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今天,許多高學歷的知識女性面臨著單身未嫁的問題,節假日更是成了大型催婚現場。要知道,對於女性在個人發展與婚姻家庭之間如何平衡的問題,早就不是新鮮事。

1945 年 3 月的《雜誌》月刊上有一篇題為《女大不嫁》的文章,其中談到女性知識越多、學歷越高越難以結婚,因為一般社會上"低娶高嫁"的觀念,女性越優秀越難以找到匹配的對象,男性與高學歷女性婚配的顧慮也更多。看看,這種暗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論調對於今天的女性,還多麼的熟悉。

民國的才女已經是受過高等教育,有著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一代新女性。這些女性的擇偶標準很高,不但要旗鼓相當,還要尋找感覺,她們看重的不是富貴門第,而是要"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

做人還是要有夢想的,否則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最終,她們找到了。

清華園中最有"婚姻緣"的宿舍,民國才女的大 ICON

20 世紀 20 年代初,清華大學還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學堂,包含著 8 年左右的中學與大學一體化教育,那是個清一色的男性社會,學生在校住宿且管理嚴格,沒有什麼接觸女性的機會。

1923 年的畢業生中,有一個最有"婚姻緣"的宿舍,兩位室友都通過自由戀愛找到了真愛。這兩位室友是梁思成和吳文藻,他們的太太林徽因和冰心都是民國數一數二的才女,而且太太的名氣比丈夫還要大。作為極具娛樂性和八卦性的大 ICON,關於這兩位才女的話題總集中於羅曼蒂克的緋聞情史或是女性之間的相妒相爭,卻往往忽略了她們作為知識女性在婚戀中的需求、選擇和困惑,遮蔽了她們婚姻的真實狀況。

其實冰心和林徽因的婚姻頗具相似之處,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才女的擇偶也有一些共同的標準。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冰心和丈夫吳文藻。冰心早年憑藉《繁星》《春水》成為眾多青年學子的"女神",為之傾倒的男性不知凡幾。當她赴美時,在越洋輪船上經友人介紹認識了吳文藻,相互討論英國文學,大感投機的兩人最終喜結良緣。

1923 年,吳文藻和冰心相識於赴美留學的輪船"傑克遜總統"號的甲板上。那時的冰心早已憑藉《繁星》《春水》成為眾多青年學子的"女神",為之傾倒的男性不知凡幾。在輪船上經友人介紹,冰心認識了兩位清華男生。

她與第一位男士聊專業,說自己主修文學,那位男士馬上回說自己主修"文學批評",談話就此結束。冰心說去美國想選修 19 世紀英國詩人的課程,第二位男士隨口列舉了幾部英美批評家關於雪萊、拜倫的論著,冰心都沒有讀過,這位男士馬上表現出鄙薄,勸告冰心在美國要多讀書,不要白白出國一趟。這種談話風格似乎十分符合男校學生的"直男"風格,好在冰心並不介意。

後來第一位男生梁實秋成了她的男閨蜜,第二位吳文藻做了她的好丈夫。

在美留學期間吳文藻展開了情書攻勢(他們在美國也是異地),不但談感情,更談學術,是以學識征服才女的。

他的信箋是特製的,印著冰心的名字,工作日寄平郵,週末郵局休息就寄快遞,這種寫信的頻率不是才子或學者怕是要詞窮意盡。

1925 年暑假冰心去康納爾大學補習法文時發現吳文藻也去了,那個只有兩個中國學生的假期大概奠定了他們感情的基礎。學成歸國前,吳文藻以一支" Idea "牌子的鋼筆向冰心求婚,借"理想"求婚既表明與冰心結婚是自己的理想,又表明兩人可以共同追求理想,一語雙關,還是頗具創意和心機的。

求婚獲准後吳文藻又寫了一封長信向岳父母提親,這封求婚信今天還可以找到,是一篇十分優秀的 …… 論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愛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常道,故不可道;愛又是超於理性之外的常名,故不可名。""我現在要道不可道的常道,名不可名的常名,這期間的困難,不言自明。"

