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劉邦手下將軍,為啥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

看劇品歷史


劉邦建國時,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隨在他身邊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武將中的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他對他們一個王都沒有封過。而他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卻一連封了七個王。

說起來,他真正喜歡又封為王的。只有盧綰一個。不過,劉邦封盧綰為王,卻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的一種行為。是因為當時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後,又實在不放心別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盧綰去替代。否則的話,他也是不可能封盧綰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盧綰去替代,盧綰也從他最信任的一個人,一下變成了最不放心的一個人,最後兩人反目成仇。

(劉邦劇照)

那麼,劉邦何以要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劉邦壓根就沒想過要封誰為王。如果非要說他想封誰為王的話,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兒子們。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項羽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又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蛋。劉邦在軍事上比較一般,但政治上卻異常清醒。那時候他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舉起反對暴秦的大旗,致力於推翻秦朝。但是,其實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認同秦始皇。他對秦始皇沒有封他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沒有加強皇族的權勢,最後造成秦朝被一個小小的趙高玩轉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劉邦在建國以後,便開始努力剪滅他封過的那些王們,把他們都紛紛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劉邦既然要剪滅那些異姓諸侯王,當何以又要封他們呢?或者說,劉邦並不願意封王,最終卻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韓信劇照)

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大都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予以承認而已。而劉邦的承認,也並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而是無奈的選擇。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韓信,以及歸附韓信的臧荼、張耳。韓信打下齊地以後,想當王,便去信給劉邦說,他想在齊地當假王,好管理齊地。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明知道韓信是要挾他,卻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與此同時,韓信又奏請封臧荼、張耳為王。這兩個人,因為是韓信奏請的,因此和韓信關係要更親近一點。後來,呂后處決韓信後,臧荼也是因為和韓信很親密,不得不搶先造反。

張耳情況特殊一些,那時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兒子張敖繼承。而且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但因為張耳的趙王曾經是韓信奏請分封的,劉邦對張敖非常不耐煩,造成張敖部下造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邦就是故意這麼幹的。

(張良劇照)

二、妥協。

作為妥協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當時劉邦和項羽劃定鴻溝為界限,兩家握手言和。項羽回楚地,劉邦回漢地。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讓他乘勝追擊,不可貽誤戰機。劉邦倒是打起來了,可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們不動。項羽反過來,又把劉邦圍困。劉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認他們王的身份,並且還給他們劃定了土地邊界。這樣一來,才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參與到劉邦討伐項羽的行動中來。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被封王,主要是劉邦妥協的結果。

三、拉攏。

拉攏封王的,主要是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兩個人,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位置比較敏感。因此,劉邦覺得沒有必要和他們打,於是就採用拉攏的辦法,承認他們的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沒有一個是劉邦願意封的。因此,最終剪滅他們,避免國家重新出現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張生全精彩歷史


別說周勃、灌嬰、樊噲了,就連被劉邦評為開國第一功臣的蕭何,立功無數的曹參以及為帝王師的張良,多次救了劉邦之命的陳平也沒有被封王。劉邦之所以這麼安排,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誠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都是劉邦的政治聯盟,是首要拉攏對象,而周勃等人作為長期追隨自己的死黨,即便是不拉攏也不會背叛。韓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圍之前他們作壁上觀,不參與楚漢爭霸,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給他們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漢朝建立之後,為了維護穩定,避免戰爭再次爆發,劉邦也只能給他們封王以安撫。而吳芮則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隨劉邦,並且始終小心翼翼,侍奉漢朝,沒有被劉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與張良關係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並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諸侯王統治諸侯國啊,每個諸侯王在得到封號之後都是要“之國”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諸侯國治理國家,那皇帝身邊還有什麼人?

