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這些東西都不要了嗎?”

“嗯,不要了!”我微笑著對小區的保潔員大姐說。

此刻的微笑是發自內心的,雖然是下樓去扔東西,可是內心卻是滿足的,因為又一次戰勝了“不捨”。

不捨的心理,總是讓人希望在生活裡掌控更多,掌控的多,心也就累。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對於一個“隱藏的手工富豪”來說,十幾箱變成幾箱,是需要勇氣的。

越簡單反而越美好,你知道嗎?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慾望也隨之放大。身處消費至上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買買,認為買的多,擁有的就多,富足感倍升,生活也就越美好。

凡事都要兩面看,擁有的多,生活被佔有的空間也就越多。比如,女性朋友日常都比較喜歡買衣服、鞋子、化妝品之類的,每到換季更是不必說,買東西的心情是好的,但是整理時就比較煩心了,也許找上一件東西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事實上,不管買多少件東西,哪怕當初買時再喜歡,但是真正用的、穿的還是那幾件。被遺忘、被壓箱子底的概率極高,家居生活空間被一些暫時或根本用不到的東西長時間佔用。

家裡面空間大的還好說,如果房子小的話,就會讓生活空間得不到釋放,必然影響心情,覺得滿、覺得累。

生活的不確定性為人們增添壓力,不斷升級的生活需求總是讓肩膀輕鬆不得。回到家裡,又被日漸縮小的空間所擠著,真是雙重的累。

要想解決這種累,改變購物習慣是前提,花預期內的錢買實用且用得著的東西。同時,再定期清理掉那些長時間不用或沒有用的東西。

慢慢的你會發現,原來定期清理物品是件異常開心和有成就感的事,丟掉那些無用的東西,彷彿丟掉了負擔一樣,不但讓生活空間獲得自由,更讓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得以舒展,可謂一舉兩得。

放下,就是最好的開始。

《斷舍離》一書推崇一種做減法的生活方式。這幾年,我在身體力行的感受“斷舍離”的生活理念,定期整理家裡的物品,將不需要和長時間不用的物品進行分類與丟棄。

越發覺得這種生活理念,讓自己更加懂得如何去經營生活,並保有對生活持之以恆的熱情。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在我看來,整理是對過往的一種回放,分類是對現階段的一種認知,放下就是最好的開始。

家裡保留的、使用的物品,應該都是家人喜歡的,用喜歡的物品駕馭生活,才是舒心又舒服的。

《親愛的客棧》裡,演員鄭佩佩曾提及“一定要維持自己只有100件東西,這個是很難的......”

聽她說的那一瞬間,內心很是驚訝,對於70多歲的人,仍然知曉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想擁有的是什麼,這樣的生活態度真的令人羨慕。

當然了,保持100件物品確實很難,合理掌控自己的佔有慾更難。可以說這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該找個時間好好整理一下我們的小家了!”試著去除一些無用的東西,給生活做做減法,過過簡單的生活。

在我看來,“斷舍離”式的清理,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隨意亂扔,而是邁向品質生活的開始。

當嘗試“斷舍離”之後,才更能瞭解自己和家庭真正需要什麼,然後為了這些需要進入下一個人生努力階段。

定期清理物品這項活計,已經陪伴我的生活許久了,清理讓我沒覺得累,反倒是更懂得知足的可貴。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從自身出發,跟大家說說一些清理心得。

1、最好能一家人一起清理物品,這樣比較清楚個人的物品有用與否。

2、可以設定一個“家庭清理日”,清理也是要講儀式感的。

3、清理是循序漸進的,不是一次全部扔掉,根據自己的心裡接受程度來,一件件的清理。

4、在縱覽了自己有哪些物品的同時,按物品的利用價值和使用時間進行分類,貌似雷同的物品,擇優保留一件即可。

5、對於第一次清理,很多人都會有些“不捨”,尤其念舊的人。不妨像我一樣將物品拍個照片,以便隨時能翻出來看看。

6、清理出來的物品也是可以分類處理的,沒有使用價值的可以直接丟進垃圾桶,有再利用價值的可以在垃圾桶邊上堆好,以便他人取用。

7、服飾之類也可以放進小區裡設置的衣物捐贈箱(如果有的話);喜歡廢物再利用的朋友,也可以全家總動員,來一次DIY改造大比拼,不但解放了天性,還增強了家庭凝聚力。

因為本人是一名手作愛好者,一般都會先來DIY一下,再進行其他處理。總之,清理是讓人心情格外愉悅的一件事。

“斷舍離”等於品質生活?難怪你不知道,因為根本沒做過!

襯衣包裝盒和廢舊衣物剪下局部,做的門環,清理廢物帶來的收穫。

想你,經過了第一次的清理,第二次也就沒那麼“不捨”了,或許對第三、第四次還懷有期待了呢。習慣了,就自然了。

東西相對少了,生活空間就不再那麼擠了,我們看見的少了,心也就更寬了,日子哪有過不好的道理。

會生活的人,都在定期清理了,還不趕緊?

請關注【趣生活有你有我】,茶餘飯後,用“心”聯繫你我!(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