提親信滿篇富含哲學與社會學觀點的論述,就是沒有談到對冰心的愛慕,幸好開通的岳父母沒有計較。估計一般父母讀了這封信得琢磨半天,這是想娶啊還是不想娶啊?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吳文藻和冰心結婚時合影,攝於 1929 年 6 月 15 日燕大臨湖軒。此時吳文藻剛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歸來。出席婚禮的有伴娘劉紀華、江尊群、陳意(二排左一、左四及左五,劉為冰心三弟謝為楫女友)、伴郎薩本棟(三排左五),證婚人司徒雷登(三排左三)以及冰心二哥謝為傑和舅母(三排左一、左二),冰心好友鮑貴思(三排左四,燕大美籍教師)。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在此無須贅述,然而常見的文章報道中往往將梁思成刻畫成"被動型"人格,認定他是林小姐的備胎;更有甚者認為林徽因是與徐志摩戀愛,與梁思成結婚,將林徽因描述成了頗具心機的"綠茶",梁思成也成了木偶一般的"老實男"。

其實他們之間絕對是有愛情的,在追求林徽因的過程中梁思成展現出了一個優秀男性的風度、智慧和擔當,這大概也是折服才女的主因。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林徽因(前右)與母親何雪媛(前左)及梁思成合影。梁思成秉承父親的生活哲學,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把該盡的責任盡完",展現出了一個優秀男性的風度、智慧和擔當,最終折服才女林徽因,抱得美人歸。

有一段時間梁思成和林徽因喜歡去北京的松坡圖書館約會(據說週末不對外開放,但梁思成獲准使用),那裡靜謐私密,非常適合這對愛讀書的情侶。徐志摩那時已經離異回國,週末也常常跟了來加入聊天,善談瀟灑的他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成了談話的中心。

對於這種不加掩飾的欣賞與追逐意味著什麼,梁思成想必心中有數。該如何處理才好呢?對女朋友抱怨顯得沒有能力,也有損風度;和兄長一般的徐志摩吵架也未免太 Low;換地方約會又顯得太小氣,而且難保徐志摩不會再次跟了來。下一個週末,梁思成依然和林徽因在圖書館約會,只是這一次他從容地在門外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一行英文:

Lovers want to be alone!

隨後而來的徐志摩看到這塊牌子只得怏怏而返,再也沒有打擾過這對情侶。

林徽因是一位大方開朗的新女性,因而在交往中被傳統型的婆婆厭惡,梁家長女梁思順也極力反對弟弟的婚事。1923 年梁思成車禍住院時林徽因不避嫌地近身照顧,親自為男朋友擦拭身體。據傳梁母因為目睹這一幕而對未來兒媳產生了厭棄,其實梁母從一開始就不曾喜歡過林徽因,她看不慣未來兒媳的獨立自主,做派新潮。

這是兩代人無法彌合的代溝。車禍事件只是梁思成在熱戀中沒有顧及母親的心情罷了。雖然製造了很大的家庭矛盾,但梁思成卻從未因母親的反對而動搖過,絕不是一個愚孝的兒子。1925 年底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東北軍閥混戰中不幸身亡,林徽因深受打擊。又是梁思成在旁百般勸慰,並承擔起林徽因的留學費用,負擔起林母日後的生活。

徐志摩一生所求乃是自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愛情;梁思成遵循的則是父親梁啟超的觀點,即不沉迷於不可得的夢境,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把該盡的責任盡完。"

才女究竟要什麼?尊重、包容、自由

林徽因和冰心都是感性多於理性的才女,對於文學藝術有著極高的鑑賞力,但在擇偶問題上她們選擇的都是富有責任感、有學識又不乏智慧和情趣的丈夫。傳統的詩人才子型追求者遭到了淘汰。這裡涉及的擇偶標準除了一般人所要求的踏實可靠、知識女性要求的志同道合之外,還有一些作為優秀女性特殊的需求。

