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是促進了實體行業的倒閉還是促進了實體行業的升級?

小車說理財


看到那些說摧毀實體的,我就很好奇他們的邏輯和定義啊。難道自己開小店開工廠的算實體經濟,網店就變虛擬經濟了?那麼網店賣的東西都是哪裡來的?不是工廠生產的嗎?難道只有賣不出去的產品的廠家算實體,那些賣出去的就不算實體了?這算什麼邏輯呢?

真是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很多的小店中店乃至大店的倒閉,無外乎幾個商業鐵律在發揮作用。第一個,規模化集中化的發展趨勢。無論商店也好,工廠也好,基本上越大,規模效益越好,成本越低,品質也越有保證。美國的集中化規模化做的就遠比意大利好,所以美國強大的企業就遠比意大利多(這裡不僅僅是規模的原因,還有規模上去了以後,效率也大大提高的緣故)。第二個,經濟週期導致了實體經濟的下行。身在中國的商家企業家們很難切身的體會到經濟週期的影響,因為強大的中國政府的存在,很多外界的經濟週期被國內阻擋住了,國內的經濟週期又被一輪又一輪的改革給掩蓋住了。但是經濟週期卻是的的確確存在的,這是社會化大生產後生產端高速的生產效率提升與規模擴大遠快於消費端增長速度決定的。當生產過剩以後,企業就要面臨著對有限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就要面臨著這些企業裡競爭優勢大的企業在市場裡份額的擴大,而結果就是一大批企業的破產和消失。這是對生產效率另一種提升,也是反過來對市場的提升。第三個,是變化的市場環境與相對停滯的經營者觀念的衝突。人類基本每十年就是一代人,而中國可能十年都不到人們的觀念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包羅萬象,很明顯的對市場的需求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就導致中國的市場需求變化極快!在這種快速變化下,適應新市場環境的商家企業就會生存強大下來,不適應的也就被淘汰下來了。這一點不分企業商家大小,不分技術高低,都有可能在這條鐵律下,被滾滾洪流碾碎,這既是某些人的巨大機遇,又是很大一部分企業倒下的原動力。我能短時間拿出來的最後一條就是,網絡平臺的興起不是原因而只是信息產業革命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一點和第三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信息的流動速度的提高几乎可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几乎同步!也和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同步!什麼樣的人類文明既要有相對應的或者說由當時的信息流動速度決定!歷史由分封,到農耕,再到資本主義,再到社會化大生產,再到信息社會,就是一個信息流動速度外加範圍的增長的過程。而網絡的出現無疑又史無前例的提高了信息的流動速度,效率,和範圍,這是極具變革性的。那麼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的商業領域,出現鉅變一點都不意外。網絡帶來的扁平化是必然的,網店或者說極大網絡平臺的出現也是必然的。

而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人類最重要走向何處:資本驅動的人類進步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財富的集聚和巨大的貧富差距,生產效率越高,這種差別就越大,生產規模越大,工資佔比就越低,隨之而來的消費市場也就相對的越小,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危機也就越慘烈。人類要如何邁出這一循環,又能持續發揮人的積極性,促進人類效率的提高,技術的進步就極其值得思考了。當年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思考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


vision8657


取消電商迫在眉睫,再這樣亂燒錢,打價格戰,到頭來只有一兩人賺錢,沒有利潤的竟爭只是擾亂市場的,把實體全搞誇了,收稅去哪收,叫人去哪就業,現在看著滿大街都是藥房,街道上冷冷清清,大超市除了自己人沒什麼顧客,這種場景讓人心傷,現在的行情是越來越難,做實體越來越累,我做建材十幾年,現在連個老頭來買個東西都說你買貴了,網上搜一下才多少,你賣我多少,不管質量是不是一樣就說你貴了幾元錢,我說個各像你一樣我們還怎麼活,喝西北去,做實體十幾年,積累了很多固定客戶,要不然也很維持,房租,人工,蒼庫,過年後都得漲,工人工資要漲,只有利潤是漲不起來的,可見實體店真的已經很難了。


