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书法家不用宣纸写字,会怎么样?

心静如水195169207


书法家不用宣纸照样能把字写好,这是多年苦练的结果,跟工具关系不大。同样的笔墨纸砚一个书法家拿来写字和一个普通人拿来写字,写出来的字绝对不一样,书法家的肯定好。同样书法家不用宣纸,就用普通的笔墨和纸,也比普通人拿最好的笔墨纸砚写出来的字好。所以,能把字写好不是那些家伙事,而是工具后面的手和脑子的配合。

好的工具能锦上添花,但起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同理你说一个没学过摄影的人,有钱买了一个最好的照相机就能拍出好作品吗?肯定不能啊,对吧。关键是相机后面的那个脑袋里装的东西。

对于书法家来说,好的笔墨纸砚能让作品增色不少,但不会让书写的能力增加。而且历史上很多流传下来的佳作都不是宣纸写的,宣纸也是近几百年的产物,在王羲之的那个时代用的纸跟现在的肯定不一样。王羲之没有用宣纸照样写出了传世佳作《兰亭序》。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讲究的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笔法是指书写的时候笔的运笔之道;字法说的是字的结构是否美观漂亮;章法说的是字的大小、墨的浓淡、笔势的呼应,还有落款、印章等等,讲究的是整篇的配合问题。这些其实跟是不是宣纸没关系。

我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宣纸,就是在废报纸上练字。公园门口的大爷们拿个海绵笔和水,在地上照样写的不错。所以,学习书法初期不比太介意工具的问题,等真正要创作作品时,再去讲究一下笔墨纸砚,好的笔墨和纸张的配合,一定会让作品增色不少,本来十分的作品,配合好的笔墨纸张能创造出十二分的效果。


翰墨今香


让书法家不用宣纸,是一样可以写出好的作品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宣纸它出现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大概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同时出现的还有羊毫毛笔,这两个工具配合起来绝对是绝配。

宣纸相对于以前的草纸,它的特点是发墨能力比较强,一笔写下去能够写出不同的墨色的变化来,我们所说的“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就是由宣纸的特性造成的。

由于宣纸发墨很好,他的吸水性也非常强,狼毫笔的蓄墨量是很有限的,一笔下去就没有墨汁了,所以用宣纸一定要有一支蓄墨量比较大的毛笔,羊毫笔也与此同时诞生了。


羊毫笔和宣纸的出现,给书法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首先是用笔上,以前都用狼毫笔写小字,更加注重笔尖的运用,突出字体的细节,现在有了羊毫笔和宣纸,可以写大尺幅的作品和大字了,大字更加注重的是气势,笔肚用的比较多一点,笔法自然的就发生了改变,也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笔法,比如王队的“涨墨法”。

第二、而这种羊毫的大字,给碑学的产生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清代的碑学书法,就是以宣纸和羊毫笔为工具的,既能够写出大字,也能够展现不同的用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当代的书法。


第三,在章法上也影响了现代书法,有了这两样工具,书法不再是只能写手札和长卷了,可以书写大字竖幅作品了,可以更加酣畅淋漓的去表达了,如清代的王铎、傅山、张瑞图等等。

假如现在不让书法家用宣纸,只要有羊毫笔在,用毛边纸也能写出好的作品,只是在墨色上可能没那么丰富了。

你觉得呢?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关注啦。


不二斋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依由宣纸的诞生发展及应用来说。

一,宣纸的初期

大家都知道纸是东汉蔡伦发明创造的,且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有关于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唐朝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其中说到“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个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把宣纸做成熟宣,熟宣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主要是用于摹写。摹写什么呢?就是给古代的经典书画作品做高品质复制品。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武则天时期出来的王氏家族的《万岁通天帖》及其它经典名帖就是唐朝时期拿名作做的高清晰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用于书画的宣纸基本都是熟宣,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宋朝苏东坡《寒食帖》等都不存在大面积的湮墨情况,笔迹都是相当清晰的。

颜真卿.祭侄文稿


杨凝式.韭花帖


苏东坡.寒食帖

三,明清及往后

生宣是在明朝中期开始大量应用到书画作品中来的,由此给书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生宣的应用把书画引向了大写意这条路上,几乎成了中国文人书画的核心。中国书画开始摆脱精美一路而直接走向直抒胸臆表现个人强烈意识的道路上来了。其中代表人物有明朝的徐渭,八大山人,倪元璐,张瑞图,黄道周,傅山,王铎,董其昌等,到清朝至民国也产生了一大批这样的大家如何绍基,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

