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陆逊五次战役都是大胜。诸葛五次北伐败多胜少。为何都说陆逊在诸葛面前是小儿科?

神仙半瓶醋854


看了题目一脸懵逼,陆逊哪来五次战役?诸葛亮北伐又怎么是败多胜少?

仔细翻了翻三国志,大家来看看陆逊到底打过哪些仗:

第一次,平定会稽郡的山贼潘临。

第二次,配合奋武将军贺齐(没错,主将是贺齐)平定鄱阳郡的贼帅尤突。

第三次,平定丹阳郡的贼帅费栈。

第四次,在袭取荆州的战役中,献计麻痹关羽,率兵攻占宜都郡,守住了三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

第五次,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作为主将率五万吴军大破蜀汉皇帝刘备的四万蜀军。

第六次,由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扬州牧曹休来袭,在石亭大破之。

第七次,进攻庐江,途中闻曹军设伏,主动撤退。

第八次,进攻襄阳,因为孙权所率主力失败,主动撤退。

第九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彭旦。

第十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吴遽。

陆逊一共打了十次仗,其中五次是对付山贼、山越、乱民,虽然都是胜仗,但应该不会被题主列入五大战役,否则诸葛亮平定南中也能列入了。

那么剩下的五次里面,进攻三次,防守反击一次,诱敌深入一次。三次进攻只有一次进攻宜都郡是获胜,剩下两次都是见势不妙,立即撤退,怎么能列入大胜呢?

陆逊最成功的就是夷陵之战,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陆逊一边,不过吴军陆战能力比较差,所以很考验陆逊的指挥水平

所以实际上陆逊只有三次大胜,其中打宜都那次是对手太次,打刘备那次份量最重,曹休次之。

但大家也都看见了,这两次大胜都是主场作战,兵力也不弱于对手,夷陵是五万对四万,石亭魏军有十万,陆逊分兵三路,其他两路各有三万,陆逊自己所带不可能少于三万,加起来也不逊于魏军。

曹休的军事技能点主要点在参谋方面,自己独当一面就不行了,有点类似马谡,败于陆逊之手并不奇怪

而且将领质量还高于对手。对方主将,刘备还可以,曹休真不怎么样,东吴对他的评价是关系户:“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就连魏国自己评价也不高:“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

对方副将质量更差,就说夷陵之战那一次吧,刘备手下有点份量的就一个黄权,还被派去防备曹魏了,陆逊手下则有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真是将星云集。石亭之战也是如此,曹休手下没有什么名将,陆逊则有朱桓、全琮当助手。

说完了陆逊的五次战役,再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不对,应该是六次。

第一次没说的,用人不当,前锋失败,算小败。

第二次是三国最难的攻城战,二十天打不下来很正常;你看诸葛恪二十万大军打新城,一百天都没有打下来。何况撤退时还击败了来追击的魏军,杀魏将王双,最多算平手。

陆逊很擅长撤退,但这方面诸葛亮更胜一筹,因为撤退时还会给敌人挖坑

第三次只出动了偏师,占领了没有多少魏军的武都、阴平二郡,这算小胜。

第四次曹魏三路大军伐蜀,诸葛亮自己阻击曹真、司马懿两路主力,派魏延、吴壹率军入陇右,击败郭淮、费耀率领的第三路魏军,算大胜。

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战场的失败,就是祁山之战败于诸葛亮之手,陆逊则没有打败和司马懿同水平统帅的记录



第五次在祁山正面击败司马懿大军,撤退时伏杀魏军名将张郃,算大胜。

第六次与司马懿相持直至病死,算平手。

伏杀张郃,也算洗刷了第一次北伐败于张郃之手的遗憾

这五次都是进攻战,三胜,两平手,一败。而且除了第二、三次,魏军兵力都是占优势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第三方东吴说的:“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出自张俨《默记》。带着四五万部队,打得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败北,这个含金量重不重?


海军史研究会员


陆逊主要是三大战役:

一,偷袭关羽,全取荆州,还俘虏关羽,取得了周瑜和曹操都没实现的战略收获。

偷袭关羽,陆逊也是主帅之一。陆逊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把关羽夸了一番,让关羽放心去攻打襄樊。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后,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

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可见陆逊是有勇有谋,善于麻痹敌人,没有陆逊,白衣渡江就没可能。

二,夷陵大战,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几乎全歼蜀国最精锐部队至少七万人,包括刘备引以为豪的白旄军也几乎全部耗尽,长江上飘着全是蜀兵尸体。

