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當代散文大家印象談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青澀老男人”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初看周國平、餘秋雨、林清玄時,即刻驚為天人,但看了不過兩三頁,立即被膩住了,從此再沒有看過,我們這個時代多的就是思想,實在再也容不下蘸滿雞湯的思想,所謂心靈雞湯,喝一碗是養胃,但如果整天有人拎著你腦袋灌輸雞湯,就象流行音樂,聽多了會膩味,只有古典音樂,你才可以一遍又一遍重溫;


余光中的散文,我覺得太過華麗,表情太豐富,好像臺灣的散文大家就是這種華麗的風格;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張曉風也如出一輒,個個寫得跟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似得,區別是,朱自清還寫過很多類似《背影》的樸實風格,這兩人每篇開篇的口氣都一樣:波光粼粼、金色萬里,篇章佈局過於精緻,太不食人間煙火。 即使在談藝說雜,也可見眉飛色舞,我覺得散文最高境界是敘述簡扼平淡,偶爾筆鋒一轉,或丟個包袱讓人會意、或幽他一默、或悶壞一下,這樣才有味道。那種通篇的暢談、雖然很費文采,但還比較處於寫作的低級階段,顯然老一輩的散文大師都是沉澱後才甘心歸於平淡的。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沈從文散文雖然也可以說洗盡鉛華,但無論《湘行散記》還是《鳳凰記事》都是統一的沈式小說遊記體,用寫小說的細緻寫路過的人物,又把風俗民情寫得過細,除非你對這地方風俗人情很感興趣,否則,沒多少可讀性。


現在人很少有耐心去讀這麼一本都千篇一律、篇篇風格都千篇一律,一樣起伏頓挫、一樣篇章結構的散文,可以說,沈從文散文任意截取兩處對比下,無論口氣和敘述都是類似的,有點象巴洛克的維瓦爾第的協奏曲,500多首聽起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與臺式散文油膩爆炒的風格相對,楊絳的散文,就有如文火溫燉。我以為代表做就是那本三聯增補版的《雜談與雜寫》,看她淡淡的點到即止的記事,有種大家閨範的內斂,篇篇短小、點到即止,讓人感到些意猶未盡又回味無窮,正如大家閨秀舉止留給人的那點回味:留有餘香、但絕不打混;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張愛玲和蘇青顯然是小家碧玉的代表,張愛玲《流言》中小女人的咕唧,偶爾讓人忍俊不住的妙語,透顯出靈氣。但張的散文永遠都是止於珠璣、構築不成大氣;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蘇青無論在小說《結婚十年》還是散文《飲食男女》中,平淡中夾帶的直言不諱的大膽,放回她所在的那個年代,想想都讓人有些忍俊不住,可以想象中當時缺乏刺激的男人,怎樣如飢似渴地從這些才女名媛的私生活中扒出生活的樂趣來。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同樣出名的,還是更為大膽潑辣的潘柳黛,她的一部《退職夫人自傳》跟蘇青的《結婚十年》可謂是大膽透露自己私生活的雙壁,最遺憾的是,潘柳黛最出色的的文筆只是發表在當時報刊了,除了挖苦張愛玲的一篇《論胡蘭成論張愛玲》尖酸刻薄一時間洛陽紙貴,無法見識她當時真正的風采。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梁遇春喜歡他的人會覺得如遇天人,散文留下《春醪集》和《淚與笑》,但文中的鬱悶以及過於激昂的表情,精通西方文學的他,西方典故和名言信手拈來,嘆息時激憤賁張,頗有些杜鵑泣血之感,讓人感到性格決定命運;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相反,張中行、汪曾祺應該算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民國出生、成名雖早,但是散文卻是八十年代,人生過半時所作,文字樸實清淡、留有餘味,特別喜歡看他們憶舊、敘述往人往事,帶著一生的經歷還有著民國時期過來人那種淡淡的民國味,這種風格只有這個年齡段的才寫得出來。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青澀老男人