手機用戶夢中蓮


這是我月初寫的一篇文章,剛好是研究這個問題的。

電商確實是中國的寡頭壟斷,讓做生意的人收入多的越多,讓收入少的越少。這嚴重阻礙了新生實體經濟。你們看某寶上買東西,排在前面才有銷量,排在後面的就沒銷量,而排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靠虛假刷單才排前面的,大家可以去研究淘寶的商品排名。

寡頭經濟掌握國民經濟命脈

可能有人說,我在電商上面消費也是消費啊,和實體有差距嗎?

消費給誰了,利潤都是以電商的形式流入了少部分大城市,再往當地流入的可能性幾乎為O,所以造成錢都讓外地人賺啦,本地人沒收入,只能摳著花,日積月累,越來越沒錢。

美國街區

其實電商是打破了城市自有圈子的自我消費滿足,這點有點像過去中國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雖然經濟增長緩慢,但是她自己的國內市場就可以滿足他物質消費的需求,從而完成消費升級。這些國家是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來完成自己人民的消費升級。本來中國也可以像美國和日本一樣,做到自給自足。這個也是我們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那是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淘寶的寡頭經濟,等於是把有限的資源流入到僅有的幾個大端口商,不做競價的小商家看都看不到。這些錢基本不用交稅,稅收對社會意味著什麼你應該明白。大量的金錢被壟斷後,就會流入房市,金融等等一系列高資本行業,這些也是寡頭經濟,最後受剝削的還是那些基層消費者。這就好比另一個鴉片戰爭,讓你抽大煙,再用你貢獻的錢來殖民你。

日本街頭

現在不像過去了,你沒有一定的資金積累,基本上沒有創業的機會。很多普通人創業也只能選擇餐飲,物流,理髮等技術含量低服務業,做貿易的越來越少。大家有去過香港日本的可以看看,當地的零售業對於當地經濟的貢獻。這種繁華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和摸得著的,這些地方也有電商,但是是被關在籠子裡的,得到嚴格管控的。

香港街頭

中國在物質爆發的前夜,讓電商攪了局,國家如果管控電商,別這樣無序發展,讓電商晚來10年,對中國經濟絕對是有利無害的。中國在沒有大量建立消費品製造業時,很多人對品牌、品質、專利都沒有維權的概念時,對中國零售業來講,電商就是致命的。本來中國在2000年以後已經有了大型連鎖超市的萌芽,中國消費經濟已經有了常態化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會逐步提高。中國製造業也會蓬勃發展。但是這一切,經過這20年電商無序的擠壓,基本就滅絕了。這其實是社會的倒退。我之前就說了中國必須會還這些欠賬,今後,中國零售業還會崛起,可惜可能要晚20年。隨著電商慢慢受到監管,電商也會慢慢變成零售業的輔助手段。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三駕馬車”中,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可以創造出生產動力,並刺激投資需求。因此,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和目的,拉動生產力的發展;

投資需求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投資規模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投資不足可能減緩經濟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則可能引發經濟過熱; 外部需求對經濟作用和消費需求類似。但是,受到國際經濟、外貿環境和匯率變動多種因素影響,外部需求容易出現波動。

完整意義上的“三駕馬車”的衡量指標是指GDP 支出核算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良性的消費循環是社會穩定的必然結構,在社會還沒有完全建立相應的循環機制前,打破這個平衡,必然會讓社會結構失衡。與之相關的金融、地產、投資、出口都會受到衝擊。良好的經濟環境猶如流水循環,如果變成一灘死水,那就慢慢的失去了活力。錢只有大量的流轉起來才能有價值。現在的高房價和資金高度集中化,物價的上漲,變相的促成人民幣貶值,讓很多人喪失消費能力,也讓很多人失去消費的信心。不敢花錢,不能花錢,沒的花錢這是普通大眾的現狀。房地產抽乾了我們的財富,電商抽乾了我們的行動,金融信貸抽乾我們的未來。

報名關注我們的每日時事通訊

得到更多偉大的內容,像這樣的權利交付給你!