首先是需要接受妻子的異性朋友,給她自由的空間。

林徽因的朋友圈因為"太太的客廳"而變得廣為人知,幾乎文化界的半壁江山都能在她家的客廳看到。從胡適到張奚若,從周培源到金嶽霖,從沈從文到蕭乾,林徽因的朋友都是各領域的精英。熱情好客的她總是願意與朋友聊天爭辯,進行各種思想交鋒。

關於林徽因"同時愛上兩個人"的苦惱(指梁思成和金嶽霖)流傳甚廣,其實這故事來源是梁思成續娶的林洙,可信度十分成疑。"太太的客廳"的真實情形可以參考蕭乾、李健吾、卞之琳的回憶文章,不過是朋友間健康的談天聚會罷了。

冰心雖然在小說中對林徽因極盡影射嘲諷,但其實她只是沒那麼外向,交好的異性朋友還是有的。梁實秋和冰心在美國留學時期來往頗多,曾一起泛舟,一起演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他們通信也很密切,信中聊文學,聊生活,聊八卦,話題無所不至。梁實秋抗戰時期住在重慶北碚,將簡陋的房屋命名為"雅舍"。冰心寒冬來訪,興致很高,一直聊到深夜,最後就留宿"雅舍",和女性友人擠了一晚,這可是沒有帶丈夫和孩子的!梁實秋去歌樂山拜訪,冰心向他介紹自己逃難時帶來的"席夢思"床墊,當著吳文藻的面,她一定要梁實秋躺上去試試床墊有多軟 …… 如果不是有自信和氣度的丈夫能夠包容嗎?

其次是家庭以妻子為中心,包容她,尊重她的職業發展。

林徽因和冰心在婚後仍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她們的個性和鋒芒,這不得不歸功於梁思成和吳文藻。兩位才女仍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梁、吳兩位是多年的同學加室友,吳文藻還曾談到梁思成之父梁啟超對他的指導。但是他們並不強求妻子也友好往來,不喜歡就不喜歡,互懟也可以。

其實林徽因和冰心的共性不少,比如兩人都厭惡做家務。林徽因給費慰梅的信中曾直言當她因為寫作而忽略家庭時一點也不感到內疚,因為她做了更值得做的事。她不願朋友覺得自己已經陷入家務瑣事當中而荒廢了專業。無獨有偶,冰心在給梁實秋的信中也抱怨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在"柴米油鹽、看孩子中度過",她對於自己的"不事生產"很不滿意,希望梁實秋常常督促,以免她就此"沉落"。

事業和家庭的矛盾,孩子與家務的羈絆一直是現代知識女性的夢魘,林徽因和冰心也不例外。煩惱雖有,但梁思成和吳文藻始終支持妻子發揮所長,對做家務、照顧子女也不苛求,這種包容與理解無疑是婚姻幸福的一大要因。

"合肥四姐妹",古典閨秀的現代思維

如果說林徽因、冰心都是出國留學的西式才女,那麼民國時期還有一些較為古典的中式才女。她們醉心詩詞、書畫、戲曲,對傳統文化充滿感情,但是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她們又顯示出極為現代和進步的一面。古典文化是她們的素養,現代文明是她們的思想。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合肥四姐妹"。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張氏姐妹和丈夫由雲南返回上海的合影 , 攝於 1946 年。前排左起為張元和丈夫顧傳玠 , 後排左起為張允和和丈夫周有光、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姐妹為淮軍重臣張樹聲重孫女 , 出身優渥的她們被人稱為"合肥四姐妹" , 四姊妹夫婿多為民國文化名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妹張兆和因為丈夫沈從文的緣故早已成為愛情傳奇的女主角,其實其餘幾位姐妹的婚姻也頗具傳奇,與她們相比張兆和的婚姻都顯得沒那麼特別了。

