醒时分。

书生意气,无任何治国经验,且自以为是,变法必然死于胎中。

在那场变法中,只有一个人才有可能成大事的人,他就是袁世凯。此人满腹韬略,驾驭能力不凡,可是,他没有支持戊戌变法。

因为他是政治家。

2019.1.11


掌上三言两语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满清政府经济更加困难。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游说国内变法图存。

接着发生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运动虽然没有见到光绪帝,但是成功地吸引了朝廷的注意。


1898年,光绪帝召见了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命令他准备变法事宜,起草变法草案。

虽然守旧派反对学习国外制度,但是慈禧太后保持沉默,让变法得以实施,这个时候的慈禧,其实是默许变法运动的。

虽然光绪帝已经亲政,但实权在慈禧太后手中,没有她的支持变法一天都进行不下去。

只是,康有为,梁启超太过激进,他们建议光绪帝诛杀保守派,囚禁慈禧太后,还政给光绪帝。


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告诉了袁世凯所以计划,让他准备进京勤王。

这个举措是慈禧不能忍受的,她可以容忍光绪帝变法图强,但是自己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她不会手软。

一夜之间,光绪帝被困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名变法人士,被斩于菜市口。戊戌变法正式宣告失败,这次运动仅仅持续了近百天,但是它却影响了几代人。

试想当时慈禧太后支持变法,这个运动也是要失败的,因为这次变法的根本,就是要改变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制度,这在维持了两千多封建帝制的中国,是不能实现的。



如果慈禧太后主持变法运动,最后的结果会和光绪帝一样。不是被软禁,就是被杀。



文史频道


假如慈禧太后同意的戊戌变法,当时的社会也不能有很好的转变。

首先戊戌变法是权利之争,在历朝历代都有,诸多皇上开始手里没有实权,最后通过某种手段夺取大权,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

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一个社会真正的变革,不是某个人的变革,而是时代潮流,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

如果慈禧太后同意戊戌变法,那么光绪皇帝可以实施变革,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但是就由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言,不是慈禧太后一人的阻挠,而是整个社会的阻扰。

后面孙中山变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民支持的很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一个真正的变革,如果社会很腐,只能是自下而上的变革。

就算慈禧太后支持,变革的效果也一般。

不过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动社会的进步。


煮酒论史通古今


日本明治维新是因为天皇本来就是一个摆设,权力都在幕府将军手上,末代将军不得人心,各地藩主主张天皇亲政,明治捡了个大便宜,本来没有什么权力现在多少都是赚的,议会,宪法都无所谓,所以君主立宪很容易施行。

中国的皇帝那可是权力无限大,要大臣死还说是赐,还要谢恩,要皇帝把权力让出来不是与虎谋皮吗?顶多弄些无关重要的东西来忽悠一下百姓,议会可以有,皇帝必须保留最后的否决权,宪法可以有,皇权是底线,不可触动。这样的变法只是作个样子,可能更加大了皇帝的统治权力。

慈禧如果傻到真的放手让光绪去搞,第一个就是她下台,回到颐和园去养老,掌权的亲贵大臣都得回家抱孙子。慈禧不可能答应,亲贵大臣们也不可能答应,既得利益拱手让出,白痴都不会干。

再来看光绪信任的人,翁同龢,康有为,一个是老朽昏庸,一个是骗子忽悠。历史上的变法王安石,张居正都是有全盘计划,执行细节,康有为只知道西洋都是好的,看他百日维新都干了些什么,凡是旧的一律推翻,自己又没有宗旨,只会把洋人那套照样搬过来。当然那时候大清已经是病入膏肓,变不变法大概多苟延残喘几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