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还在忍? 小心五十肩三大后遗症悄悄找上你!

肩痛还在忍? 小心五十肩三大后遗症悄悄找上你!

▲五十肩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文/许嘉麟

五十肩没治好,生理、心理都影响

五十肩说穿了是个骨骼肌肉的小毛病,类似车子转轴生锈了,平常轧叽轧叽的,但还能开,便拖着一天是一天,直到开不动了才积极处理或修车。这往往是五十肩肩友的想法,肩膀虽然会痛,但还能动,忍一忍也没什么关係。只不过肩友没想到,五十肩还会造成许多后遗症。

后遗症一:肌肉萎缩

常看到五十肩肩友拖太久,手臂肌肉因为角度受限及疼痛的关係,变成很少使用,或是某些角度无法使用,形成肌肉萎缩。解释这件事情时, 常有肩友很讶异地说:「我看肌肉都还在啊?」没错,肌肉还在,但是正在萎缩。

身体组织久未用,会变成痕迹

在人类演化史上,长期未用的称为痕迹器官〈vestigial organ〉,像是灵长类动物常见的「瞬膜」,在猫、狗、爬虫类的眼睛上,必要时就会出来保护眼球,鲜少人知道,人类也有这款第三眼睑。眼角白白那小三角后面的一点点小膜,就是人体处理「不需要」组织的典型做法。

其他还有像是锁骨下肌、掌长肌等,都是以往需要爬行、垂吊或攀登时需要的肌肉,在某些人体裡还看得到,但是都愈缩愈小,也许再传给子孙几代后,这些都会真正全部消失,变成一个曾经的传说。

肌肉萎缩超快速

肩友别想着未来的事未来再说,肌肉萎缩的过程其实非常快速。医学界很早就知道,若把单脚吊着固定不动,测量其肌肉横断面积, 只要四星期,被吊住的脚就比另一隻正常脚少七%,六星期少一四%; 若是吊住手臂,只需九天肘伸肌就会少四%,三十五天后则少三五~ 四一%。

试想,原本有一百分力气,不过休息一个月就只剩下六、七成, 活动时怎么可能和之前一样呢?治好五十肩,保持正常活动为最高指导原则,建议五十肩肩友尽早止痛、治疗,恢復日常生活与正常活动,才不会五十肩好不容易不沾黏了, 手臂肌肉却被人体断捨离了!

肩痛还在忍? 小心五十肩三大后遗症悄悄找上你!

▲五十肩疼痛时不要忍,应该要立即就医治疗。(图/取自图库Shutterstock)

后遗症二:脑部萎缩

我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叮嘱五十肩肩友:「疼痛不要忍!」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轻微、中度或顽固型,都已有各自对应的医学处理方式。透过居家运动或物理治疗,轻微与中度五十肩三个月内都该有所改善;顽固型虽然必须选择进阶的侵入性治疗,如肩关节囊扩张术、内视镜或关节松动术,一个月内也该毕业收工。

无论是轻微或顽固;无论选的是居家或进阶,五十肩的困扰最多不该拖过三个月,更不该让五十肩变成慢性疼痛,也就是大于三个月的疼痛。因为慢性疼痛带来的影响将不只是身体不适,还包括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忧郁症和社交隔离。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忍痛一年,脑萎缩加快二十年!

二零零四年,西北大学的 Apkarian 教授发现,慢性疼痛一年的病人,其大脑灰质比对照组〈一般人〉少了五%,相当于忍痛一年,脑就老化十到二十年。老化造成的脑萎缩也不过每年0.5%。

研究认为,这是因为疼痛让大脑一直被刺激,使得与人类情感相关的大脑皮质前区长期处于活跃工作的状态。简单说就是,持续疼痛的刺激会让大脑呈现过劳,才会老得这么快。说真的,这根本不需要多厉害的科学家研究,光是牙痛就能让人整天觉得暴躁、情绪低落、不想出门,若是这种疼痛还会带来睡眠障碍,谁能不活得乌烟瘴气!

后遗症三:睡眠障碍

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復的主力,试想,造物主造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婴儿得睡二十二小时,俗语更说「一眠大一吋」,显示睡眠与成长、身体自我修復有相当大的关係。

肩痛还在忍? 小心五十肩三大后遗症悄悄找上你!

▲五十肩会造成睡眠障碍。(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有些肩友以为,晚上睡睡醒醒,白天补个眠就好,但已有许多研究显示,好的睡眠不只是量,质也必须兼顾。要是睡眠状态老是被干扰,身体无法进入「熟睡期」,一直处在「快速动眼期」,便会让人多梦,睡醒后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而觉得头昏脑胀,年纪大的肩友甚至可能会在起身时一阵晕眩,一不小心就绊倒。

大脑就像每天开工的餐厅,每天晚上都得用大量的清水将整个厨房与座位清理乾净,要是没有认真打扫,不用多久,整间餐厅都会爬满蟑螂、引来老鼠。脏乱不堪的环境当然容易让抵抗力下降,引发各式各样的病症,小则嘴破、感冒难好,大则癌症。

睡眠的重要性早已是广为周知,这裡应该不需要再多说了。人体不是机器,电源一拔就关机,肩友若是每星期都有超过三次的睡眠干扰,正确的处理方式不是吃安眠药助眠,而是好好去除疼痛来源,让身体能够舒舒服服地入睡。

五十肩带来的疼痛固然难受,但多数五十世代的肩友都非常会忍耐, 常觉得:「忍一忍就过了!」于是一天、一个月、一年,这样日日夜夜忍受着,忍着忍着,忍到每天都心情不好,忍到伴侣、儿女、朋友都敬而远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