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爸爸媽媽是什麼文憑?他們的工作和文憑有沒有關係?

土豆哥哥辣椒弟弟


爸媽都是出生於貧困的農村家庭,小時候家裡窮,是放牛幹農活長大的,對,因為窮沒錢讀書。

父親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去工地做小工,現在的人可能有點不相信十四五歲的孩子去做小工,但那時候真的是,父親今年六十多,到現在還是個農民農民工。聽說以前是跟著師傅一個村一個村去給人家做工的,聽母親說去了遠的地方晚上就睡主人家的草堆裡或者牛棚邊,為什麼?因為那些地方有草睡起來比較軟,對了,母親說冬天的時候也比較暖,當然,有時候也睡蓋了一半的房子裡面。我的記憶中,父親是不著家的,平常也少接觸,對,跟我們兄弟姐妹都少接觸,所以相比起來,我們喜歡母親,並不喜歡他。

後來,後來的許多年後,在我快十歲的時候。家裡有了自行車,一輛叫鳳凰牌的自行車,那時候父親每天做完工基本上都回來了,偶爾沒回,那時候父親已經四十多了,三十年,一直在奔波,但那時候,我們並不懂,父親他愛我們。

快六十歲的時候,父親第一次有了他的工隊,嗯,快六十歲的時候,那時候家裡好了點,不再那麼窮,有人說,你爸做工那麼久,做工賺錢,起碼有錢賺,但我們家兄弟姐妹有5個,對了,我姐也沒讀書,為了放牛。那時候讀書是要錢的,要交學費,沒錢讀不了書,我的大哥哥和二哥哥相差一歲,中考都過了,但沒錢只能供得起一個,聽我媽說大哥那時候哭得稀里嘩啦地被我大表哥帶著去打工去了。

說說我父親的工友,對,他們的命運跟父親差不多,後來父親組工隊的時候他們大部分都老了,但對父親的這個決定很支持,記得那時候,在我家那個蓋了一半的房子裡,十幾個人,他們在喝茶,抽著煙在聊天好開心的樣子,但他們老了,父親那年五十九,第二年六十。收工是比預期的好,好幾個屋主找上了門,要父親他們去幫忙蓋房子做工,父親不敢收太多,怕做不出工,收得太多,聽一叔父說有個屋主上我家來了六次,就是要我父親他們幫他做。(寫到這我突然有點感動😬)

這就是我父親了。我母親,一個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老實勤奮,也辛苦了一生。嗯,母親去世已經十五年了。

我的父母親,沒上過學,甚至一生都沒摸過課本,但從小就對我們叮囑,要讀書,要好好讀書。對了,小時候,父親經常給我們從外面買書回來,人家說哪個好就買哪個。在小時候那個破舊的屋子裡,有個角落放著父親自己用木板做的書架,上面堆滿了書,有散文,有小人冊,有武俠小說什麼的,很多。嗯,還有古詩,對了,聽說我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背古書,跟著哥哥讀課文,當然,我不記得。


兔子蛇蛇


父親79年某985物理系,畢業後參軍,後來讀了另一所985的碩士加博士,現在在某985當老師,等退休。

母親中專學的財會,後來又讀了大專,當了一輩子會計,退休在家幫著帶娃,上老年大學。最近在學國畫。

岳父中專學的電子,跟朋友做生意,搞點小地產項目。退休在家,天天搗鼓各種電子產品。

岳母衛校中專,社區醫院兒保醫生事業編,退休在家幫著帶娃,退休金快五位數了。

五六十年代的人,讀過書,生活水平還是有很明顯的提升。


Topgun2000


大概率有關係,但也有例外。

我的父親是80年代大學生,那個年代大學生多稀罕,現在社會主要領導層都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

但父親現在只是個普通的農村老頭,在一家很小很小的私人企業當個技術頭頭,他自己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滿意,我多次勸他別幹了他就是不肯。

