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字成句,积句成篇,运笔达意,展示性情,这是习书学以致用的必经之路。
在书写行书时,往往不是一个字与另一个字没有关联,而是越成为经典的作品,字与字的这种关系越密切,它们除了精心处理点画、结体以外,还把处理字与字的关系看得很重。
这里,结合我对王羲之书札中字组的理解作简要介绍,以便揭示字组在行草积字成篇中的意义。
1.上下呼应
a.“当后”二字“当”字左倾斜,而“后”字端正,“当”字的上松下紧和“后”字的左右开合,便构成了“当”字“尚”字头三角空白区、“后”字中间空白区,以及“当”、“后”两字间的空白区。特别是“当”字最后一笔与“后”字“双人旁”草写的连接,虽断还连,气血贯通,构成了一个呼应的字组。
b.“痛当”二字,“痛”字左倾,“当”字更倾且右移错位,给人以不稳定感。也许看过原帖才知道,其实“痛当”二字与以下“奈何”二字共同构成了一个字组:“奈何”二字在基本保持“痛当”二字倾斜取势的同时,整体适当左移。这样一来,这四个字的中轴线便构成了摆动的状态,在不稳定中求得了稳定,在不平衡中寻求了平衡。
2.游丝牵连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两字“实连”。但这种实连,与笔画的实有是有区别的:连是自然的连带,不是刻意所为。它们尽管由牵丝将两字连接在一起了,我们仍然可以由笔画的轻重、疾缓将其判为两个字。
3.牵丝与点画融合
它们的特点,是由前两种“笔断意(势)连”、“ 游丝牵连”走向“笔画实连”,即上一笔的收笔同时又是下一笔的起笔,收笔与起笔是一笔。
a.一笔草“吾亦劣”三字中“亦”字,首笔由“吾”字末笔共用,“劣”字首笔又与“亦”字收笔共用,如同一字,一气呵成,气势奔放。
b.“痛贯”二字,“痛”字收笔即“贯”字起笔,也很贯气。但这种实连不是平均用力,不是在划线,而是在起承转合与提按的综合运用中经营“字组”。
4.牵丝与空间调整
由于汉字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书写习惯,必然造成直行的渐渐向右偏移。因此,为求得平衡,就需要不断在字组上作空间调整,即字组由单字习惯的“中一右一右...”布局,再调整到“中一右一右...”这样的布局上来。虽不是这样机械,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得示帖》中“未佳耿耿”和“乃行”等字。
5.空间压缩
它们的特点,是或断或连都字字紧密,密不透风。这样的连接,字组整体感强,在章法中有强势节奏感。但这种处理,要强调整体效果,局部仍要有欹侧变化。“良”字和“不’字都有点左倾斜,“省”字左倾斜,“别”字端正,整体是稳定的。
6.词性组合
从上图可以看出,成为字组的基本是双音节的词,如“羲之”、“顿首”等。其它,相比双音节字组而言,单音节的词以字的面目出现比例高些。
<strong>
閱讀更多 墨池軒書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