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本篇内容较为烧脑,建议您在安静环境中阅读。

最近,不少明星和企业家轮番登场上热搜。

“张丹峰和助理酒店密会至凌晨”、“许志安婚内出轨”、“马云说996是福报”、“刘强东一案持续爆猛料”……

“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夏天还没到,瓜就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许志安被曝出出轨视频那天,同事小美不惜利用加班时间,放下工作去看道歉直播。刘强东一案不断反转,好友大刘熬夜都在等真相水落石出……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猛料,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吐槽“吃瓜吃得太累了”。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当我指着小美那用遮瑕膏都盖不住的黑眼圈,问她为什么宁肯熬夜也要追八卦时,她嗔怪道:“谁让那些平台总推送这些信息!”

其实,这个逻辑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我们都爱“吃瓜”,所以平台才会给送瓜。

这就好比你去一家服装店买衣服,你看的都是少淑装,销售人员却反复给你推销运动服,请问你走不走?

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平台十分了解大家都爱八卦、绯闻、猛料,所以才会不断地推送相关信息,因此那些“明星绯闻”、“企业家黑历史”才会常年占据各大热搜榜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宁愿牺牲休息和工作时间,也要吃瓜聊八卦?

这背后一定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原因,否则我们绝不会如此乐此不疲。

从“八卦”中寻找人生指南?

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窦文涛和几位嘉宾就“我们为什么喜欢八卦”,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节目接近尾声时,主持人窦文涛表达了一个观点:人们能从“八卦”中找到人生指南。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这一点,我觉得有点牵强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真正能引发我们探索兴趣的,并不是什么包含人生哲理的“正经事”,而是那些“小道消息”、“野史”、“绯闻”等等。而这些“猛料”又通常以“博人眼球”为目的,以颠覆三观见长,不影响人生价值观已属难得,更别提什么指引人生了。更何况,这一部分信息中有很多都是错误的。

再者,如果我们想寻找人生指南,为何不从经典书籍和电影中找,为何不从伟人传记里找,为何不从导师指点中找,偏要从“八卦”中找呢?这就好比,我们想学开车,却来到了游戏厅。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真的从诸如“明星出轨”这样的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否则就不会出现“前有宋喆,后有毕滢”的情况了。

我们到底能从八卦中获得什么?

至少有一点我们是能获得的——八卦的主角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其实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后面会展开说)

比如,吴秀波出轨风波,让我们知道了他并不是什么禁欲系的好男人。刘强东的“兄弟论”,也多少透露了他对员工的真实态度。

而这一点,如果放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比如,我们知道了邻居有偷窥癖,那我们就可以采取防范措施;我们知道了某位同事喜欢告黑状,那我们就可以谨慎与其来往;我们知道了朋友A坑骗了朋友B,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高警惕,防止自己被A坑骗。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从与别人的交头接耳中发现某些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时,我们可以提高警惕,及时防范,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这是我们痴迷于八卦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

你可能会否认,因为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只是单纯感兴趣,并不是为了防范。但是,人类的进化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的,在亿万年的进化发展中,最初的求生存动机,已经变成了基因,刻在了我们的身体中,因此它才使你觉得变成了一种“兴趣”或“本能”。

这就好比我们很多人有密集恐惧症一样,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那些图片感到不适。而当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对密集图片的恐惧来源于最初对细菌、病毒的恐惧时,我们才明白了基因的影响。

同理,擅长聊八卦,追绯闻,也不过是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一种社交方式,而这种社交方式经过了长久的进化,变成了我们的本能。

如何证明热衷八卦是为了适应生存?

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中,著名的美国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

灵长类动物的梳毛行为是为了维系社交,而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作用是为了提高社交效率,以便更好地聊“八卦”。

是不是觉得有点凌乱?

别急,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作者通过在火车站、咖啡厅以及学术交流场所的长期观察和统计发现,人们在交流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其实都是在聊八卦,即便是在重要的工作场合。而在书店里,最畅销的书是小说或名人传记类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能让人了解关于其他人的“八卦”。

当然,这个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就一锤定音的,而是经过作者的观察、统计和研究才得出的。

因此,作者在书中写道:

“如果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在于交谈,那世界运转依靠的是闲聊漫谈,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或是爱因斯坦口中的真知灼见”。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那为什么说“梳毛是为了维系社交”呢?

大家一定见过灵长类动物之间相互梳毛的画面,但是你知道它们每天花多少时间来互相梳毛吗?——10%~20%的时间,也就是它们每天要花2.4到4.8个小时的时间来互相梳毛,考虑到还要四处觅食(远古时期)和休息,这样的时间输出已经算是极限了。因此,可以推测,梳毛行为一定是帮助灵长类动物更好生存的手段,否则大家不可能乐此不疲地为他人梳毛。

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作者发现,梳毛是一种搭档之间维系关系的方式,一般发生在雌性之间。比如,当雌性A、B、C总是每天固定互相梳毛时,就说明她们自发结为了盟友。

盟友会在搭档受到威胁时,站出来撑腰。比如,当梳毛姐妹团的某个成员被丈夫殴打时,其他姐妹就会挺身而出,冲着施暴的雄性怒吼示威,甚至会追着他漫山遍野地跑,而雄性也只能认怂示弱。

当然,群体中的弱者不仅仅遭受来自丈夫的欺负,还有可能被其他人欺负。因此,她们更有必要结成联盟来互相庇护。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那为什么她们要靠“梳毛”来维系社交呢?