再說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漢初諸侯王有極大的權利,皇帝對他們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有被滅族的風險。就像燕王盧綰本來沒有被封王的資格,只是因為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個巷子裡出生,因為與劉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實證明,劉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盧綰。


國史通論


首先這是屬下與政治盟友的不同之處;第二週勃、灌嬰、樊噲等人的功績、與劉邦的親密程度達不到封王的水平。

漢初八位異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屬。韓信、盧綰以不世戰功或獨特的親密程度獲得封王,實際是同盟關係。

英布、彭越、吳芮等人是歸附劉邦的諸侯。何為歸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諸侯孟津觀兵,來的諸侯就是歸附。

英布、彭越、吳芮、韓王信、張耳、臧荼這六位在反抗秦國到項羽分封時,或已經是一方諸侯,或者是一方實力派。 所以他們是劉邦拉攏爭取的同盟對象,名義上是與劉邦的漢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實際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項羽分封的九江王,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派遣隨何將英布從項羽陣營說服到劉邦陣營。

彭越在劉邦召集時,就以魏地剛平的名義不聽號令,直到被封為梁王之後才帶兵與劉邦會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幾位與劉邦是政治盟友,奉劉邦為天下共主。

韓信以其不世戰功,從劉邦的屬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為功勞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雖然劉邦內心並不願意)

而且韓信封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鎮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賞,想封王,功勞先比上韓信再說。

至於盧綰不僅有功,還與劉邦從父輩開始就非常親密。無論是其衷心度還是抵禦匈奴的需求出發,盧綰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雖然已經實行郡縣制,但是當歷史劇烈變革的時候,歷史難免要往回撥一下。封王就是對盟友與功臣們的一個撫慰。

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因為戰功與資歷不足沒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將相外,立有功績達到一定程度才享有。雖然沒有統治權,但可以享受賦稅。

前面提到,韓信從屬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韓信的功績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斷了這一幫直屬臣子封王的念頭。

這些人論功績不如韓信,彭越等,論資歷不如吳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們只能享受次一級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還可以進入中央朝廷,獲取權利,實際上已經獲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關鍵是還不像異姓王那般樹大招風,劉邦用著也放心。


妖鬼雜談錄


劉邦手下八個“異姓諸侯王”,為什麼只有一個得以善終?

裂土封王確實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有命封王,也要有命享受。

劉邦確實是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但是看看這八個諸侯王,哪一個有好下場?

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能夠倖存,善始善終。還是靠的鐵哥們張良,給他出謀劃策,將封地、兵馬都讓出去,減除對劉邦的威脅,才將劉邦的多次試探應付過去。要不是吳芮早早的就死了,也很難得到善終。

其實劉邦分封諸侯王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劉邦本身就沒有項羽能打,你打不過項羽,再加上項羽的勢力也大。當時有十八路諸侯王都是項羽分封的手底下的親信。

所以,劉邦為了打敗項羽,真的是煞費苦心!劉邦為了將項羽麾下的諸侯王拉攏過來,人家本身就是王,不可避免的,肯定要給這些人封王。

楚漢爭霸過程中,還好,但是,等到項羽死了,矛盾又出來了。

這樣一來,劉邦手底下的兄弟就不樂意啦。尤其是以韓信為首,韓信感覺自己拼了命劉邦打天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這個也是事實。眼看著,劉邦為了拉攏項羽的手下,到處封王,自己立下這麼多功勞都沒有封王,當時就不樂意了!所以,劉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給韓信封了一個王。

開了這一個頭,劉邦下面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就都冒出頭來啦,然後劉邦就一一給他們封侯。

這個時候,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劉邦心裡肯定不樂意了。

開始還好,等到劉邦稱帝后,就變得開始猜忌起來,不放心手底下的這幫老兄弟。於是,就開始御駕親征,將這些老兄弟一個一個都幹掉了。

反而是那些對劉邦忠心耿耿,並且沒有那麼多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但是沒有那麼大的功勞的,只能封侯拜相的那些人,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還能夠得以善終。

或者說,那些劉邦看著不順眼的傢伙,都封王了,然後名正言順的幹掉了,真正的親信,想要留給後代的底牌,都封侯,保存下來了。

樊噲,就是在《鴻門宴》上,捨命救劉邦的樊噲。因為和劉邦一樣,都是呂家的女婿,劉邦害怕樊噲,會幫助呂家,外戚專權,想要把樊噲也殺掉。幸虧,劉邦先一步老死了,樊噲才逃過一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夏侯嬰。這個夏侯嬰,從沛縣開始就跟著劉邦,給劉邦駕車。一輩子給劉邦駕車,後來劉邦死了以後,給劉邦的兒子又駕車。夏侯嬰,就靠著駕車這門手藝,封侯不說,還當成了三朝元老。就是因為夏侯嬰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