大姐張元和美貌非常,酷愛戲曲,她的丈夫是崑曲小生顧傳玠。從照片上看,顧傳玠長相英俊又儀表堂堂,是張家女婿中最帥的一個,顏值絕對碾壓現在的當紅小生。18 歲時他的表演就被評價為:"一回視聽,令人作十日思"。在今天他們的婚姻如果上新聞標題應當是女粉絲嫁了男偶像,但當時上海小報的標題卻是"張元和下嫁顧傳玠"。新婚的張元和帶著顧傳玠去拜會親戚,卻被對方拒之門外,理由是不能讓戲子進門!儘管顧傳玠後來上了大學,做了別的工作,徹底離開了梨園行,但因為出身的緣故,在這段婚姻中他總被認為是高攀了。名門閨秀嫁給了梨園行的"戲子",這在當時是非常需要勇氣的。

二姐張允和外表柔弱似林妹妹,性格卻潑辣果敢,她的丈夫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2017 年周有光去世,終年 112 歲,被視為國寶級的大師。但在張允和選擇他的時候,周有光並不算一個很好的對象。他的家裡有母親和 4 個姐姐,父親早年拋妻棄子,母親全部的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家境貧寒,上大學的費用都是姐姐們辛苦賺的,因而每一個人都對他的人生有發言權,結婚後必須要和一大家子人同住 …… 估計周有光自己也覺得條件不夠好,結婚前他寫信給張允和吐露擔憂:"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寫了一封長信勸慰未婚夫,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幸福不是你給我的,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

四妹張充和是四姐妹中才華最高的一個。她精通古典文學,報考北大時國文是滿分,數學是零分,她的入學成為當時的傳奇新聞;她是書法家,曾得到沈尹默的指導和稱讚;她是崑曲行家,登臺演出博得滿堂喝彩;她善音律,能夠操古琴,彈琵琶,吹笛子,在禮樂館為國家儀典制定禮樂。她還是一個有眾多追求者的 …… 大齡女青年。張充和最著名的追求者是詩人卞之琳,連沈從文的小兒子都知道"詩人舅舅"喜歡小姨。無奈張充和嫌詩人不深沉,只適合做朋友。在她三十多歲的時候仍然是單身,章士釗憐惜她,在詩中將她比作漢代才女"蔡文姬"。但張充和卻因此不悅,她並不認為自己多麼"堪憐",雖然因為戰爭背井離鄉,可她的單身生活充實而愉快,有樂趣,有朋友,卻沒有姐姐們的煩惱。不過章士釗的詩有一點預言對了,張充和的夫婿是"胡人"。在 34 歲那年,張充和與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為夫婦,從此恩愛白頭。在美國耶魯大學,傅漢思教授古典文學,張充和教授書法、崑曲,他們和中國文化的聯繫從未割斷。傅漢思欣賞妻子的才華,他總說張充和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張充和與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姐妹年輕時曾經拍攝過不少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四姐妹在閨房中下棋娛樂:兩人坐在桌邊,張允和側臉端著茶杯,另一位背對鏡頭托腮思考;觀戰的兩位張元和站在桌旁正對鏡頭,張兆和手中拿著繡花繃子。整幅照片極具古典韻味。

張家四姐妹都是名副其實的古典才女、名門閨秀,她們一生徜徉於傳統文化的瀚海中,但面對愛情和婚姻她們又是勇敢而現代的。

越是學歷高越是難嫁?看看那些民國時期的才女都嫁給了誰

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合影。錢鍾書一直對楊絳欣賞有加,甚至曾被朋友譏笑為有"譽妻癖"。

錢鍾書曾在《人 · 獸 · 鬼》的樣書上印了一句浪漫的體己話,中英文對照,寫著:"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婚姻常被看作愛情的墳墓,似乎在柴米油鹽之外就別無其他。踏踏實實過日子成了婚姻唯一的內容物,彷彿一旦成了夫妻便再無浪漫、激情與欣賞,但美滿的婚姻則是能夠提供更多、更好、更豐富的內涵。"交心而知己"的關係才能夠長久融洽,真是給"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記響亮的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