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搭一个地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木柴底下放上一大堆炭火,然后从四面和顶上点起火来,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当心不让它们炸裂。我看见它们已经红透之后,又继续让它们保留五六个小时的热度……我慢慢熄灭火,让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下去,而且整夜地守着它,不让火退得太快。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出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不能说美观,却烧得再硬也没有了,而且其中的一只由于沙土烧熔了,有一层很好的釉。经过这次试验成功之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

也许有的朋友认出来了,这是《鲁滨孙漂流记》中,写烧制陶器的一段。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十几年,简直就是早期人类历史的缩影。一开始猎山羊采野果为食,对应狩猎和采集时代;然后种植小麦、驯服山羊、烧陶器,进入了农耕时代;再造船,进入航海时代;然后收服星期五,开始与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先民发现篝火烧过的地面会变硬,于是把粘土捏成人偶放在火里烧,就成了最早的陶器。陶人偶是用于宗教活动的,最早的有近三万历史,那时人类很唯心,发明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初衷都并非审美,而是与鬼神交流。又过了一万年,人们才想起陶还能做成瓶瓶罐罐,装水盛酒,现在最早的陶罐是在日本发现的,二万年历史。烧制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标志,古代所有的农耕文明都会做陶。

最早的烧陶方法,和鲁滨孙一样,把陶坯埋在柴里烧,为保持温度,又用泥把坯和柴都封起来,这叫堆烧,现在云南一些地民族地区还有这种烧法。堆烧的热量损失太快,柴又经常压坏陶坯,古人把坯和柴分开放置,用厚土层保温,窑出现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这是仰韶文化的陶窑,距今七千年。是在粘土层里挖出来的,类似于现在的陕北窑洞。柴在火膛里燃烧,热量通过倾斜的火道输送到窑室里,窑室略高于火膛,叫横穴窑,最早的窑。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里,窑演变成这个结构。火膛在窑室的正下方,火焰直接升入窑室,叫坚穴窑。理论上坚穴窑比横穴窑先进,不如说横窑比竖窑更粗糙,我曾经瞻仰过半坡的窑址,原始人居然能在那种破土坑里烧出漂亮的陶罐,真牛逼。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公元前3300到2100

窑的初心是升温,大家知道,陶的温度再提升,就成瓷了。在我们祖先发明瓷之前,有个变故,一种蓝色的石头掉到窑里,熔化后析出坚硬的晶体,如果加入锌和锡,还能做成器皿,于是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商代青铜壶,早期瓷器曾经大量模仿青铜器

冶炼青铜的叫炉,是另一个体系了,不过铜肯定是在烧陶的过程中发现的。糟糕的是,青铜器和漆器兴起后,陶器被边缘化了,不入富贵人家,现在惟一能撑场面的陶器是明代发展起来的紫砂。

问题是,世界上那么多伟大的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国发明了瓷,并且垄断二千年?最多的解释是,中国人喜欢玉,希望把陶烧出玉的效果,就是青瓷的由来。也许还能解释为,东周时的陶工眼红青铜器的火暴,把窑温烧的比铜炉还高,终于搞成了大新闻,实现了伟大逆袭。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晋代青瓷谷仓

那么怎样才算瓷呢?有的解释是,陶用粘土,瓷用高岭土,这不是本质区别,和釉也没关系。选高岭土做瓷器,因为其耐高温。瓷土里有一大半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的成分,这些硅在一千一百度时,大部分熔融了,冷却后形成类似玻璃的物质,而陶器就没有这样的过程。所以与陶相比,瓷坚硬、透明、不吸水,以指叩之,其音清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烧瓷器,横穴竖穴窑都不成,最早的瓷器应该诞生在馒头窑里。这种窑半圆形,状如馒头,始于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现在。馒头窑不再挖土为窑,而是砖石结构,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体,有单门双门两种。馒头窑窑壁厚,面积小,方便控制,可以把温度烧的很高。宋朝北方木柴紧缺,还出现了烧煤的馒头窑,比如定窑。馒头窑还有马蹄窑、葫芦窑等变种,结构大同小异。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馒头窑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流行的是龙窑。龙窑大,小的长十几米,长的一百多米,修在山坡上,非常壮观,远看像一条巨龙,故名龙窑。龙窑的主火膛在低部,窑室倾斜上升,就像一个大烟囱,把底部的热量向上抽,窑身上还分部着许多投柴孔,可以分段烧成。龙窑的优点是装烧量大,但不像馒头窑那么易于控制,降温太快,适合烧龙泉系的青瓷。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宜兴烧紫砂的龙窑