後來,劉邦為了維護劉漢的統治,立下“白馬之盟”,凡是不是姓劉的,都不能封王。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劉邦贏、項羽敗的眾多原因中——是否嚴格執行軍功爵律是長期被很多人忽視的原因

劉邦對軍功爵執行並不嚴格、項羽執行比劉邦嚴格多了。這就是《史記》中陳平、韓信說項羽摳門、劉邦大方的原因:

陳平說項羽摳門不大方賞賜爵位: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陳平說劉邦大方賞賜爵位:

“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韓信說項羽摳門、不大方賞賜: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勸劉邦不要學項羽摳門小氣: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但事實是:

韓信從項梁渡江時就跟隨:在項梁時代,一功未立——“無所知名”;項羽也算厚道,將絲毫沒有戰功的韓信提拔為郎中——竟然被日後的韓信諷刺為小氣:

“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

沒打過一次勝戰,卻埋怨項羽不重視自己——這就是項羽時代的韓信。

劉邦提拔韓信為大將,雖然給了韓信很高的地位,但軍權實際依然掌握在劉邦手中。雖然大將是韓信,但韓信手下都是忠於劉邦的將軍。

上有劉邦掌控軍權、下被劉邦下屬架空。這就是為什麼在彭城之戰前韓信只有暗度陳倉一個記錄的原因。劉邦雖然給韓信很高的爵位,但內心並不信任韓信:攻打關中、攻打彭城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即便是韓信可以自己率軍攻打魏、代、趙、齊等國,下屬依然是效忠劉邦的將軍,韓信從來沒有擁有過效忠自己的軍隊。

劉邦甚至兩次奪取韓信兵權。第一次是假裝漢使者,第二次是假裝出遊。相比之下,項羽只有他被人揹叛,並無背叛他人的記載。

陳平和韓信一樣,看似得到劉邦重用,實則同樣不被劉邦信任:陳平效忠項羽時,還能率軍作戰,跟隨劉邦後,只能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不能率軍作戰。唯一一次讓陳平為亞將率軍,但還沒有來得及立功表現,就被周勃灌嬰等人反對而被罷兵權。


現在回到題目

軍功爵在秦漢時期是晉升的主要標準。劉邦和項羽都是以軍功爵來提拔自己的部下,唯一破例的是:韓信(封上將、封齊王都是違反軍功爵)、彭越(封梁王就是違反軍功爵)二人。

現在來看其他西漢異姓王:

英布、張耳、吳芮三人,和劉邦一樣,都是因為滅秦之功被封王,因此劉邦承認他們的諸侯王地位,不會反對。如果英布、張敖部下不反的話,二人的諸侯王不會丟。

韓王信,是劉邦在被封漢王時去漢中時答應冊封的,劉邦稱帝后封韓王信,也是履行諾言。但韓王信想要在西漢和匈奴之間採取平衡政策,被劉邦認為是背叛而國滅。

盧綰,是唯一一位西漢以軍功爵成為異姓王的諸侯王。《史記》記載:

“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

不管西漢功臣們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罷,但事實就是:盧綰是公推的以軍功爵而成為諸侯王。

只有韓信和彭越是通過要挾劉邦得到了諸侯王地位,劉邦此後因此廢二人的諸侯王地位,並因此處死,不能完全說是劉邦的責任。

為什麼周勃、灌嬰、樊噲等不能封王。原因只有一個——軍功不夠。連軍功最多的曹參只能是齊國相國,周勃、灌嬰、樊噲有什麼資格要求封王。

另外,從商鞅建立軍功爵制,整個戰國時期,有哪個戰將可以通過戰功封王的?王翦父子、李斯等都不敢提這個要求,何況周勃等人。

綜述

秦漢時期,官爵的升遷主要是以軍功爵為標準,當然親信關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基本上沒有無功而封侯的情形——除非是繼承。