他的同學基本都是某某領導或者企業家。

我尊敬我的父親,敬佩我的父親,但是我也承認性格決定命運。

因為爺爺的成分問題父親沒有讀過高中,恢復高考後他自學高中課程參加高考。白天干農活晚上學習,一共考了八年,終於上了大學。

那個年代上了大學就是有了金飯碗,畢業後分配到我們家鄉某機關單位。如果他不辭職現在應該是一把手。

然而,人的力量在時代的潮流中是微不足道的。

90年代下海潮,父親從機關單位辭職了,加入了某私人企業做技術。我以前不理解,現在明白了父親的性格很沉默,不會搞關係,在機關單位肯定待的不順心。

小企業一直都不溫不火,餓不死也發不了大財。就這麼耗了一輩子。終於在前幾年解體了。由於父親的技術在這一行比較有口碑,後面又被別的企業聘用了,這就是父親的職業生涯。

說實話,我父親應該屬於拿了一手爛牌(小時家境差成分差讀不了高中)中間有過翻盤機會(上了大學有了鐵飯碗)最後又錯失了(下海不成功)。

我常常再想父親給我的啟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白自己要什麼。要名要利要錢要權還是要心安理得?

想明白了就坦然了,做人重要的是在不違背良心的情況下拎得清,機會來了抓住它,機會走了不遺憾。


黎燈87


我的爸爸媽媽今年55歲,爸爸算是中專文憑,媽媽也就小學畢業吧,年輕時一直在家務農,後來慢慢開始經商,經商基礎也是基於爸爸年輕時學過一段時間的機電維修,從對家用電器的修理開始,逐步轉變為開實體店售賣家用電器。這明顯與爸爸的學習有關,如若沒有學習過也許會一輩子無農了吧。

80年代的文憑我覺得是值錢的,那個時候,對於大學是沒有一本和二本之稱的,當時分的是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不過能考上大學的人,以當時的年代來說,是真的很厲害了,當時重點大學,可能就相當於現在的985大學,而那些普通的大學,可能就是相當於現在的211大學,所以那些上大學的人,還是很厲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錄取率低,在當時的重點大學,他們的錄取率是1.5%,而普通的大學的錄取率是6%,所以難度還是很大的。當時的錄取率這麼低,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大學太少,不過在當時,能考上大學,以後的工作是不用愁的,因為當時的大學是包分配的。


粟小予


我母親是高中生,父親是初中生,也還是當了一輩子的農民。我是很好謝父母把最好都給了我們姊妹三個。

還記得那年鬧饑荒,家裡沒有糧食吃媽媽是愁的整晚上都睡不著覺,怕養不活我們幾個。下了學回來我們都會先去地裡挖野菜,柿子樹結柿子了栽好多回家充飢,那就是最好的零食了。那年母親才40歲卻有滿頭的青絲變成了花白頭髮,老了好多。

每次學校讓交學費父母也從來不讓我們因為沒錢而哭鬧,都是父親出去幹活一點點攢的,再重的活只要掙錢都幹,就是那雙粗糙的手讓我幾個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多少年他們都沒有為自己添一件衣服,出門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

就因為他們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才過上了好日子。爸,媽你們辛苦了,您們的晚年不會再受苦。



愛在豫人鄉


這個問題我真的有必要跟網友們分享!

在他們那個年代,我爸媽是60年代的,文品高的人相對現在來說較少!我爸爸是那個年代的高中生,他同學大部分都是公務員,剩至還有的是政府官員,我爸就在當時國營的糧油企業做採購經理。

後來因為自己性格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沒做了,然後在80年代開始開大貨,駕照b照,所以看到這裡感覺我爸還是挺不錯的

可是,我爸真的是為人和個性有很大問題,導致最後落魄成了小攤販,之前有個在公安機關上班的同學還來找過他,後來就再也沒看到他們聯繫了

小攤也經營不善,幾近關閉,這時後我媽又生病了,絕症,幾年後去世了,當時家裡就剩一套鎮上的門面房,失去了經濟來源,我中專沒畢業就比去打工,哥哥繼續咬牙堅持上完了大學,醫學專科,留在了廣州,我們這個家就算是徹底的散了!爸爸也全然不顧家了,每天打牌喝酒,醉生夢死……門面房也賣了,還了債務,又取了個女人,女人最後也騙了一些錢跑掉了,剩下少部分的錢給哥哥做了學費