汪曾祺寫起吃來則一改淡泊口氣,寫得那個繪聲繪氣、讓人垂涎欲滴;黃裳、木心的散文也屬精品類,但屬於陽春白雪,不怎麼帶人間煙火,寫散文帶進太多專業性的東西,挺似乎更適合小資的人裝門面,但他們屬於真正博識的人;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陳丹青跟董橋,一對裝逼的文青,陳丹青愛顯擺藝術,董橋愛顯擺古董和名人往來,董橋的散文有著明清小品的簡潔的語風,這當然跟長期報紙工作的習慣有關,


所謂的新聞體,就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你首先把多餘的助詞和詞彙全部刪掉,然後多餘的敘述刪掉,一篇文章寫出初稿後,一般得三刪五刪後,得出最簡最適合版面的小文字塊來,這種多年的習慣,言簡意賅,可以用最小的筆墨描寫出最多的容量來,這是新聞體從業人員轉寫散文後的普遍特點,加上英倫小品的恰恰的委婉,屬於那種挪揄人不點破的悶損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但我想,董橋的流行,肯定跟他的書小開本加上精緻的包裝有關,所以董橋的稀罕處是當新聞體的簡潔綻放在文藝的花叢,那就是簡筆文藝畫的美。董橋最熱衷的論文化論古董論名人交往的,我以為都是那些附庸風雅的人趨之若鶩,就跟貧民對貴族生活的嚮往似的,但他寫凡人小事的《橄欖香》以及胡洪俠選編的《董橋七十》和中華書局選編的董橋2001-2011的散文《舊日紅》,這三本比較煙火氣濃,其他的,賣弄痕跡太濃。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李國文在小說散文都有造詣,他的散文,我都拋棄欣賞技巧,純粹作為讀書筆記,我更多的是閱讀資料的目的,而不是覺得在讀散文。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梁實秋的散文比較清淡,清淡的象拉家常,還稍顯囉嗦,也許那時候的梁實秋算是幽默的,經常抖著些幽默的包袱,對於當時胃口輕且敏感的文人來說,許是相當幽默的,而今看來,卻是不輕不癢的一種小調侃;梁實秋會諷刺些現象,也是過於含蓄顯得不清不重;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林語堂的散文風格與周作人有點類似,有明清清議小品的影子,林語堂文筆是明清小品的落筆,風格確實英倫小品的韻味,富有哲理、林語堂的幽默無處不在,林語堂行文很符合現代口味。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周作人前後期散文風格並不盡同,他就象一個好的史學家,在敘事寫景時,並不過多帶入個人情緒,不會象別的散文家一樣,事景一鋪墊好,立馬來個聲情並茂,同樣擅長民俗,沈從文敘述似乎配上了餘秋雨的解說,周作人就淡淡只留下你的默讀聲。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豐子愷在音樂繪畫和散文都有專長,風格與前三位大師不同,雖然近似速寫的簡筆勾勒,但豐子愷的散文畫面感強、也比較生動活潑。我喜歡的這些大家的專集是:梁實秋代表作當然是《雅舍小品》、《雅舍談吃》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隨筆二十篇》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以及周作人《看雲集》、《雨天的書》、《知堂文集》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至於我最想看的雜文,魯迅的氣勢到了,但苦於文言到白話轉型期的過渡語言,文字技巧上乏善可陳,如果能加上李敖的歪辯、沈宏非點到即止的蔫壞,那就完美了,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以及龍應臺的《野火集》這兩部應該算是雜文的典範之作了,可惜李熬有著淵博的知識以及雄辯的能力,卻把文字寫得跟做節目一樣囉嗦,如果跟董橋結合下就好了。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柏楊是我年輕時候最喜歡的,柏楊的雜文也是我看過的最多的一個,現在看來,總有點千篇一律的風格,自嘲很多但銳利不夠,特點是能把熟悉的歷史和典故以及身邊的凡人瑣事的小段子,把文章填充得生動有趣。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相比這些大家,沈宏非似乎沒那麼有名,可惜他的才華都埋沒在飲食的雜記裡了,他的幽默和蔫壞是最有味道的,我以為的雜文,要麼辛辣,要麼就象沈宏非一樣、風趣詼諧而且有趣。


@青澀老男人



近当代散文大家印象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