劉邦部下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封爵,都是以軍功爵為標準的,因此劉邦不會對他們有殺心——即便是面對在關中聲望高於自己的蕭何,劉邦還是選擇能忍則忍。

對於不是因軍功爵的封爵,劉邦並不信任他們,最終都剝奪了其爵位。韓信和彭越就是如此。

韓信、彭越在劉邦困頓時以要挾方式得到諸侯王地位,劉邦日後剝奪也是情有可原。

至於英布、張耳、吳芮三人的諸侯王地位,是因為滅秦之功而共同冊封的,劉邦承認其地位。

盧綰,一是通過軍功爵的推舉、二是劉邦想要樹立一個永不反漢的諸侯國,得到了諸侯王的地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來解釋同是劉邦集團內的人,為何韓信彭越等被封王,而樊噲周勃等人沒有被封王。

其實如果將劉邦手下的人分為兩撥的話,大體可以這麼分。一波是韓信,彭越等合作者,一波是周勃樊噲等部下。如果把劉邦集團比作一個企業,這些合作者就好像是股東,有自己的本錢,只是看你劉邦勢力大,才跟著你幹。而部下就好比是劉邦自己的員工。對老闆劉邦那是死心塌地,可以算得上是劉邦真正的兄弟。

那有的朋友就要問了,為何劉邦要善待外人,給他們封王,卻對自己的兄弟們不如他們好。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劉邦也有自己的苦衷。

像韓信,彭越這些合作者都是半路加入劉邦,自己帶著兵,單獨作戰。遇到啥事兒也不用請示劉邦,自己就地解決就得了。有時候做法還和劉邦的打算相去甚遠,把劉邦給氣的夠嗆。這就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韓信彭越等人由於手握重兵,所以自然成為楚漢爭奪的焦點。當時就曾有人勸說過韓信擁兵自立,幸好韓信沒有答應,要不然歷史就要改寫了。為了穩住他們,給他們高官厚祿,也是應該的。

而且,這封王和土地,劉邦也肯定不願意給,是韓信彭越等人自己爭取的。韓信首先在攻破齊地之後,就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向劉邦提出,把自己封為齊國的代理王,劉邦雖然老大不願意,最後也只得同意讓韓信成為齊王。

後來劉邦和韓信,彭越等人相約追擊楚軍,他們也都同意了,結果到了約定的時間,人都不來了。只剩下劉邦,自然被項羽打得大敗,嚇得劉邦趕快問計於張良,張良就提出了分給他們土地的主意。這下他們可算心滿意足,很快就來了。分封的土地面積可算是非常廣闊,有了這樣大的土地,在西漢建國後,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王。


樊噲,周勃等人為何沒有封王呢?首先肯定是功勞不夠,平時他們的工作,就是跟著劉邦,偶爾上戰場殺敵,功勞肯定也沒有多少,無法與韓信等人相比。

其次,在劉邦心目中,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雖然這句話後來才提出,但我覺得在當時就已經適用了。劉邦認為異姓王就像是定時大炸彈一樣,就不應該存在,這些被封了王都已經上了死亡名單。你看蕭何,張良,功勞可比樊噲,周勃他們大,跟劉邦的關係也比他們更鐵,但最終也只是當了候。而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後來都被他給收拾了,都換成了同姓王。

所以,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被劉邦封王可不算的上是什麼好事兒,那隻能說明他已經盯上你了,準備收拾你。還是封個侯比較保險,雖然權力小點,起碼還能活命。


歷史漫談君


如果按戰功論,漢朝爵位,臣子最高只能封到侯爵,最高等級為徹侯。至於封王,沒有具體的標準。完全看皇帝的意願!韓信、彭越、吳芮等封能封王是出於劉邦的意願,是政治的需要,再者,除了盧綰以外,他們原本就是諸侯王。

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其中包括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漢王劉邦等等。衡山王吳芮也在其中。項羽之所以封王是因為“滅秦”是天下各路諸侯共同的功勞,項羽是最大的諸侯,類似於“諸侯盟主”。各路諸侯並非其直屬的臣子,所以只能分封“共治天下”。