唐代陆龟蒙有一句“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写的是越窑烧青瓷的情景。龙窑太大了,难以控制窑内氧气的浓度,而这是烧青瓷的关键。所以龙窑要在深秋或初冬天气干燥时点火,诗中“九州风露”,就是点明了窑工的对时机的选择。而“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夺”字,写出瓷工的斗天斗地,处心积虑,可谓神来之笔。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明代湖建德化发明了阶级窑,集合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势。阶级窑就像梯田一样,每一级修一座馒头窑,连起来形成龙窑,容量大而且易于控温。插一句广东石湾,也是龙窑,但当地人称之为“南风灶”,很亲切的感觉,是中国唯一把窑称为灶的地方。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制瓷中心。景德镇是拿来主义,先后引进了南方的龙窑,北方的馒头窑,经过了葫芦窑的技术改造,明末定型为标准化的卵形窑,就是镇窑,烧松木柴,当地称为柴窑。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镇窑外形像半个鸡蛋,建在窑房里。窑体长十五米,宽五米,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窑底从火膛向后部的烟囱逐渐向上倾斜。窑壁较薄,二十厘米厚,窑壁的两侧再砌砖墙加固,墙窑壁之间有三十厘米的缝隙,是为窑体受热膨胀的预留空间,其内灌满保温用的沙土。镇窑每窑可以烧十几吨瓷器,是中国古代结构最先进的瓷窑,就以此为例,讲一下过去烧窑的流程。

首先要把瓷坯装进窑里,叫满窑,其难度不亚于把大象装进冰箱。过去满窑是一门职业,叫托坯工,重体力活。瓷窑无论烧柴还是煤,都有大量烟尘,会把瓷器熏黑。唐代开始把瓷器装进圆柱形陶罐里,叫匣钵,把许多匣钵摞起来,最上加个盖,就可以隔绝烧窑时的烟尘。瓷坯装在匣钵里的方式,还有覆烧、叠烧、支钉烧等许多方法,以后再说。

托坯工把瓷坯装进相应尺寸的匣钵里,然后搬到窑室里摞起来。第一要紧凑,留出火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内空间,第二要把不同的瓷,放在不同的窑位。窑的火膛在前,烟囱在后,热量从前向后传递,有一个递减的过程,所以窑里有五个温度位置。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离火膛最近的叫大肚,温度最高,能到1320度,这儿的瓷器都是VIP中P,比如祭红、郎红、官窑用的白胎、天青、钧花等等;

大肚之后是小肚,温度略低,1300度,烧精品青花、釉里红、美人醉、各色青釉;

然后是低温区,到1260度,叫想理或者灰可区,属于散座,烧低档瓷和低温颜色釉,比如浇黄、松石绿;

再后面就是烟囱了,烟囱下面是温度最低之处,叫余膛,烧不了瓷,一般用来烧匣钵;

窑背隆起的最高处叫观音膛,也是低温,烧建窑用的砖。

满窑结束后,用砖砌上窑门,留两个孔,一个点火,一个进柴,烧窑开始。所有工作都是在一个老者的注视下完成的,他坐在窑门外的交椅上喝茶,时不时指挥几句。他就是把桩,烧窑总管,一度是景德镇收入最高的职业。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烧瓷器最讲究温度,有些颜色釉成瓷温度只在上下十度以内,过去又没有温度计,全靠把桩的经验。判断窑温有三种方法,一是观察火焰的颜色,不同温度的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每隔一段时间,把桩用铁钎钩出事先放入窑内的圆瓷片,叫火照,通过看其变软的程度判断温度。还可以向窑里吐痰,口水都不行,必须是痰。痰在蒸发时会变成跳动的水珠,把桩根据其高度判断窑温。如果窑温低,加干柴,窑温高,加湿柴,甚至泼水进云。

烧窑共四天,满窑一天,烧一天,熄火冷却一天,第四天开窑。开窑工人叫收沙帽,负责把匣钵从窑里搬出来,当时窑内的温度将近一百度,所以收沙帽都是极耐烫之人。为什么要趁热开窑呢?因为要利用窑内的余温烘干下一窑的瓷坯。开窑完工后,满窑工马上进场,开始装下一窑。这种循环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个世纪,事情发生了变化。

五十年代开始,先后出现了轨道煤窑、重油窑、电窑,九二年出现了天燃气窑,摧枯拉朽,三年后景德镇最后一座柴窑停烧了。所以刚才写到的各种窑、各种烧法、各种职业,全成了屠龙剑法,没用了。别误会,我一点也不伤感,写到气窑时我有种忆苦思甜的快感,终于解放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气窑,金属外壳,其中是很厚的石棉保温层,窑底四周有多个天然气孔,中间有钢轨,可以把满好瓷坯的窑车直接推进去。

镇窑的柴瓷比是2.5,就是制一吨瓷,要烧掉二吨半木柴,所过去景德镇有句老话“一里窑,十里渣”,指一座窑会烧光十里森林,再铺满灰渣。气窑的好处是不再破坏植被,人畜无害,而且烧气没有烟尘,不会熏黑瓷坯,也就用不到匣钵,省了好多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