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在三歲前的閱讀活動中,孩子的一些表現,比如撕書、搶書、看起來毫無目的地隨手翻閱、坐不住、記不住什麼……可能會影響父母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的信心,讓他們很懷疑:

孩子這樣,是不是“不對”、“不好”,我要不要糾正?

在真心爸媽看來,這種疑慮,主要來自父母對早期閱讀的誤解,留意這9個操作細節,會讓孩子的閱讀興趣更高,也讓父母能以更輕鬆的心態培養孩子閱讀。

讓書成為玩具

一歲以內的孩子,可能拿到書就會嘗試撕開,這會讓父母很惱火,覺得孩子是不喜歡書、是太喜歡搞破壞。

其實不然。不是孩子要撕書,而是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所有的東西,都是玩具,拿到一本書,孩子當然不會像大人期待的那樣,規規矩矩地打開,一頁一頁翻看,他會把書翻來覆去地觀察,還會嘗試搖響、摔打、拆解,因為孩子玩玩具就是這麼玩的啊。

所以,給幾個月的孩子,不要準備容易撕開的紙質書,要給他與玩具形態更接近的布書。布書頁數少、圖案大、無字、顏色鮮明,主要內容都是生中常見的果蔬、玩具等,非常適合幾個月的孩子,而且布書不怕水,一些布書洗澡時還可以玩,孩子會非常喜歡,大人也可以免去收拾被孩子撕爛的紙片的麻煩。

對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玩具和遊戲是最吸引他們的,所以培養孩子閱讀,以遊戲的形式開始,讓書成為他的玩具,比把孩子抱在懷裡,讓他規規矩矩地聽大人讀書,孩子會更有興趣。

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讓孩子主導

一位媽媽很煩惱:

只要我拿書,兒子就搶跑,叫我怎麼讀?

很多父母都會困擾於孩子愛搶大人手裡的東西:拿著書給他讀,他會搶書,拿勺子喂他吃飯,他會搶碗搶勺子。真心爸媽認為,無論孩子多大,這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

孩子搶書,是他自己對書感興趣,想自己拿來“讀”,孩子搶勺子,是他對自己吃飯感興趣,想自己嘗試吃飯。這都是好事。

從出生起,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然後他的自我意識會慢慢萌芽發展,開始想嘗試“我自己來”,父母需要順應孩子的這種發展,給孩子“自己來”的機會。如果孩子八九個月的時候,想自己拿勺子你不給他,那麼很可能等你希望孩子學會自己吃飯的時候,孩子卻偏偏完全不想自己動手,只想等大人來餵了。要大人滿世界追著餵飯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大人因為疏忽或者怕麻煩,錯過了孩子最想自己學習吃飯的那個時機。

孩子閱讀也是一樣。看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應該由他自己拿著書,由他自己主導,他想正著看就正著看,他想倒著看、從後往前看,大人也沒有必要糾正他。父母非要自己拿著書給孩子講,其實不是孩子跟大人搶,而是大人在和孩子搶呢。

一些父母會給很小的孩子安排讀書時間,到時間了,大人拿起書來,讓孩子正襟危坐地“聽爸爸/媽媽讀書”,而且還不許孩子搶,孩子搶時還會批評他,這會讓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主精神受挫,讓孩子覺得“書”不像玩具那樣可以由他自己掌控,和書在一起的興致就會大減。這也是一些父母很努力地培養孩子閱讀,孩子卻不買賬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孩子想看什麼都好

一些父母遇到的情況是,孩子老把一大堆書都放在地上,撿起這本翻兩頁,又撿起那本翻兩頁,既沒有目標,又好像哪本都沒有認真看。

於是父母就常常想替孩子做主,把書給孩子拿來,跟他說:“我們今天看這本好不好?”

我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是自己瀏覽,大人就全然不要管他在看什麼、怎麼看,如果孩子要求大人幫著朗讀,那麼孩子拿來什麼,大人就給他讀什麼;如果孩子要和父母一起看,拿就他拿來什麼書,大人一起跟著看什麼書。

孩子閱讀,不是學校課程,不需要有個教學計劃、教學進度,然後按照這個計劃和進度,給孩子看規定的內容,尤其是三歲以內的孩子,能保持興趣和注意的時間很短,基本上很難配合大人對於進度的安排,大人非得掌控孩子的閱讀,那孩子就覺得看書不像玩玩具那樣有趣了。

培養三歲以內的孩子閱讀,主要是讓他和書保持接觸,他每天能都能自己拿起書來看一小會兒,就已經很好了,並不是要他聽多少故事,認多少字,所以父母要儘量讓孩子保持自然狀態,不做干涉。

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啟發式互動

培養孩子閱讀時,我們不主張生硬地要求孩子馬上輸出,但孩子要求父母陪他看書時,大人能適時地和孩子做啟發式互動,鼓勵孩子思考和表達,卻非常必要。

對一歲以內的孩子,可以這麼做:

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父母可以在陪他閱讀時問他“xx在哪裡”,讓孩子來指認。

如果孩子已經會說簡短的話了,可以問“這是什麼呀?”,孩子可能會說出來或者指給大人看。父母可以接著再問:“那這個是什麼?”

