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角度談談“上海仁濟醫院事件”:為什麼對插隊束手無策?

4月24日發生在上海仁濟醫院的一場風波,受到持續關注。

目前關注的焦點都在:警察的執法是否太粗暴?是否不尊重醫生?

以及事後警方發佈的案情通報:患者到底有沒有插隊?

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來看,矛盾最初的起因是溝通過程中雙方的理解不一致,但插隊其實是可以確定的。

趙曉菁:病人是一名從外地來的女患者,當時還坐著輪椅,儘管當時所有的預約號掛號都已經滿了,我動了惻隱之心,讓患者週三(4月24日)上午10點半,到護士處領取加號單。

然而,患者上午10點半闖入診室後,認為自己應當立即得到診治,此後至下午3點多,患者的丈夫又連續兩次闖入診室。我當時就有點生氣,診療室的規矩就是必須按順序就診,並且診療室內只允許一位患者及家屬存在,否則很容易影響診治的判斷。

“希望你出去”,我是這樣說的,也許是我的口氣太嚴厲了,患者丈夫韓先生情緒就激動了,指指點點,堅決不肯出去,還動手推搡,和我發生了肢體接觸,那位女患者就報警了。

這點,從事後胡歌的微博也可以得到證實:

從管理角度談談“上海仁濟醫院事件”:為什麼對插隊束手無策?

領取加號單不等於領取後立刻可以看,而且加號本身就該等正常的排號結束後,這是對其他正常掛號患者的公平。

報警的患者可能理解錯了,也可能裝作沒看懂,但無論如何,從行為上看,都是插隊無疑。

警察的執法問題、醫生的尊重問題本文不做探討,只想從管理角度談談:

為什麼我們對插隊這件事,總是束手無策?

我是個挺少去醫院的人,去年因為身體的一些原因,去過鄭州的一家三甲醫院幾次。

在我有限的幾次看病經歷中,也遇到過插隊,有明顯是關係戶的,也有因為不太懂流程的。

結合這些年看到的新聞報道,可以看出,插隊這件事,在醫院裡是個屢見不鮮的現象。

插隊的都是哪些人?

1.各種關係戶;

2.自私道德差的;

3.看不懂流程的;

4.特別嚴重著急的、外地來時間緊迫的;

5.看到別人插隊所以自己也插隊的;

最要命的是最後一種,所謂的破窗效應,就是規矩一旦被打破,就會形同虛設。

有時候甚至不一定是插隊,可能僅僅是誤解(比如檢查完做輔助檢查後回診的)就會打破這種秩序。

我看到過醫生在辦公室給患者做著檢查,門口、走廊好多患者站著圍觀的,裡三層外三層。

在人性面前,叫號系統形同虛設。

有意思的是,保安也形同虛設。比如上海這件事,在中國最好的城市、最好的醫院,出了問題最後是警察出面,完全看不到保安在幹什麼。

從管理角度談談“上海仁濟醫院事件”:為什麼對插隊束手無策?

插隊問題該如何解決?

指望大家的道德感和自我約束肯定是不行的。

從管理的角度看,其實不難。

首先是流程上:做完檢查回診的,要到分診臺重新叫號,但可以放在現有序列之前,避免其他患者以為是插隊;

其次是技術上:可以在各科室門口設置閘機,與醫生叫號對應的診療卡才能刷卡進入;

最後是管理上:可以加強配置安保人員,各科室門口配備保安人員檢查,拒絕插隊人;分診臺要做好問題解答工作(比如本案例中的溝通問題)、另外可在每一層的電子屏上循環播放動畫形式的看病流程(很多年齡大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的確可能看不懂);

老實說,這幾點不算什麼奇思妙想,為什麼醫院的管理層不去試試呢?

1.因為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或損失(我沒想到的);

2.因為技術上沒法實現(應該不算難);

3.因為沒錢投入設備或人員(醫院差錢嗎);

4.因為嚴格執行的話沒法送人情(這有可能);

5.因為怕醫患衝突(保安嚴格執行的話有可能)影響自己的前途;

很多管理問題的背後(這還只是小問題,不是大變革),都要回到管理者的利益和責任意識上,而不僅僅是在技術和操作層面考慮。

目前都是醫生協調去解決;

插隊的結果影響很壞(醫生的看病心情和從業意願)。

解決插隊問題,在技術上並不是多麼困難,關鍵在於醫院的管理者願不願意、有沒有勇氣去完善管理的細節、堵上流程的漏洞,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如果醫院層面很難推動的話,上級主管單位是否能夠擔負起這個責任,我們拭目以待。

希望上海仁濟醫院事件,可以不再發生,希望醫生可以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