社論消息


電商只是流通形式的,和流通渠道的一種變革。

它並不改變產業的原始的結構。

服裝廠還是服裝廠?冰箱廠還是冰箱廠?

只是以前可能是有多級代理商,層層加價把貨品轉嫁到,轉賣給顧客。

現在垂直了。中國總代理。或者廠家直接直播上陣。他們就開始出來賣了。

不要以為有個實體店就是實體經濟。他們更多的是服務業和商業零售業。真正的實體經濟是工廠。


該幹嘛幹嘛151782420


不知道該怎麼說,乾脆舉例說明吧:假如我是全國幾千萬實體店主或工廠工人中的一個。電商崛起之後,理髮的開始網購了,飲食店主、建材店主丶足療店主丶服裝店主及其店員及其他所有服務行業及其他行業的人也網購了,那麼我生意不好沒利潤了,我也只能上網買最低價的服裝,也不再出外吃飯,甚至網購個電剪自己推個簡單的小平頭就算了,更別說去做足療等享受了,所有的一切一切儘量不消費了,偶爾買些東西也是網購最便宜的。之後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最後各行各業都難做了。包括電商由於像我這樣專挑便宜商品買的人越來越多,競爭加大,價格戰更是越戰越烈,這樣又倒逼電商商家們在進貨時不得不專挑外觀一樣,但質劣價低的貨進。這樣一來廠家為了爭商家又不得不壓成本生產低價質劣的貨爭客戶,廠家的利潤低了,工人的工資自然也跟著低,所以工人們也只能上網去挑便宜的商品買,最後免不了造成全國性的惡性循環。可笑的是廠家的工人們丶理髮店主們丶服裝店主和餐飲店服務員們還偷笑著慶幸有了電商後能買到了更便宜的商品呢,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處在這循環的鏈條之中的?


噢狗狗


電商應該是促進了實體產業升,也導致實體產業倒閉。

其一 電商低成本降低了中間環節,加上中國高房價,實體門店被大大擠壓,這導致了大量的門店倒閉。

其二 電商整體降低了物品的價格,讓中間的製造商為難,因為電商的方便與靈活,個性小眾的物品有了很好的平臺展示自己並且被消費者發現,當然大品牌因為聚集效應銷量也會大大提高,這對那些兩邊都不佔的小企業只能拼價格,不利於他們生存增長。

其三 電商加快了產業升級,新穎的產品會快速鋪滿網絡,而且消費便利,這對創新的科技行業以及其他靠流行行業講,都是好東西。沒有電商的話,現在的互聯網電視 曲面電視等等不會普及這麼快。

當然這種現象也就發生在中國,在國外的話,電商改變了過去的物品流通模式,創造了就業同時造成了大批失業,加上淘寶這種電商容易出現假貨,在國外的話早就被利益集團跟遊行隊伍告垮,再加上部分國家快遞成本高,所以國外大多是亞馬遜模式。


靈感縱容非凡22249897


電商確確實實的,打擊了實體和國家的經濟,加速了實體的倒閉,國家經濟的下滑。切勿聽信某人甩鍋房地產的原因,房地產有一點點,但是沒有電商的破壞力大。我其實是一個電商,但是我也反對電商,電商應做的是讓購物更方便讓創新更容易變現,而不是幾乎瘋了失去理智的打價格戰。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糧賤傷農,糧賤是什麼就是當糧食不值錢會傷害到農民,造成糧食危機。同樣的道理也是,商品價格太低,傷了商業,會造成經濟下滑,國家會變窮。這樣說吧,以前我一件商品值10元現在只能買7元,這是不是商品貶值了,這樣說吧大家會明白,比如你家的全部商品財產以前值10萬,現在打價格戰所有財產只值7萬,您是不是窮了,全國被電商搞的全部都窮了,大家都沒錢誰還舍的花錢,你買到便宜了最後你一樣也沒錢,因為大家都沒錢,就消費減少,你也賺不到別人的錢,所以價格要保持合理狀態,我不主張高價,但是價格一定要保持合理。還有你看成本一樣,利潤減少,只能偷工減料,所以各種違法的事都會出來,前段時間的醫療垃圾做餐盒就是。企業沒利潤,動腦筋的就是減工人福利,增加勞動強度,在原材料上動腦筋,等各方面壓縮。