王铎作品(请注意其中多处墨湮开)


黄宾虹书法作品,正文通篇墨都处于湮开状态


四,回到最初

回到问题的最初,在宣纸诞生之前,中国墨迹书法的承载材质主要是木牍,竹简和绢帛,这些材质大都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墨不会湮开太厉害。


先秦青川木牍

汉朝敦煌汉简


马王堆帛书

我想,如果书法家不用宣纸写字,大概就会是这样的效果。这种效果与字体没关系,只与书写出来的效果有关系。不湮墨,墨色变化少,基本不会出色墨分五色这样的情况。


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当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各种材质的特种纸都有,比如打印纸,铜版纸,拷贝纸,牛皮纸等等,这些纸也基本不怎么湮墨,大体效果与宣纸诞生之前有点类似。当然,各种纸也有细微的区别,但总体来说是相差不大的。最后附上两幅本人用卡纸写的书法作品,以供效果参考,来结束这篇回答。



谢茁康书法


如果是实力派书法家,用什么纸张都可以写出经典作品。宣纸做字更好是因为笔触的良好感能给书写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还有就是能够更好的体现文字的艺术形态。

普通纸张比如卡纸或者铜版纸,胶板纸等,这些纸张不容易表现运笔的疾涩等技法,写出来的字也不能因为用墨等技法表现出良好的层次感。但是有实力的书法家可以根据用笔速度的调整,调锋处理等实现这些微妙的变化,且在普通纸上的书写如果发挥得当的话也可以写出灵动的书法作品。当然功底很重要。以下这些小字是我个人在胶板纸上书写的,虽不足很多,但是也印证了一些理论辩证吧。大家可以自己体验一下。


其实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多在普通纸上进行一些单字或者线条的练习,因为在体验不同材质写字的时候,我们会仔细体验和感觉运笔过程中的很多微妙之处,比如尖锋的控制,藏锋应该如何调整,捻管与转笔的不同环境调整等。这些都会给自己提升控笔能力,以达到无论什么材质,什么笔,或者不同环境的自然书写能力。

无论你个人临摹功力如何,这只能代表你会画字而已,并非体验书学内在的涵养。这个内在是什么?外形可以多观看,多用眼默写。实践下笔不要太多。要多体验作者如何进行控制笔锋的。笔锋的控制就是书法及线条优质的保证。



书法影响力


宣纸起源于唐代,大约宋代末期才大量生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古帖,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前不久在日本展出的《祭侄文稿》等,都不是写在宣纸上的。


在古代,纸张是贵重之物,宣纸更少见,故人们都很节约用纸,字写得很小,所以古人作品尺幅都很小,明代起大尺幅作品才开始流行。

宣纸因为是将稻草的短纤维和青檀树皮的长纤维揉合在一起,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有机物都已去除,故其拉力强,保存时间长,吸墨性强,故宜于书画。

但并非所有的字都必须用宣纸,尤其是生宣。比如小楷、小行书,生宣洇作性强,字太小,墨洇化后就糊,所以这些字要用熟纸。

再比如董其昌的字,他善用淡墨,在熟纸上墨色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但另一类字,比如王铎的字,他善用涨墨,追求那种墨气淋漓的意境,那非得用宣纸不可,否则那种洇化的效果出不来。

其实,现在很多书法家的作品已不仅限在宣纸上创作,有用桑皮纸的,有用枸树皮纸的,我还见过将牛皮纸信封折开后在上面创作的,别有一番风味。


所以,是否一定要用宣纸,与你所写书法风格有很大关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如果让书法家不用宣纸写字,会怎么样?

制作宣纸的造纸厂会倒闭。而书法家们不会因没有宣纸而无法写字,相反,会有其他更好用的纸写出更好的字。

古代书写用的材料,有绢、帛、麻纸,皮纸,蚕茧纸。最广泛的书法用纸为麻黄纸和皮纸。现在存世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是这两种纸。绢、帛其价值的原因,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承受,即便是富贵人家,也不会大量使用。麻纸与皮纸,是比宣纸更适合用于书写的纸。宣纸作为书法书写用纸,是在明代晚期以后,才被广泛应用于书法作品的书写运用。



古代书法,是以实用性为主。字以小楷和小行书为主。书写要求不能洇墨。现在的书法以观赏为主,字也比较大。大字在不会洇墨的纸上书写,墨汁不入纸,一是堆积的墨汁流淌,破坏了字迹。二是干了以后,会形成墨块,时间一久便容易剥落。宣纸则能够把墨吃透。写大字非常适宜。书法作品作为装饰物张挂于墙壁上,始于明代。宣纸便渐渐取代了麻纸,成为了书法作品的专用纸。


