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鄉村振興 這位女教授立志做總結宣傳“餘村經驗”的鋪路人

2019-04-29 10:3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俞虹 記者 黃慧仙

服务乡村振兴 这位女教授立志做总结宣传“余村经验”的铺路人

日前,在“第五屆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評選結果發佈會”上,由湖州市委、市政府申報的新時代鄉村治理的“餘村經驗”榮獲“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十佳創新獎”。

從最早的總結提煉到最終上升為全國性經驗,“餘村經驗”得到了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也凝聚著許多專家學者的心血汗水。在這其中,湖州師範學院教授沈月娣便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一員。

服务乡村振兴 这位女教授立志做总结宣传“余村经验”的铺路人

“作為湖州本土研究‘餘村經驗’第一人,湖州師範學院教授沈月娣出了很多成果,挺感謝她的。” 浙江省人大代表、“餘村經驗”發源地安吉縣餘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說。

自2016年以來,沈月娣持續關注餘村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創新實踐,通過蹲點調研、提煉總結、深化研究,撰寫論文和系列研究報告,為“餘村經驗”的總結宣傳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層紮實調研“餘村經驗”傳播全國

生態文明相關研究,是沈月娣一直關注的領域。從"礦山"到"青山"、從“賣石頭”到“賣風景”,餘村的發展變化令人矚目。

牢記習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餘村始終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探索和創造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生產生活生態齊發展的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成功經驗。

沈月娣覺得,浙江是習近平同志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邏輯起點。餘村的綠水青山之路,同時也是一條鄉村善治之路。作為社科工作者,她有責任把餘村的創新實踐總結出來,把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提煉出來,為全國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提供啟示和借鑑。

因為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委託項目“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湖州市為例”子課題的研究,她多次來到“兩山”重要理念誕生地安吉餘村調研。

服务乡村振兴 这位女教授立志做总结宣传“余村经验”的铺路人

肩負責任和使命,帶著問題和思考。2017年秋,沈月娣來到餘村,採取入戶訪談、座談交流、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蹲點調研。先後召開有村幹部、村民代表參加的多場座談會,與原村黨支部書記、“改革先鋒”鮑新民,省人大代表、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村委會主任俞小平,村監委主任李輝等座談交流。調研結束後撰寫的《關於豐富"餘村經驗"基本內涵的初步思考和建議》,明確提出了 “餘村經驗”的概念,並嘗試對“餘村經驗”的基本內涵作了初步概括提煉。文章在理論刊物上發表。

“郡縣治,天下安”,天下未治、鄉村先治,鄉村治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舉足輕重。明確了研究方向和重點後,沈月娣義無反顧,一抓到底。

2017年11月,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她又與湖州市司法局副局長俞棟一起到餘村實地調研,撰寫了《安吉縣餘村推進農村基層依法治理創新的經驗與啟示》,文章傳播廣泛,深受好評。

至此,鄉村治理"餘村經驗"開始叫響全國。

樹立問題意識 助推"餘村經驗"示範推廣

在調研實踐中,沈月娣感受到,做學術前沿問題與發展現實問題有效契合的“問題意識”研究,應該是當代學人的研究主旨和責任。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現實本身就是“教科書”。“學者的學術情懷和學理探索要有效解讀、反映、回應、解決現實的發展問題”。

在“餘村經驗”研究的道路上,沈月娣並沒有停下腳步。她又帶著問題和思考,先後多次來到餘村,對餘村推進“三治融合”、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的有關具體做法和特色經驗及其對全省全國的示範推廣價值進行了深化研究。

“餘村經驗”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高度契合,是“兩山”重要理念和習近平法治思想付諸實踐後形成的重要成果,應該如何進一步總結宣傳推廣?對此,沈月娣提出了全面總結成功做法、系統開展理論研究、集中加強主題宣傳等四條具體建議。

“餘村經驗”是推進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示範樣本,能否引入標準化的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標準轉化,更加便於其他地方學習借鑑?對此,沈月娣提出要以標準化理念總結固化“餘村經驗”,加強鄉村治理領域的標準化探索。

以這一課題成果為指導,安吉縣司法局聯合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以鄉村治理“餘村經驗”為藍本,制定了《鄉村治理工作規範》並於2018年9月10日正式發佈實施,成為全國首個系統、綜合、全面的鄉村治理地方標準規範。

作為一種基層創造和實踐樣本,“餘村經驗”有何典型意義和時代價值?全國學餘村,湖州怎麼辦?針對這些問題,沈月娣又執筆完成了《關於總結提煉餘村經驗,推動湖州"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走在全國前列的對策研究》《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示範樣本——關於"餘村經驗"的調研報告》等一系列成果。

服務鄉村振興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今年1月4日,沈月娣的理論文章《餘村所創造經驗的典型意義與時代價值》在光明日報理論版發表,“餘村經驗”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成果都是她犧牲了寶貴的假期和難得的休息時間取得的。

在日常擔負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忙碌的情況下,為了研究“餘村經驗”,沈月娣只能利用難得的雙休日。白天見縫插針,深入農村一線,瞭解鄉村治理狀況、獲取第一手數據。晚上挑燈夜戰到凌晨,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為了總結宣傳“餘村經驗”,她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幾乎沒有休過一個雙休日。

沈月娣出身農家,與農村、與農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親緣,堅持“用腳底板做學問”。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雖然有辛苦、有付出,但更有成果、有收穫。

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說,沈教授長期持續深入關注餘村的探索實踐,從學術研究角度提出“餘村經驗”概念並對“餘村經驗”展開系統研究。她的研究成果紮根鄉村、很接地氣,層層遞進、形成系列。既是對餘村以往鄉村治理做法經驗的系統梳理和深刻總結,也為餘村繼續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採納借鑑和運用沈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僅提升了我們對外宣傳的理論高度,還為我們持續深化鄉村治理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真正起到了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的作用。”

隨著一項項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調研成果不斷推出,在基層做調研、為三農做學問的意識在沈月娣心中長成參天大樹。“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就有多少妙計和良策。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多深入基層調研,才能真正瞭解農村實際狀況,把握村民思想脈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

行百里者半九十,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今,沈月娣手頭還在做著“兩山議事會”和深化修訂制訂村規民約等兩個課題的研究。“我很清楚也很慶幸自己趕上了鄉村振興的好時候,為總結宣傳‘餘村經驗’作了點基礎性、鋪墊性的工作。接下來,我還會深挖 ‘餘村經驗’這座富礦——服務鄉村振興需要,讓更多社會科學成果落實落地!”她滿懷信心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