有些事不要輕易聽網上的傳言和造神,尤其是要對馬某人的言論要慎重思考。。一路過來,仔細想想他之前的言論和做法,讓我覺得深深的厭惡此人,他說的和他實際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表面上看似挺好,只要你有智商會分析你就能知道,好壞。。這個人我不敢多說,因為他是網絡霸主,我惹不起。


鞋包大江


從根本上來說是促進了實體的升級,至於倒閉的那些只能說是升級下的犧牲品而已,無論在什麼時代,進行什麼樣的革新,如果你沒有按著時代的大趨勢去走,就只能被淘汰。

從本質上來看,市場原本就是奉行弱肉強食的法則,電商初始固然對實體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是一種壓力。我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放在這個情況來說也完全可以,電商的蠶食,實體只有升級革新才有出路,而電商的趨勢已成燎原。

這樣看來,兩者就不是完全站在對立面的,只有線上線下的合作才能保持各自的活力,實體固守自封的大概都倒閉得差不多了,而只有升級才有出路。

最好例子就是實體零售業,從倒閉潮到如今的蓬勃生機,是革新升級的成果,精品店也曾經創造了百億神話,這就是最好的佐證,電商的賦能也在逐步進行,這是實體所需的,而電商也需要實體來彌補它自身體驗不足的短板。

所以從這些來說,電商實際上是促進了實體的升級,但這對於電商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場升級潮。


必多精緻百貨


電商無序,野蠻發展,不正當競爭,有些東西為了吸收流量,虧本銷售,剝走了中間合理的利潤,搞亂了正常的商業秩序,讓千萬實體店經營困難,造成了很多中產階級變成貧民,甚至負資產。有些大佬說增加幾百萬快遞小哥的就業,我覺得這是在侮辱國人的智商,難道以前的商品是從廠家飛到消費者家裡的嗎?不用通過運輸環節嗎?還有就是電商很多商品返回率很高,佔百分之四五十,嚴重浪費資源,製造了很多包裝垃圾,請問這筆環保費什麼時候開始交呢?要想振奮實體經濟,在發展網絡經濟同時,也不能忽略千萬家實體店的生存狀態。而且最近一些極端事件有上升的趨勢,電商讓人養成了很多壞習慣,讓人太宅,缺少與社會,與人溝通,現在人生活壓力大,很容易造成偏激思想,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沒有好處。實在話,實體店即有利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Yunnan先鋒店


電商確實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並以它便捷高效的優勢重新建立了新的商業秩序,不斷蔓延,最終會形成新的商業生態鏈。當然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就不用多說,肯定是阿里巴巴集團,所以國內很多做電商的基本都是成了與阿里巴巴有關的第三方公司。也很多人開始說要防止寡頭和壟斷企業的出現,當然如果將電商本身定義成一個交易場景的話,那就可以理解成交易場景也可以稱為集市變得更大了,買賣雙方也獲得更大自由了。

電商初興起時,實體產業就暴漏了線下經營成本高,客流侷限這些弱勢。所以很多人開始抱怨電商破壞了實體經濟發展,我們也很難定義究竟誰對誰錯,面對新的商業革命,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零售經營,也只能擁抱變化,不變就得死。那麼電商是促進實體產業倒閉還是升級?或許要看你用多長時間段來看這個經濟現象了,當下電商的興起確實擊垮了一些實體產業,但如果以更長遠眼光來看,電商是對傳統商業的一種顛覆,那我們也不得不說這就是商業文明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