所以,我認為,父輩的年代文品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到關鍵還要看人品和個性


abzqwrtsmm


好像沒什麼關係。我的父親從小在農村長大,讀了幾年書,後來跟隨叔叔來到城市,被叔叔安排進了工廠上班。六十年前我們所在的城市剛剛才建立,正好需要各方面的人,所以我的父親成了一名鍊鐵工人。我的母親從小在城市邊上的小縣城長大,但是屬於農村戶口,也是讀到小學畢業,她的成績很好,本來可以把戶口插到縣裡讀初中,可是外婆家裡條件不好不給我母親繼續讀初中。我母親沒有辦法就去找外公,外公正好聽說隔壁城市需要人,就這樣我母親在城市裡落了戶。在我父親所在的工廠幹零工,然後倆人認識結婚,到現在已經快六十年了。兩位老人身體很好,對以前的事情也記憶猶新,沒事就和我們談起從前。前陣子我們幾個兒女特地陪父親找到他出生的村莊(變化好大太難找了),圓了他的心願。居然還有人知道他,父親好開心。說文憑有關係,那時候的確需要有點文化的人,至少我母親是靠著小學文憑才可以帶戶口落戶的。說沒關係,因為我周圍好多同齡人的父母都是城市建設需要人過來的,他們好多人都不識字,後來參加工廠掃盲班才識字的。怎麼來的城市我就不知道了。


喜歡嬤嬤茶的我


父母的文憑與現在的工作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了!

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候外婆家子女多,媽媽作為長姐,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據說只上過三天學就放棄了,因為還有一堆的弟弟妹妹需要養活,媽媽只好出去掙工分了。可能很多人對“工分”這個詞不瞭解,其實作為八零後的我,也只是從長輩的口中聽說一些零零碎碎的事蹟,沒有切實體會,只知道那時候想吃飽都是很困難的。直到上學了,瞭解了一些國家歷史,才知道那些是真實存在過的,到現在我都不敢想象封建社會下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也更感恩於現在國家的飛速發展帶給我們的好生活!好像跑題了.....(🤦‍♀️)

言歸正傳,所以我媽媽可以說是沒有文憑,到現在字也不認識,連我們的名字都不認識,手機通訊錄就靠記一兩個字來確定是誰的名字。因為不識字,每次她一個人坐火車,我們都非常擔心,怕她走丟了😢正因為這樣,她沒有辦法出去上班,只能守著家裡的一畝半分地。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我爸爸上過中學,對那個年代的落後農村來說,上中學了就很了不起了,最重要的是,我爸爸還很聰明(他自己說的),我爺爺是市裡的煤礦工人,爸爸後來也接替了爺爺的職工工作,是實實在在的工人。如果沒有相應的文憑,想要接替我爺爺的工作,想來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你說文憑和工作有沒有關係呢?


陽光正好ing


我父母都是50年代尾60年代頭出生的。所以生在農村又都是家裡的老大自然讀書讀得少。媽媽因為要幫家裡掙公分去掃盲班上過二天學,爸爸小學一畢業就學了一門手藝,做腳盆修腳盆之類,又稱椽木或(枯匠)。我父母那個年代的人其實正處在了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因為讀書少膽子小選擇了一份小買賣一直經營至今。在房產形勢大好的年代因為觀望保守一直勤儉節約往銀行儲蓄,等到80後成人再想在城市買房已經望塵莫及。至於我們姐弟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加上作為第一代留守兒童的原因,我中學畢業在家守攤,弟弟也被寵得家裡人無可奈何,雖然他也念完大學上過幾年班。有時係不得不承認雖然他們沒有在農村種田,但整個家庭的佈局確實是因為父母讀書少見識少所影響的。所以上一代人自己的缺失,沒有文化修補到下一代人身上就會一樣延續。所以我以為人可以不聰明但不能不多讀書,至少我會讓我的孩子從小盡量多學點他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學習上心理上更成熟一點,也不至於吃文化低的虧。本人81年生地地道道的8o後,雖然已然邁4但真心想多學點東西,溫水煮青蛙的生活已經生活十幾年。沒有多讀書多思考,我相信人單靠自我是很難看準和看清生活的,雖然別人早就比係多一個臺階在生活,醒悟和學習應該永遠都不遲吧!


用戶4882271540058


爸媽是體育老師,工作與文憑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