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远扬的盗墓王温韬,多次盗窃唐朝皇家陵墓,最终结局怎么样?

大侃历史


自古以来盗墓都是一项令人唾弃的行为,盗墓贼中很少有能够善终的。温韬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盗墓贼,就算是东陵大盗孙殿英比起来温韬也是小巫见大巫。由于温韬的行为卑劣,在投降后唐后不久就被李嗣源杀死。

温韬的罪行主要是盗窃唐朝皇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之外,唐朝所有皇家陵墓大都被温韬盗掘过。<strong>

温韬出身盗匪,在没有被李茂贞收编之前,就经常做违法犯纪的事情。由于唐末混乱的局势,李茂贞需要收编一些亡命徒为自己所用,温韬才有了发迹的机会。温韬为人狡猾阴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被李茂贞重用之后,温韬对于李茂贞并不忠诚。在朱温和李茂贞开战的时候,温韬见风使舵投奔了朱温。后来李茂贞打跑了朱温,温韬又回到了李茂贞的身边。

唐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很多野心勃勃的军阀都改姓李,温韬给自己改名李彦韬,冒称自己是皇家宗室。李茂贞倒台后,温韬再一次见风使舵投降了朱温的继任者朱友贞,被朱友贞委任驻守在裕州和崇州一带。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温韬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是各方节度使拉拢的对象。温韬本身出身盗匪,贪图金银财宝又不讲究道义,唐朝皇帝的大部分陵墓都在温韬的辖区内,自然逃不过温韬的魔爪。<strong>

<strong>

温韬盗墓同曹操性质不同,曹操盗墓是因为军粮不够,温韬并不缺钱,他盗墓的行为纯属贪得无厌。温韬盗墓的破坏性极大,唐朝的皇帝热爱文学作品,墓穴中除了金银绸缎之外,更多的是古文典籍。温韬是一个粗人,不明白这些古文典籍的价值,反而将这些书籍全部扔掉,仅仅将书籍外面包裹的绸缎和金丝抽去。温韬的行为,给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很多国宝级的文物,都因为温韬的盗掘而流落民间。一些宝贵的文学作品,更是被温韬随手丢弃。温韬的行为,注定让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温韬还是一个迷信的盗墓者,温韬两次挖掘乾陵,都遇到了天气变化。温韬认为这是上天要谴责自己,放弃了盗取乾陵的计划。他的行为遭到了当时人民普遍的反感,在后唐消灭朱友贞的时候,温韬再一次见风使舵投降了后唐。因为后唐自称继承了唐朝的衣钵,所以后唐的大臣们都劝说李存勖杀死盗陵的温韬。然而温韬凭借着盗窃来的财宝,买通了李存勖宠幸的伶人和刘皇后,最终保住了爵位和性命。

<strong>

但是温韬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后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对于这个盗墓贼深恶痛疾。李嗣源登基后就罢免了温韬的爵位,第二年将温韬处死。温韬盗窃皇陵罪不可赦,的确是死有余辜。温韬之死除了他盗窃皇陵之外,还因为他反复无常的个性,对于反复无常的小人,不管是哪一个统治者,都会尽量找机会除掉,这点毋庸置疑!不知你们还熟悉哪些有名气的盗墓贼,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中国有句古话,叫“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放在盗墓领域,依旧无比的贴切:盗墓者诛,盗帝陵者诸侯。

古往今来,中国人最恨的行业,莫过于盗墓,以至于将他们放在三教九流之末,甚至但有听说谁是盗墓者,则以私法刑之。(也就是逮着就打,生死勿论)

非常奇怪的是,自从中国有帝陵的那一刻起,所有公开盗取帝陵的人,在当时都没有遭到应有的报应。

盗了汉帝陵的董卓,当上了相国;设了专业盗墓组织摸金校尉的曹操,当时了丞相;清空南宋皇陵的杨琏真伽,做了江南释教都总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摸了清东陵的汉奸孙殿英,成了汪伪的走狗司令;开了明定陵的郭…

近些年比较流行的盗墓类小说,那些个手段高超的盗墓贼,在盗取了一个又一个的王陵、帝陵之后,不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见过哪个因盗墓而蹲大号了?

虽然这帮人都背负了该有的骂名,盗墓之后,也都活的人模狗样儿的。

在这帮盗取帝陵的人里,最厉害的当属盗取唐代17个帝陵的“盗墓王”温韬了。

《资治通鉴》记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盗了唐代帝陵之后,温韬所获取的地宫宝物并没有独享,而是像孙殿英一样,将这些宝物四处打点,以求在乱世苟活。

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

后唐灭了后梁之后,温韬的靠山倒塌。

为了活命,温韬使出了毕生绝技—叛变。

在此之前,温韬已经多次在朱温与李茂贞之间“跳槽”,每次跳槽,都能保住华原镇将的职位。

温韬此人,从小就做鸡鸣狗盗之事。后来不知何故,投靠了岐王李茂贞。李茂贞对他颇为信任,不仅赐他姓李,还让他镇守华原(唐代帝陵就在附近),封他做华原(耀州)节度使。

耀州节度使还没坐稳,朱温便帅兵杀了过来,并围困了温韬的主子李茂贞。眼瞅着李茂贞城破在即,温韬麻溜儿地带着耀州官兵投靠了朱温。

然而,温韬前脚投靠了朱温,后脚李茂贞就解了围。如此一来,温韬略显尴尬。

于是乎,李茂贞就又叛变朱温,重新回到李茂贞的“怀抱”。

李茂贞觉得温韬此人“甚是忠诚”,大喜,将新拿下的鼎州赏给了温韬,并在鼎州建立义胜军。

没过几年,温韬觉得李茂贞快不行了,干脆带着义胜军、鼎州、耀州重新投靠了朱温。

这就非常流弊了!在两个“老板”之间,连续跳槽四次,每次还都没有挨批评!可见,温韬的技术之硬,连乱世的土匪都认可。

第二次投靠朱温之后,温韬继续担任耀州和鼎州的节度使。

不过,收留这么一个两面三刀的叛徒,是李茂贞傻?还是朱温蠢?