三,石亭大战,几乎全歼魏国最精锐十万主力部队,包括虎豹骑,曹魏最高统帅大司马曹休差点被俘虏,回去后第二年就在羞愧中去世。

之后陆逊和魏延一样一直被雪藏,只让带领一万偏军。

大家知道中央主力军和偏远地方军战斗力截然不同,主力军战力至少是地方军的二十倍以上,而陆逊不但能对抗主力军,还能全歼之。

诸葛亮只是打一些偏远的边防军而已,祁山外就是甘肃,那时候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荒野之地,驻军非常少。从未攻过大城,也没打过真正主力军,当然三国演义神话的部分不算。司马懿当时受到防范,只是率领偏军而已,人马从未超过二万。魏国真正主力军都是曹真和曹休率领。

诸葛亮只遇到曹真一次就溃败(曹真先锋张颌轻取马谡街亭,马谡2.5万人只有王平收集了一千人逃回来)。

就算大多数打偏军,诸葛亮每次以多打少,还是次次失败,有一次是五万人围攻一千人把守的陈仓小城,打了二十天无功而退。

以第一次北伐为例,诸葛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也就是不论哪个战场诸葛亮兵都更多,但是反而失败。

诸葛亮主要还是得感谢三国演义造神,就像封神演义把姜子牙神话了一般,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古今第一智慧高手,每次都夸张司马懿的兵力,说司马懿有几十万大军,如果司马懿真领那么多兵,曹睿能睡得着觉吗?实际上曹睿小气得很,每次只给司马懿二万兵。《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可见五丈原大战,曹睿就给司马懿二万步骑,二万人就熬死了十几万大军的诸葛亮。

最多的时候是平定辽东这样大事,也只给四万兵。《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 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最后,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顺便还收了朝鲜(乐浪郡,治所朝鲜,今朝鲜平壤)。

所以正史上记载,司马懿兵都是很少的,四万人就平定了辽东。

因此正史里司马懿军事能力远高于诸葛亮。


董董_69904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军事方面,因此只比较诸葛亮和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

先说诸葛亮,多次北伐在局部战役中有胜有负。但基本没有“真正”胜利过。因为他自己说的目标是继承先帝遗志克定中原,光复汉室。而战略目标一直是寻机拿下陇右,击破魏国雍凉主力。进而威胁长安、以图两京!但是,诸葛亮从未真正达成过这个战略目标!即使有斩杀王双、张郃这样的胜利也对战役最终的胜负没有太大影响。反而是失街亭这一类的败仗对整体胜负影响更大。因此无论他的对手是曹真还是司马懿,诸葛亮都难以称得上是胜利的,因为做为防御一方的魏军实际上是达成了战略防御的目的的。

再看陆逊:陆伯言年少成名,无论是击山贼、破匪寇还是大战夷陵,多次做为主帅获胜。夷陵之战更是重创蜀军主力而使蜀国元气大伤!包括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等其实都有陆逊的身影和功劳,只不过他是做为辅助参战而已。而陆逊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但他还有一大功绩其实在于:他击破曹休后多年驻守在前方使魏国不敢轻易南下攻吴!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陆逊在才使魏国明白吴不可灭,也才有了吴国此后多年的和平!(后来也有他儿子陆抗的功劳)因此,陆逊无论是攻或守都能完成战略目标。所以,即使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只要陆逊一日不死,天下便一日三分!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单纯比较军事的话,陆逊是很强的。但诸葛亮有一点或许是陆逊比不上的,那就是“三分天下”的大战略!这也是刘备能建立蜀汉帝国的根本之一!


俊才星驰207


那是因为猪粉们只知道诸葛亮的花里胡哨。只按演义虚构的剧情来评判。按正史来说。只能与不会打仗而善内政的管仲萧何相比。值得一提的是陆逊与陆抗是六十四将唯一的父子。陆逊的内政方针是安养生息。见机而行之。诸葛亮内政方针就是劳民伤财。五次北伐胜多败少不如姜维胜多败少。


反mc迷你闯王李自成


诸葛亮少奇谋,所以无法北伐成功。自古以来,以弱胜强的仗必须靠奇谋取胜。当时魏强蜀弱,如果稳扎稳打根本无法战胜曹魏。而诸葛亮打仗一生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冒险,像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的建议不被采纳。不像韩信打的很多仗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往往能够以弱胜强。诸葛亮的性格和风格以及魏强蜀弱的形式决定了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北伐成功统一天下。即使再给诸葛亮20年时间,一样失败。


赫美索赔群123290458


正史中陆逊和陆抗很牛


奥德修斯蛇夫座圣斗士


因为诸葛亮比陆逊岁数大!


明智启勋


因为罗贯中喜欢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