梳毛有几个优点:

1.梳毛既耗时又耗力,因此能够测试忠诚,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品行不端、投机倒把之辈。

2.梳毛是一种信任交付,因为被梳毛的时候,猴子是非常享受的,它只能靠梳毛搭档来提醒自己周围是否安全。因此,让其他同类来为自己梳毛,其实也就相当于暂时将身家性命交出去了。

3.因为梳毛耗时耗力,因此联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没法再另起锅灶,和其他成员结盟。这就意味着,梳毛行为是一种相对固定且长期的联盟方式。

既能够测试忠诚,又能加强信任,巩固关系——由此看来,梳毛确实是一种靠谱的维系社交的方式。

而梳毛的所有优点都指向了一个目的——筛选联盟搭档。因为通过梳毛这种社交方式,灵长类动物们可以判断出,谁不靠谱,谁值得深交。

也就是说,通过梳毛,灵长类动物完成了两个目的:1.筛选联盟搭档 2.维系社交。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那“梳毛”跟“语言”之间又是怎么联系上的呢?凭什么就说“语言是是梳毛的代替品”呢?

这得从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说起。

我们都知道,灵长类动物是群居动物。在远古时期,动物们如果离开群体会遭遇捕食者风险,因此,我们的祖先才会选择群体生存策略。

然而,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群体虽然能庇护个体,但是其中也不乏欺负同类的恶徒。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法律保护,而在远古时期,动物们只能靠“梳毛”来结成盟友,相互帮助。

但后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原始森林不断减退,群体暴露的程度也随之增加了,而这意味着捕食者风险也更大了。

那怎么办呢?

结成更大的群体。比如,以前有一个群体中有20只猴子,现在变成30只。这样就更有能力抵御捕食者风险了。

而新的问题又来了。

群体的扩张,使得成员之间倚强凌弱的现象更多、更严重了。那猴子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扩张梳毛圈子,结成更大的联盟。

这样一来,猴子们每天花在梳毛上的时间就更长了,而另一方面,要想养活越来越多的成员,群体就要扩大觅食面积,而扩大觅食面积同样也会增加捕食者风险,于是,群体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不断增加成员,不断扩大梳毛圈子。

如果这样下去,猴子们一定累死了。

那怎么办呢?——进化语言。

只是推测吗?当然不是,作者是经过了缜密推算的。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吃瓜、聊八卦?

以下证据证明了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

哺乳类动物的大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原始大脑、中脑和皮层下区以及新皮层。其中新皮层负责判断、思考等智力活动,新皮层面积的占比越大,动物的智力也就越高。一般的哺乳动物新皮层面积占比为40%,灵长类动物为50%,而人类为80%。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类能统治地球的原因。

而同时新皮层面积的占比又与“梳毛圈子”成正比——“梳毛圈子”越大,新皮层面积的占比也越大,因为维系社交关系需要较高的智力。梳毛圈子越大,意味着群体成员也越多,动物的新皮层面积也就越大。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有三个相关数据是成正比的:梳毛圈子、群体规模、大脑新皮层面积占比。而且通过新皮层面积可以推算出个体所在的群体和梳毛圈子的规模。也就是说,如果你扔给作者一个灵长类动物的解剖大脑,他就能告诉你,它生活在多大的群体中,以及有几个盟友。

利用这一公式,作者邓巴推算出了人类的社交圈子人数上限为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做邓巴定律。

我们再来看,和人类最相似的黑猩猩,最大群体规模为55人,并且群体中成员用于梳毛的时间已达上限。按此推算,人类如果还延用梳毛社交的话,那维系150人的圈子,每天要消耗40%的时间来梳毛,这个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由此可见,语言的诞生其实也是迫于生存压力。

另一方面,语言的社交效率也确实高于梳毛,并且也有数据可循。梳毛永远只能一对一,而人类会话小组成员上限为一对三,也就是一个人说,三个人听,超过这个数字,人们就会分化成几个小组分别对话。也就是说语言的社交效率是梳毛的三倍。而前面我们也说了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上限为55名,人类是150人,这中间也是差了将近3倍。

这说明,人类进化出了语言,提升了三倍的社交效率,用以来维系比以前多三倍的群体规模。

而同时,语言也承接了梳毛的关键作用——提防投机者,辨别谁值得深交,谁不靠谱。

就是人们热衷于吃瓜、聊八卦的最本源的原因。


今天的内容有点烧脑,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灵长类动物的梳毛行为有两个目的:

1.筛选盟友2.维系社交

二、群体越大,梳毛圈子越大,梳毛时间也越长。

三、群体越大,梳毛圈子也越大,而大脑新皮层面积的占比也越大。通过新皮层面积得出人类的社交圈子上限为150人。

四、当群体成员为55人时,梳毛时间已达上限,而人类想要维系150人的社交圈子,就要用40%的时间来“梳毛”,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才进化出了语言。

五、语言的社交效率是梳毛社交的3倍,而语言所维系的社交规模正好也是梳毛所维系的社交规模的3倍,因此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

六、语言确实也承接了梳毛的关键作用——筛选盟友,辨别谁值得深交,谁不靠谱。

七、人类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聊八卦、话家常。

因此,我们之所以热衷于吃瓜、聊八卦,其实出于本能,因为,在远古时期,祖先们就是凭借着这个“习惯”生存下来的。

好了,大家可以心安理得去吃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