到楚漢相爭時,劉邦為了得到各路諸侯支持,通過結盟或是分封等方式以集聚力量從而打敗項羽。比如韓信,雖然說他本是劉邦帳下,但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時,劉邦為了讓韓信儘快出兵相救,不得以的情況下封了韓信為“齊王”。最後為了讓彭越出兵圍剿項羽,封彭越為梁王……。

等到項羽死後,當初的十八路諸侯在相互攻伐過程中已經被滅了大半,這時的劉邦和當初的項羽一樣,只是最大的諸侯,最後被擁戴為皇帝。為了初期政局的穩定,必須要承認原本已經封王了的諸侯或有實力的諸侯。所以劉邦開國後封了七位“異姓王”。如果劉邦不封王,那這些原本就是諸侯王的人又怎麼會甘心推舉劉邦即位。我認為如果劉邦要打,眾多諸侯聯合起來,劉邦也未必打得過。所以我認為劉邦是出於對政權的穩固,才分封“諸王”。

至於樊噲、周勃、灌嬰等,我認為之所以不封王,是因為他們是劉邦的直屬將領,屬於劉邦的臣子,按照爵位論,最高只能封侯。樊噲、周勃、灌嬰都封到了侯爵的最高級別——徹侯。屬於“縣侯”級別,只是食邑戶數不同,絳侯周勃8000多戶,舞陽侯樊噲5400多戶,潁陰侯灌嬰5000戶。我覺得韓信封王算是例外,劉邦稱帝后封韓信為楚王,但之前韓信就已經是齊王,如果降為侯,那如何服眾呢?至於盧綰能封王,是因為他除了是劉邦帳下功勞較大的直屬臣子以外,他還是劉邦最為信任的人,史書記載,盧綰和劉邦同一天生日,從小玩到大,親如兄弟,兩人除了不同姓,基本就是一家人!並且盧綰是在燕王藏荼死後繼任王位,並非單獨封王。

我認為劉邦不封樊噲等為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已經太多!七個“異姓王”的國土已經達到將近全國的一半,中央政權已經收到威脅。劉邦非常忌憚異姓王。這也是劉邦權力穩固以後就開始“削蕃”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一個君主的角度來說,封王就會導致權力被削弱。所以劉邦本就不願封王,封“異姓王”是迫不得已,是政治的需要!


前史今事


秦漢之際,王就是一方諸侯,是有實力的地方軍閥;侯則是一種高爵,不是諸侯封國!周勃、樊噲是劉邦的同鄉,灌嬰是劉邦的下屬,這三人長期追隨劉邦東征西討,算得上是劉邦的親信!秦朝統一天下後,推行的是郡縣制,沒有實權諸侯國;劉邦起兵反秦前就是秦朝官吏,統一天下後他自然希望推行郡縣制,不搞分封制!但是韓信、盧綰功高震主,不得不封王;吳苪、彭越原本就是一方諸侯,封不封王人家都是王,屬於同盟關係,所以漢朝建立後還得封王,不得不郡國並行!


用現在的職場的情形來比喻,你帶領張三、李四創建了一個公司,你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老王,還有幾個跟你同時創業的小明、小剛!你利用外來人才老韓,再與小明、小剛合作擊敗了老王,統一了某一個行業!那麼你必然會允許老韓、小明、小剛成立分公司,而張三、李四隻能做公司高管,不能去當分公司領導!因為你還得利用張三、李四去兼併其他分公司,分公司領導只能是你自己的血親!劉邦面臨的選擇是一樣的,他跟彭越這類原本就是王的人合作,擊敗項羽後他當了皇帝也只能封別人為王!

韓信是在劉邦還沒有當皇帝,還是漢王的時候,以擊敗項羽為條件要挾當上齊王的!當時劉邦、項羽、韓信三足鼎立,韓信雖然是漢國大將軍,但是他新招募的軍隊佔據了趙國、齊國兩地,實力強大到超越劉邦跟項羽任何一方!韓信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爵位,劉邦為了籠絡韓信擊敗項羽,封韓信為真齊王,之後韓信跟劉邦合作擊殺了項羽!當然劉邦統一天下後,將韓信遷到楚地為王,然後又剝奪一切權力,降為淮陰侯,最終沒兵沒權的韓信被呂后誅殺!說白了,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劉邦利用並弄死韓信就是遵循的這個道理!


