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词元曲都不敢称“诗”,而现代诗歌显然离唐诗更远,还自称“诗”?

圣母程心


元曲不存在敢不敢称诗的问题,而只是因为元曲本来就是为了唱的,相当于戏曲的台词。

部分优秀作品,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她是诗一点不为过。

元曲作为戏曲唱词,对于文字的要求自然没有诗词严格。诗词对于文字的要求。是精致、'雅致,就连请老妇品诗的白居易,也并不是某些人以为的是大白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雅不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雅不雅?长恨歌雅不雅?琵琶行雅不雅?所谓平白如话,只是相对于那个时期盛行的辞藻堆砌、空洞无物、以文害意而言。

而元曲作为戏词,那就真的得强调听得懂了,离市井俚语那就比诗歌近得多。

所以,不存在元曲不敢称诗的问题,而只是人家用途不一样的问题。

就像现在的歌词,大部分就是歌词,没达到诗的级别,但也有少数优秀的歌词能达到,比如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恋曲1990,大海等。


天空是云朵的牧场


这题目问的太外行了。难不成除了唐诗就无诗了?

什么叫宋词元曲不敢称诗?宋词元曲哪里比唐诗逊色了?任何时代的诗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诗源于生活,也必须适应生活适应时代的发展。

唐诗的确创造了中华诗歌的辉煌。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好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好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好诗。只在唐诗的光环中打转,未免坐井观天,太狭隘了。

固步自封的思想要不的。我们应该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想的深一点。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生死有多远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诗歌发展到唐朝时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很多人读诗,总是情不自禁地把现代诗和唐诗进行比较。


宋朝文人之所以从诗歌转移到词令的写作,主要也是因为在诗歌上进行突破或超越唐人已经比较困难,因此才不得已,开创了另一种写作体例。这是文化的发展。


当代自由体新诗的出现也是时代的必然,在中华民族面对压迫,封建社会制度无法拯救中国的时候,中华儿女需要一种全新的精神,而精神的变革往往从文化的变革开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语境,中国不得不在制度、科技、文化上向国外学习,在胡适、陈独秀、郭沫若等人的倡导下,自由体新诗应运而生。


新诗从出现到现在,走了很多弯路,因为相对于古体诗上千年的传承,新诗只有一百年的历史和经验,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疑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以及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人的探索,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唐朝诗歌之所繁荣,是经历了《诗经》,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玄言诗,宫体诗,初唐四杰的古文运动,陈子昂对一代诗风的开创,最终才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现实主义的高峰。


尽管如此,把现代诗歌不称为“诗”,也未免是一种浅显的认识。当然,这个错不能全怪读者。朦胧诗之后,新诗在海子的农业抒情和汪国真的心灵鸡汤中走向一地喧嚣,在下半身、垃圾派、废话诗、梨花体等80-90年代诗人集体经营、炒作、包装、探索下落得一个表面繁华,话题不断但实际上越来越寂寞,距民众越来越远的处境。而在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平庸之作更遮蔽了那些真正优秀的诗人和真正优秀的作品,但是,披尽黄沙始见金,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具有开创精神,耐住了寂寞,把诗歌当作人生修炼而非功利性工具的诗人,正逐渐浮出水面,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也正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推广与传承。


诗,思也。形式只是皮肉,思想才是骨架。当代优秀的诗人正用他们的才华和献身精神把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想上高度。因此,当代知名的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的教授谢有顺先生才不得不说:诗歌的边缘和独立让诗人得以清醒,这些年的文学,最热闹的是小说,成就最大的当属诗歌。


在当代优秀的诗人中,已经呈现了一个具有优秀创作素养,深厚创作功底,浓重创作氛围的诗人梯队,他们有仍坚持创作的50后诗人于坚、汤养宗等;诗坛“霸主”60后的毛子、娜夜、雷平阳、李南、胡弦、李不嫁、沈苇、张执浩、陈先发、李庄、蓝蓝、郭金牛等;作为当今诗坛中坚力量的70后代表:余秀华、刘年、张远伦、武强华、谭克修、臧海英等;80后作为诗坛生力军,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郑小琼、张二棍、王单单、行顺、国际军、李成恩等;90、00后诗人同样表现出了不俗的创作力,玉珍、刘郎、庄凌、余真,新生代诗人一步步走上舞台,我相信,在这些年轻的诗人们努力之下,诗歌将逐渐回归民众,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行顺2018


这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从胡适推动白话文开始,新月派文人开始用白话文作诗,用白话文的语言节奏补齐唐诗的音步,音韵有所保留,又参考了国外诗的翻译文本,从而形成了现代诗的目前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