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城市"望亭,如何在時代發展中維持江南水鄉的模樣?

從望亭到蘇州,有一趟85 路公交車。不趕時間的話,花上兩小時,沿途經過43 個站點,過滸墅關鎮,一路晃盪到蘇州汽車北站結束旅程,全程28.4 千米。

從望亭到無錫,也有一班公交專線,跨過望虞河,5 站地兒,就到了無錫東南大學,繼續向前,抵達終點貢湖大道公交三場,全程20 千米左右。

曾在歷史上長久作為郵驛的望亭,就像一根紅繩的那枚中心結釦,兩端各自拴結著蘇州和無錫兩個大城市。而它們只要泛起一絲蝴蝶翅尖上的微顫,都會敏銳地傳遞到這個被大運河貫穿的小城鎮。

供圖:望亭鎮地誌館

現在的蘇州“西大門”——望亭,看上去新舊各半。一條望亭大街,將它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北邊是老鎮,南邊是新鎮。北邊矗立著望亭發電廠的兩座巨大冷凝塔,掰指頭算一下,今年已逾六十歲,算得上是當地人記憶中共同的久遠事物。

再往歷史深處追索,恐怕就少有人知道望亭“長洲苑”的古老身世了。它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所建的大型苑囿,樹林和沙洲裡圈養著各種飛禽走獸,既是園林,也是獵場。當初吳王選址望亭,大概也是看中了這裡是蘇州城的近郊,出行便利,加之平原風光旖旎,可踏馬疾行。這座皇家園林直到漢代還頻頻出現在詩人們的詠歎中,此後毀於戰亂。

望亭作為地名,源於漢末設置的驛站“御亭”,它一直駐守在中國最古老的運河邊,迎來送往。這段運河可謂京杭大運河的前身。從漢末設置驛站到民國裁撤,兩千餘年時光更迭,望亭氣質自此一變。它的“變”,脫胎於近代蘇錫的劇變。

攝影:瀚羽

望亭夾在蘇錫兩大米市之間,自然也得到許多惠利。收穫季節,這些富餘的糧食便由望亭大小米行,經運河和境內縱橫交錯的水道,運送到蘇、錫、滬以及各鄉各鎮。

雖然大米交易屬於傳統市場範疇,卻為蘇、錫兩城的食品工業和金融打下了相當不錯的底子。20 世紀30 年代,無錫藉助厚實的家底,大力發展民族工業,一躍超過了蘇州和常熟,成為新的江南經濟中心,它的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工業比重超過農業,其中棉紡織業和麵粉業規模最大。

蘇州的近代工業雖然對農村影響不大,但在上海、無錫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影響下,商品經濟的滲透依然很深,比如,望亭鎮的藺草蓆、刺繡、銅鐵器、竹木器交易在20 世紀30 年代十分紅火,加之水陸交通便捷,使它成為蘇州西部地區農副產品、手工業品等物資交流的集散中心。

攝影:阿發

1924 年,望亭建造了一所小電廠,這座小小的電燈廠大概未曾預料,二十餘年之後,一座規模龐大的新電廠在望亭落成,常州、無錫、蘇州、上海以及整個華東地區從此都在使用從望亭傳輸而來的電力。

1956 年望亭發電廠開始動工的時候,全鎮的人都異常興奮,他們隱約預感到這個龐大的工廠將會給小鎮帶來全新的面貌。果然,沒多久,運河上的貨輪運來一船船基建材料,大汽車載來一車車講滬語的上海工人,街道上眼看著慢慢熱鬧起來;再過不久,運煤的鐵路通車了,捷克、匈牙利的工程師也來了,他們參與了這個對華援建項目,1958 年,望亭電廠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其中4 臺2.2 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全部由捷克斯洛伐克進口。

整個80 年代,蘇州略顯落寞,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都發展緩慢,本質上還是一個消費型城市。但是1994 年新加坡工業園創建後,它和高新區形成一東一西“一體兩翼”的新格局,蘇州的外向型經濟豁然開朗。望亭雖然地處蘇州遠郊,也承受了一部分強大的經濟輻射,開始發展與其配套的產業,佈局從蘇州外遷而來的一些企業。

攝影:石湖

從最新的一份《望亭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2018 年5 月)顯示的數據來看,望亭的招商引資項目有增無減,且產業方向亦有變化,傳統制造正在向智能製造轉變,這是在世界新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全球都在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現在的望亭,太湖畔稻田連綿,道路成網,小河兩岸綠樹成行,一派江南水鄉的原生風貌。佔地面積2 萬畝的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擁有水稻良田示範區、蘇州市菜籃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魚菜共生實驗基地、家庭農場等眾多產業基地。它和周邊鄉鎮的工業模式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化;

而它自身的工業經濟基礎又給予農業極大的輔助,比如,望亭國際物流產業發達的運輸管線可以將生鮮物資快捷安全地送達客戶;園區的總控中心用計算機智能系統管理農田菜地的灌溉、通風、除蟲等工作。傳統農業由此被賦予新的概念。

攝影:黃彬彬

埃比尼澤·霍華德(20 世紀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風景規劃與設計師,“花園城市”之父,英國“田園城市”運動創始人)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的序言中寫道:“使人民返回土地的解決辦法,肯定是一把萬能鑰匙”,並提出“田園城市”理論,以期建立一個完美的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體。在他的理論模式中,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著中心城市呈環狀分佈,可藉助快速交通工具實現與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的聯繫。某些特點似乎在望亭與蘇州、無錫的關係上體現得特別鮮明:中心城市將產業向小城鎮轉移、農村地區資源獲得新的開發利用、交通設施建設改變了小城鎮的區位條件……歷史和新時期的百轉千回之下,大都市圈的邊緣小鎮望亭彷彿由此獲得了一種精妙的平衡。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王硯。內容來自:《風物中國志·望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