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家宴馆子味

故乡的家宴馆子味

早些年,包括那段生活最艰难的岁月,到故乡农户家里吃过饭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故乡的人们,除了仪表整洁,家中干净明亮外,在待客饮食方面,特别用心。只要家中物质条件允许,乡亲们会用最好的面食,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菜肴,用最好的餐具装盘盛碗热情接待。表现了文明礼貌,好客乐善的道德风尚。不论家里人来客往,干部因公下乡,派饭派到谁家,都一样热情。即便是平日信工夫匠干活,也当客人对待,一点不偏心马虎。

饭店,故乡方言叫“饭馆子”,简称“馆子”。如说:“中午咱哥仨一块吃顿饭。”问:“在哪吃?”答:“下馆子。”在这里,“馆子”一词是狭义的,专指饭店,是饭店的代词,也是专业水平的代词;不是广义的,不泛指其他叫“馆”的商业店铺和文化单位。如酒馆、茶馆、烟馆、理发馆、照相馆、麻将馆、镶牙馆、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

过去,故乡“出门”“在外”“住地方”的人很多,差不多家家有。大多为北漂,在北京和东三省大城市饭店里工作。有作白案的、红案的,有摆台、站台的,有上灶掌勺的,有采办、外卖的。人到晚年,落叶归根,又回到故乡定居下来。把自己大半生锤炼的“馆子”手艺,传给家人和友好。经过长年累月,代代传承,会做几个好菜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所谓的找几个能人帮厨,就是指的这些回乡的游子们。他们做出来的菜,有的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传统菜,有的是自己创出来的,有的是互相交流中,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有的把原来是一道普通菜,改造或嫁接成一道有特色的地方菜。他们都是“馆子”出身,所做的菜,自然“馆子”味十足。

1984年,我表姐从哈尔滨回来,住在我家。她带来的十几口人中,三个儿子都是高级饭店的厨师,我家里没有条件接待他们,我每天中午带他们下馆子。先是到位于北关西地界的第四饭店。在这里,表姐的长子学到一个菜———炸扇贝丁串。他回哈市后,经过改进加工,上到餐桌,很受顾客欢迎。这菜成了他的专利,都说这是王大厨的菜。他也觉得不虚招远此行。

三年以后,这拔人又回来了。我在另一个不错的馆子里接待他们。馆子的厨师长知道客人是从大城市的大馆子来的大厨,主动交流做海参的厨艺,并指示后厨做了一道海参,端过来,让客人品尝指教,并再三要求客人入厨亲自掌勺,给他们的厨师示范,做个葱爆海参。海参做好后,主客随之入座,边吃边品边评。客人说:“我的这道菜,在我们当地很有市场,许多人点它。不知道我老家的人喜不喜欢?”主人说:“到底是大城市大饭店出来的,出手就是不凡。名为葱爆海参,盘子里不见一点葱丝和其他佐料,而葱味浓郁,海参口感脆嫩可口,味道鲜美。吃完后,盘子里只剩一层清油。”主人说:“今日与客,共进一餐,受益匪浅,学会了葱爆海参的正宗做法。日后你们再回乡时,来找我们,我当以师侍奉。”

又一次,我在故乡一个小馆子里请表姐一行吃饭。这是故乡比较好的馆子,所点的菜,多为常见的普通菜。家家都会,但做好的很少,不是过火,就是欠火。我请本家二叔过来亲自做了几个菜,又指导别人做了几个菜。二叔是从长春致美楼回乡的,厨艺很高,即便普通菜也能做出高档次。他亲自备料,买肉选菜,亲自烧试炉灶,看能不能升出急火旺火。第二天中午,我陪客人在小馆子入席品菜,果然和以往不同。以炒绿豆芽为例,过去那种豆芽菜柔软,肉丝老硬不见了,变得绿豆芽清脆,肉丝白嫩。客人品尝后说:“师傅这道菜,主要看火候,菜肉溶合同熟,不老不生。一般农户多炒过火,菜烂肉硬。因为庄户人不懂制作工序、刀法、火候,又用七八印的大锅烧草烧柴,火候很难掌握,炒不好菜,是预料中的事。今天这道菜能做的这么好,肯定是有名师指导,或者名师亲自上灶。”他要求见见炒菜的厨师。二叔不得不出面见客。二叔说:“在下王岩手拙艺不精,班门弄斧了。”客人说:“我没有想到,家乡有这样的高人,能炒一手好菜,算我们有口福。如果我没有猜错,师傅是在什么大地方高就过。”我赶紧插上话说:“这是我二叔,过去,曾经在长春致美楼饭店当过大厨。回故乡后,很多单位聘他,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家为农。街坊邻居,有事求到门上,没有办法,出来帮帮忙。今天炒的几个菜,都是在二叔指导下完成的。”客人说:“太好了。这才是咱家乡正宗‘馆子’味。我一尝炒绿豆芽,就知道炒菜的人,绝非等闲之辈。老前辈果然厉害,不但厨艺精湛,而且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令晚辈敬佩至极。”又说:“行中人都知道,肉丝炒绿豆芽,是平常又平常的一道百姓菜。但工序很多,要求细致入微。首先要备好料。绿豆芽要新鲜的,当日出缸的。叶小,黄而不绿,杆白而不黄,根须黄而不黑。猪肉要上等的,最好是里脊肉,或者别的部位,无筋、无脂、无膜的纯瘦肉。其次,进行初加工,制成半成品。绿豆芽要用沸水焯一下,再放入冷水中凉透,激断纤维,捞出备用。猪肉顺肉丝切成薄片,再顺丝切成细肉丝。这样的肉丝,炒熟后,可保持长而不断。再将肉丝挂上一层稀淀粉糊,入油畧炸,或入沸水略烫,使淀粉凝固在肉丝上,包上一层薄膜,捞出备用。然后升起急火,锅里放油,放入葱、姜、蒜,干红辣椒丝等副料,再放入事先备好的盐、醋、料酒,花椒水等调味品,急火爆锅,放入肉丝和豆芽,混合急火翻炒,待白豆芽将由白色变暗时,加少量香油,掂勺、离火、装盘。这盘菜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色、香、味、型俱全,口感清香脆嫩,鲜美可口。”客人又对二叔说:“谢谢你的技艺和劳作。您是老前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这么很平常的一道菜,你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出水准,做成经典,委实难得。”

类似这样的烹饪知识和操作技艺,在故乡传播开来,承袭下来,家家都有懂厨艺的人,都能把待客的家宴做出“馆子”味来。

凡爱厨艺的人,都爱餐具、酒具、茶具。他们把餐具看作是菜肴的衣裳,大小、色泽、长短、肥瘦,都要合体。该用汤盘的,不能用平盘;该用汤盆的,不能用大碗;该用五寸盘的,不能用八寸盘;该用二寸小碟的,不能用三寸碟。用错了,小盘盛多菜,给人一种臃肿和累卵的感觉;用大盘装少菜,会给人一种穷酸枯瘦的感觉,连自己心里都不舒服,顾客能舒服吗?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有责任把每一盘菜肴做的像工艺品一样,耐人欣赏品味。不但是舌尖上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陶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