異姓王雖然封了,但是可以一步一步消滅的!劉邦擊敗項羽後,又用了十多年時間以謀反的理由誅殺了除吳苪之外的絕大多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的封國被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侄子,並跟諸位大臣立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異姓王被誅殺後,劉邦遠征匈奴慘敗,他在大風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都被他殺了,何來猛士守四方呢?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先有呂雉專權後有七國反叛,最終漢朝還是走上秦朝的治國老路上!


大秦鐵鷹劍士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熟悉這些人跟劉邦的關係如何?

我們先說被劉邦封為王的這些人,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可以歸為一類說。

韓信的功勞相必大家都已經清楚了,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他給劉邦打下來的。韓信被封為王是眾心所望,這沒有什麼好詬病的。

我們再說彭越,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韓信在北方開闢新的戰場,劉邦和項羽主要對峙在滎陽。

彭越主要負責在項羽的後面搗亂,隔三差五的斷項羽的糧道。

他弄的項羽很無助,因為彭越是打游擊戰的開山鼻祖。項羽對他恨的是牙癢癢,只要項羽想去打他,他就躲起來,如同鬼魅一般,項羽根本找不到他。

等項羽回頭打劉邦的時候,他就從後面偷襲項羽。就是因為彭越的存在,所以,劉邦才能給項羽在滎陽對峙兩年多的時間。

到了韓信發動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答應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因為劉邦答應封他們為王,所以,他們才肯出兵幫助劉邦打項羽的。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開始稱帝。

他稱帝之後,就只好履行諾言,把韓信、彭越和英布封為王了。彭越和韓信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我們再說盧綰和吳芮,這兩個人一個被劉邦封為了燕王,一個封為了長沙王。

先說盧綰,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鄰居。

他們的交情別人當然不能比了。我們只說一件事,你就知道劉邦和盧綰的關係有多親近。在劉邦當了漢王之後,只有兩個人可以自由出入他的臥室,這裡兩個人一個是盧綰,一個是劉邦的弟弟劉交。

可見,劉邦對盧綰的信任程度。

雖然在楚漢爭霸當中,盧綰並沒有立過什麼像樣的功勞,但是,他和劉邦關係最鐵,最後劉邦讓周勃,曹參等功臣選盧綰為王,盧綰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至於吳芮的長沙王,他是項羽滅秦之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的。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的時候,他兩不相幫,劉邦稱帝后,就讓他當了長沙王。

長沙這塊地盤在古代就是不毛之地,劉邦根本就沒有看得起過這一塊地盤,所以,後來劉邦誅殺異性諸侯王的時候,就是沒動長沙王。

周勃、灌嬰和樊噲三個人都是劉邦的老鄉,出身比較貧寒,樊噲之前是殺狗的,在跟隨劉邦起義之後,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

周勃起義之前是鼓樂手,後來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但是,也僅僅是防守為主,像韓信那種開疆拓土的功勞,他立的不是很大,給個侯就算不錯了。

灌嬰是劉邦的騎兵司令,他的功勞主要是在垓下之戰後,追項羽到烏江這段路程,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殺。

所以,他們的功勞,都沒有達到封王的地步,劉邦也不可能把他給封王。


史學達人


漢初,封了異姓八王,異姓王比同姓王還多。這也是劉邦不得已而為之。

八個異姓王中,有些是在項羽分封時就被分封為王,說起來和劉邦這個漢王曾經是是平起平坐的,如張耳,吳芮等。

再還有一些是本來並非劉邦的堅定支持者,但在楚漢相爭中有舉足輕重作用,劉邦不得不封他們為王,如韓信,彭越,英布。

盧綰封王,又是很後面了,是劉邦快死時,剿滅燕地叛亂,就讓盧綰鎮守。盧綰是和劉備一起穿開襠褲的,感情不比一般。

周勃曹參樊噲等人,是劉邦一手帶出來的,劉邦不需要通過封王來拉攏他們。而他們又沒有盧綰和劉邦的那種情分。因而不得封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