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最奇妙的快速夜袭战之一是李愬雪夜入蔡州奇袭战。

唐代安史之乱后,潘镇割据一方。唐元和九年,淮西兵遂烧舞阳,犯叶、襄城,惊动洛阳,放兵四劫。唐宪宗决定对危害多年的淮西藩镇用兵。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将李愬雪夜袭蔡州,活捉割据大藩吴元济。

唐诗人刘禹锡曾作《平蔡州三首》,“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被传诵千百年的“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真实存在吗?

击鹅鸭以混军声不可能

第一,自唐元和九年冬季,饬诸道兵进讨淮西,到了十二年秋月,淮西平藩近三年,消耗了巨额军费粮饷,馈运疲敝,兵民困苦。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唐中央政府不堪重负,而淮西藩镇亦疲于奔命。成德镇(今河北正定)方面也打了一年多。整个削藩战线环绕成德边境数千里,唐军各部相距遥远,缺乏统一指挥,后勤补给线漫长,运输粮饷消耗大半牲口。

吴元济拒守的蔡州城四周,唐朝官军同淮西军作战,犬牙交错,人民逃离,土地荒废。蔡州平叛不久,唐李嘉祐写下来《送评事十九叔入秦》诗:

“蔡州新战罢,郢路去人稀。唯餘播迁客,只伴鷓鴣飞。”蔡州地区人们被迫远走他乡,不会有百姓在城外喂养成群的鹅鸭。

而在《新唐书.吴元济传》:“至斫草根以给者。民苦饥,相与四溃,元济亦啬其食,不复禁,诸将争纳之。”军民缺乏粮食匮乏,野菜根都吃了,蔡州哪有粮食养鹅鸭?

即便有鹅鸭,蔡州的鱼鳖鸟兽都食尽了,饿急眼的军民早吃了。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第二,古代夜晚奇袭战,越静悄悄地越好,连马蹄都包裹。为何轰赶鹅鸭?更不会打水惊扰鹅鸭。

李愬行军声响如何掩盖

通往蔡州的道路难辨,唐军几十年没走过,士卒们都很恐惧,但又不得不听令,人人都觉得此去必死无疑。

《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记载,吴元济降将李祐等人为前锋,而淮西平藩胜利后,唐朝立的平淮西碑明确说“命李佑领突骑三千以为乡导”,由归附唐中央的吴军将领带路必然绕开水泽池塘。

奇袭部队夜间路过一片水塘,惊起一群晚间歇息的大雁和野鸭子。宋人杨万里在江南常州一带观察到野鸭的集群性和警惕性,作诗《净午亭午望》:“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

极易受惊的野鹅鸭们高声鸣叫以示警告,健壮些的野鹅野鸭甚至喙啄扑击士兵。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李愬为避免惊动蔡州的吴元济军被发现,迫不得已,只好去轰赶候鸟。

吴元济军近期也发现有路过的候鸟,军民长期缺乏粮食,当地人或早起打猎补充食物不足,常惊扰而起夜间歇息的野鹅野鸭。

因而蔡州城内守卒,畏寒睡着,拥絮熟寐,有几个更夫,微闻声浪,都以为鹅鸭遇到捕杀喧扰,巡城兵卒了望几下继续睡觉。

直到李愬军尽集城下,令突骑凿墙为坎,逐节攀援,猱升而上,直达城楼,吴元济束手就擒。

宋代后频现蔡州鹅鸭声

唐代王建赠李愬仆射诗云:“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诗中描写了人雪搅和一体一夜行,寒冷的天气冻僵无法飘扬的旗子,唯独没有写雪夜池塘鹅鸭声。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后晋和北宋时期,诗歌中才有遇到鹅鸭池塘,轰赶打鹅鸭之说。这和唐代喜爱养鹅吃鹅晚唐斗鹅风靡以及北宋经济发展有关。

唐代诗人吕温一首“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描绘出自然养鹅的方式和鹅体态洁美。肥胖的鹅鸭在唐人心里是美好的象征。

唐人喜食鹅,有诗“春暖江南景气新,子鹅炙美就中珍”、“生长鱼虾供晚馔,噶鹅鸭放春声”。

晚唐僖宗喜欢斗鸡、斗鹅、蹴鞠等,唐代鹅的价格约是每只二三千钱,唐末斗鹅的价格高达五十万钱。

唐代斗鹅多为中上等阶层,鹅价昂贵,民间养殖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李愬奇袭蔡州的鹅,真有可能出现在战场吗?

到了北宋经济更加发展,水稻种植非常普遍,江南池塘无不养殖鹅鸭,有“嫩草正芳鹅鸭斗,浅潮初落蟹鱼肥”,鹅鸭数量之多像闹市。

从北宋开始,史籍及诗歌中频现鹅鸭混军声,把李愬迫不得已的办法赞美成军事史上的典范。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唐宋诗词选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