温韬在两个军阀之间摇摆不定,并且长期担任耀州节度使,只有一个目的:盗墓。

在温韬担任耀州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顶头上司换了又换,唯有他是铁打的营盘。这七年时间里,温韬将目光所触及的唐陵,悉数发掘。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之所以没有被盗,并非什么天气原因,而是温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温韬以所盗之物资,献给李茂贞和朱温,供他们战争开资,以获取他们的支持。温韬所付出的,不过是万世之骂名,当时却活的有滋有味。

朱温和李茂贞很快就衰败了,温韬又将靠山指向了取代后梁的李存勖。

李存勖与李茂贞、朱温原是一丘之貉,却打着李唐后裔的名号,建立了后唐。从法律与伦理上,李存勖有义务去维护唐代帝陵的周全。

然而,温韬却买通了李存勖的宠妃刘皇后,并让她在李存勖面前说好话。

就这样,即便是后唐建立了,温韬依旧凭借手里的钱财,活的逍遥自在。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成了后唐的皇帝。李嗣源始一继位,就对温韬下手,将他收监入狱。

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

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个盗取皇陵的罪人,李嗣源非但没有将他杀死,反而又把他给放了!这里边儿的猫腻,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或许,温韬的钱花完了?

有可能吧!温韬获释的第二年,李嗣源就下令将温韬流放德州,并在半路上将他毒死。自此,一代盗墓王就这么陨落,背负了万世骂名。

从温韬盗墓的经历来看,似乎盗取皇陵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反倒是那些小规模的盗墓…

能够公然盗取皇陵、并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善茬。即便当时有人想管,也要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要知道,温韬首先是节度使,然后才是盗墓贼。


祗树


简单来说,被杀了。

温韬,又名李彦韬,京兆华原人,活跃于唐末五代时期,这家伙自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少年时期神风乱世,带着一帮狗腿子聚啸山林,后来投靠当地军阀李茂贞,为表忠心改了个李彦韬的名字。

李茂贞是唐朝的岐王、割据凤翔一带的军阀,有很大的独立性,华原县就是他的地盘,他将之升格为耀州,温韬被任命为耀州刺史。

唐朝被另一个大军阀朱温灭掉后,李茂贞没有臣服朱温的后梁,而是召集人马想跟朱温干一架,结果朱温来了,兄弟没来,李茂贞被摁在地上摩擦,凤翔被团团围住。

温韬很识时务地投降了,不久看李茂贞还撑得住,朱温灭不掉他,又跑了回来,李茂贞也没怪罪他,改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温韬任节度使,兼管耀州和鼎州。

没两年温韬觉得还是后梁有前途,又反叛降梁,耀州被改为崇州,鼎州被改为裕州,义胜军改为静胜军,温韬恢复本姓,改名昭图,还是管两州。

这种有奶便是娘的墙头草在那个乱世非常常见,温韬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真正使他遗臭万年的是他在任期内的行为——盗墓。

《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资治通鉴》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新旧五代史都只说温韬盗了境内的唐陵,也就是崇州和裕州境内的唐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唐朝皇陵都在这两个州,昭陵就不在这两个州,但成书晚于《旧五代史》的《新五代史》提到昭陵被盗,成书更晚的《资治通鉴》更进一步说温韬盗遍了唐朝皇陵。

在那个战乱年代,拳头就是话语权,屡屡跳槽的温韬其实实力并不强,让他跨区域去盗皇陵,应该不太现实,则他应该只盗挖了辖区内的皇陵。

不管怎么说,温韬盗墓这个行为是经过多部史书确认的,而且盗了不只一座,相比东陵大盗孙殿英,他才是盗墓界的大人物。

这个大人物结局如何呢?跟曹操盗墓当军费有些不同,温韬盗挖珍宝换来的钱主要用来享受和打点关系,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

后来朱友谦反叛后梁,向后梁死对头晋王求援,晋王援军需要经过崇州,温韬吓得半死,赶紧给后梁中央送钱,麻溜地搬家到了忠武,改任忠武节度使。

再后来,晋军灭后梁,建立后唐,温韬为了保命前去朝拜后唐庄宗,甚至还能给刘皇后送钱。皇后收了钱,给后唐庄宗吹枕边风,后唐庄宗对温韬还挺好,赐姓名曰李绍冲。

大臣郭崇韬看不过去,劝后唐庄宗:“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后唐庄宗还是不想杀温韬,只是将其打发回到藩镇。

后唐明宗攻占洛阳后,成为后唐新的主人,温韬被送进号子,不久得赦,显然又是花了不少钱。不过第二年后唐明宗决定弄死他,先将温韬流放德州,后赐死,一代盗墓贼,就这么结束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