通過這樣簡單的互動,孩子會很有興趣地繼續跟大人一起看下去。

跟已經有一定認知能力並且會表達的孩子,可以這麼說:

寶貝,小熊在做什麼呀?

孩子可能會回答:小熊在和小朋友一起玩。

他們在玩什麼呢?

孩子可能會說:捉迷藏。

大人再問:那看看他們都藏哪裡了呢?孩子就會馬上去找。

大人和孩子如此互動,孩子很快就能讀懂一本十幾頁的圖畫書。

經常和孩子做這樣的互動,孩子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會發展得非常好,而且他會慢慢了解:書中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我能從書裡看到它們。

經驗之談:培養3歲前寶貝閱讀的9個操作細節

不要求孩子輸出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看了書馬上能輸出,希望兩三歲的孩子在父母問到“這本書講了什麼呀”時,能給大人講得頭頭是道;希望大人給孩子讀了書上的一首兒歌或者小詩,孩子很快能會念、會背。

這種期待的心理機制,和很多父母喜歡教孩子背古詩、喜歡看到很小的孩子流利地背誦很多古詩非常相近。這會上父母驚喜且有成就感:

看,孩子多聰明!學東西多快!

但是,真心爸媽非常不建議父母這麼做。

孩子閱讀,成果是潛移默化產生的,孩子看一本書,也許大人看不到明確的收穫,但是孩子讀過幾十本、幾百本、效果自然就會顯現了。

“不要求孩子輸出”的原則,不但適合孩子的早期閱讀,也需要貫穿孩子幼年、童年、少年時代閱讀的始終。

配合孩子的要求

在大人看來,孩子可能有一些行為非常難以理解,比如連續一個月,要求大人反反覆覆給他讀一本書。那也沒關係,孩子精密的頭腦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大人尊重他就是了。

在培養三歲前的孩子閱讀的過程中,無論是孩子反覆要求讀一本書,還是孩子提其他奇奇怪怪的要求,大人都不要煩,都要配合,不要告訴他,這樣不對,那樣不行,孩子於閱讀的興趣才會一直延續下去。

不要求專注認真

經常有三歲以內小寶寶的父母問:

我孩子看書的時候不專注、不認真,怎麼辦?怎樣才能讓他專注起來,認真起來呢?

我們認為,三歲以內的孩子,大人對他的閱讀,就不需要有認真、專注之類的要求,因為這麼大孩子的專注時間,本來就是非常短的。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延長,有研究表明,一歲以下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15秒,一歲半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力5分鐘以上,2歲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約為7分鐘,3歲平均約為9分鐘,4歲平均約為12分鐘,5歲平均約為14分鐘。

兩三歲的孩子,看書、聽大人讀書、和大人討論書,能持續幾分鐘的時間就不錯了,希望3歲孩子能專注地看書很久,而且能作為常態保持,是完全不現實的。

不要求認字

有讀者問:

孩子現在才讀幼兒園,都不會認字呢?怎麼培養讀書習慣?

孩子的閱讀,不一定是讀字的,讀圖也是閱讀。而且孩子閱讀的過程,也是慢慢接觸文字、慢慢認識一些簡單文字的過程。

如果父母簡單地把閱讀當成“讀文字書”,認為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之後才能開始引導孩子閱讀,對於培養孩子閱讀來說,已經晚了。

但培養還不認字的孩子做早期閱讀,父母需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希望孩子通過閱讀來學會認字。如果三歲所有的孩子一遍看書,大人一邊在旁邊問他“這個字念什麼”、“那個字念什麼”,孩子會覺得閱讀過程樂趣全無。

我們主張孩子儘早開始閱讀,但不主張孩子儘早識字,尤其是一邊讀書,一邊一個字一個字機械地“指讀”,或者用識字大卡來教孩子一個一個地認字。對孩子來說,那種方式太枯燥,而且效率太低。讓孩子自己隨意閱讀就好了,等他對識字發生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會經常跑來問大人:“這個念很麼呀?那個念什麼呀?”

不把閱讀當任務

一些父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願望太過強烈,會傾向於為孩子規定讀書時間、希望孩子很快能讀完多少繪本、要求孩子會背誦或者複述書中的內容、希望孩子儘快認識多少個字等等。

我們的經驗是,目的明確、形式非常正式的閱讀方式,看似有效,實際上會給孩子很多壓力,讓孩子難以獲得樂趣,所以常常事倍功半;而無目的的、沉浸式的、隨意的、非正式的閱讀方式,才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樂趣,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這樣的辦法,看似緩慢,實際上卻事半功倍。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