如果不用宣纸,现在还有一种广泛用于练习书法用的纸可以替代宣纸。就是毛边纸。毛边纸也是一种非常适合书法书写的纸。手工毛边纸的纸质,甚至比宣纸还要好用。现在还有仿绢纸,从外观到书写体验上都比宣纸更胜一筹。还有用于茶叶包装的棉纸,其书写效果也不比宣纸差。


子衿书法


就艺术创作而言,书法家用宣纸写字,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会让艺术绽放出更灿烂的花朵。

当然,离开毛笔、宣纸,书法家会运用多种材料来代替进行创作,指书、吹书、铁汁书......,或岩壁上、或沙地中、亦或人体之上,仍然能让书法艺术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就像表演艺术家走下舞台、摘下行头,仍然能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乃至塞外边陲为广大人民群众、戍边英雄们带去一流的现场艺术表演👍

如上所述,外部条件只是辅助,自身艺术造诣才是优秀艺术创作的根本💪💪💪

@新乡同 新 新 事 乡 禹 镜 笔 网 乡 2 小





出彩新乡


上图为楚帛书十二月神

不用宣纸写字就会直接写出千古名帖来。当然,前提是真的是书法家。

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传世名作《蜀素帖》就不是写在宣纸上的。米芾用的“蜀素”是蜀地出产的素绢。宋哲宗元祐三年,湖州郡守林希邀请米芾到太湖近郊的苕溪游玩。米芾遣兴抒怀而赋诗数首。于是林希以自己珍藏的蜀绢为纸,米芾一挥而就写成《蜀素帖》。

米芾写在绢上的字不只有《蜀素帖》,还有书于绢上的《离骚》。

帛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大类。“帛就是指白色的丝织品。”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记载了楚地的神话传说以及楚地风俗,包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古代文化思想。马王堆汉墓就出土过大量的帛书帛画,帛书内容丰富,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帛画也记录了汉代生活面貌对于今人来说是重要的研究资料。


沅汰


‘书法家’只是现代的这个时髦用语,现时代‘书法家’遍地开花,无处不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清朝以前的秀才以及上过私孰、写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等的学童都可以称上为‘书法家’了,他们常用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他们难道说比现在的‘书法家’写的水平差吗?他们平常都用宣纸吗?那肯定不是的。他们不用宣纸照样可以写好字。宣纸只是能提高艺术效果,体现出墨在纸上感染力,体现出墨的层次感,体现出墨的韵味律,保存的时间长久一些,其它的作用就没啥了。现在所谓的‘书法家’如果你不让他用宣纸来书写,那他干瞪眼,他是不会给你写的,他只是借用宣纸的作用,来给你胡抹乱涂,让你眼花撩乱,不辨是非。如果给他换成普通白纸或其他硬质纸张,写出来的字,普通人一看,就会说这是瞎胡画,狗屁不是。当然宣纸是好东西,用好的话如虎添翅膀,用不好则形如墨猪或状如干裂之皮肤。真正的书法大家,他们离开宣纸一样可以把字写好,写的完美。只要你有真功夫,真本领就可以不择笔,不择纸。当然写楷书或小楷是要用精致的毛笔,大写意画是要用优质的生宣了。现在宣纸为了‘书法家’的需求,为搞活经济,生产厂家也多,用起来也很方便,但作为使用者,你不要浪费资源,不要辜负了‘宣纸’的原意。在古代只有官宦人家才能用上,穷困的名人书画家,他们惜宣纸如金,见一片宣纸如得宝贝。

练真功夫,学习真本领,珍惜善待‘宣纸’,才算有德的书画之士。


舍得书屋王永江


如果这样,恐怕很多人会“露馅了”。不是基本功不扎实,是笔性手感适应能力方面的原因。

宣纸确有独特的渲染效果。同样,在绢上写,或在其他材料载体上书写,也是别有韵味的。前提是,不仅有很好的书写技艺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见过,在广场上玩儿水写地书的,他们在地面上用海绵头蘸清水写出来的字看上去挺好,而在室内案子上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就不行了。这个现象说明,单纯会一般的书写技法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深入研究笔性转换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书写条件。

其实,小楷、大楷、榜书,以及各种字体之间,也都存在着适应性问题。

以上是个人一孔之见。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4869405f399f07d58b8d7e33f781c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