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地點 | 山西呂梁興縣蔡家崖

採訪者 | 賀威通

電影《戰鬥年華》片段 抗日戰爭時期,賀龍將軍在晉綏邊區戰鬥了11個春秋。他領導的八路軍一二O師,根據青年人的特點和部隊的需要,組成了一支戰鬥籃球隊,在團結友軍、促進抗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蔡家崖坐落在晉西北這塊古老厚重的黃土地上,北依元寶山,南臨蔚汾河。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是晉綏邊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被稱作晉西北的“小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駐足,賀龍更是在這裡戰鬥了十一個春秋。

“乘‘蔡家崖號’,遊革命聖地。”

去年6月,從山西太原到蔡家崖的紅色旅遊列車順利通車。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蔡家崖號”紅色旅遊列車外貌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列車車窗上貼著紅色剪貼紙“蔡家崖”,八路軍身背大刀、腰挎手槍,踩在紅飄帶上,這一卡通形象似乎正在吹響“集結號”。為什麼列車會命名為“蔡家崖號”?列車長石秀紅說,就是要讓“蔡家崖”號為紅色老區代言。

“以蔡家崖這個地名冠名,就是要帶動老區人民走出大山,城市裡的人們也可以來這旅遊觀光。”

這趟線路原本的終點是鎮城底,去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蔡家崖一週年之際,線路南延,增加了4個站點,終點定在蔡家崖。它最大的意義在於結束了沿途興縣、臨縣、嵐縣不通客運列車的歷史。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蔡家崖號”紅色旅遊列車內部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蔡家崖號”紅色旅遊列車內部車窗上的剪紙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蔡家崖號”一天兩對列車往返太原和蔡家崖,單程224 公里,快車3個半小時,慢車4小時。石秀紅說,在旅遊旺季和春節假日,列車發送旅客不斷刷新紀錄。

“最多的時候從太原到蔡家崖就是2200多人,從蔡家崖回太原最多的能達到2300多。”

”蔡家崖號”紅色旅遊列車到達終點站

這趟線路還有個特殊之處,它是基於貨運專線增加的客運線路。呂梁山,山大溝深、地處偏僻,工程建設難度大,先修了貨運線路,負責煤炭外運。去年4月份,太原鐵路局準備籌建蔡家崖客運站,蔡家崖站副站長韓瑞剛總結當時的籌建工作,就是四個字“從無到有”。

“當時只有站房,我們又進行了設施設備的搭建,不鏽鋼欄杆的建造,都是白天晚上加班幹。”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蔡家崖站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火車站設在蔡家崖鄉,坐公交一站地,就到了蔡家崖村。村民褚變紅十年前從婁煩嫁到蔡家崖,孃家、婆家100多公里的距離。2011年,興縣通高速前,回趟孃家得坐7個小時車,通了高速,雖然縮短到3個多小時,但票價要70塊錢。這下通了火車,37塊5就能到太原。

“以前火車沒開,我繞到嵐縣,等上兩三個小時。我從蔡家崖早上八點鐘走,回了孃家就下午四點多了。現在火車通了,方便多了。”

興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田寶玉說,蔡家崖號列車的開通,推動了蔡家崖紅色旅遊景區的品牌建設,旅遊人數從前年的26萬增至去年的32萬。今年農曆正月,蔡家崖接待遊客約13萬人次,刷新了歷史記錄。

蔡家崖村的紅色景點主要有兩個,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和“紅色風情街”。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新館外貌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新館中廳

攝影:通訊員白旭平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新館大院

攝影:通訊員白旭平

蔡家崖晉綏革命紀念館新館

來到蔡家崖村的遊客,大都會先來紀念館參觀。這裡對外開放的原狀陳列有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人的故居。

從紀念館大門走出,就是蔡家崖去年開通的紅色風情街。特色小吃店、土特產店、革命紀念品店、軍裝照照相館......不到五百米的風情街上聚集著各色各樣的店鋪。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去年開通的紅色風情街 攝影:通訊員白旭平

今年38歲的牛侯偉開了一家名為“紅色記憶”的照相館。之所以取名“紅色記憶”,跟他是愛國民主人士牛友蘭的後人有很大關係。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照相館的牆上掛滿了為遊客拍攝的軍裝照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牛侯偉的照相館裡不同樣式的軍裝懸掛在展示架上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牛侯偉正在給遊客打印照片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展覽櫃裡放滿了牛侯偉蒐集的抗戰書籍、軍用物品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牛友蘭是晉綏邊區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早年立志興辦教育事業,在家鄉創辦了新型國民小學和縣裡唯一的中學。抗戰期間,他毀家紓難,開設紡織廠、銀行,支援革命建設。在牛侯偉照相館的桌子正中,擺放著一張牛友蘭和賀龍、林楓等同志的合影。這是1942年,牛友蘭率領晉西北士紳參觀團訪問延安,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熱情接見,回到蔡家崖後和賀龍同志等拍下的合影。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晉西北士紳參觀團從延安回來後和賀龍等人的合影,前排右二是賀龍,前排右三是牛友蘭(翻拍照片)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牛友蘭後人們在蔡家崖村的合影,三排左一是牛侯偉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對於這次訪問延安,牛友蘭在《延安參觀後的印象》一文中寫到,“我初到延安幾天,氣候感到有些不適應,心情卻是興奮的。後來隨著認識有了突變,精神上真是大為爽快起來。離延的時候,大有戀戀不捨之情。”

牛侯偉的照相館就在紅色風情街的中段。照相館裡,不同樣式的軍裝懸掛在展示架上,旁邊紅纓槍、大刀手榴彈整齊排列。由於拍照技術好,軍裝照有特色,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去年火車開通,很多遊客來蔡家崖玩,尤其是七一前後,來拍照的人擠滿了照相館。”

牛侯偉照相館的對面是一家特色小吃店。店主是56歲的白江民,小吃店主要賣當地的一種麵粉做成的特色小吃——啦叨叨。

“去年遊客比較多一點,5月6月7月,一個月收入個大幾千。”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白江民在家裡院子準備剝玉米粒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特色小吃啦叨叨 興縣新聞辦供圖

白江民是蔡家崖鄉木蘭崗村人,2000年為了孩子上學,舉家搬遷到蔡家崖村。家裡有三孔窯洞,其中兩孔住人,一孔當做廚房,做啦叨叨用。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白江民家的三孔窯洞

攝影:央廣記者賀威通

白江民講起他小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高粱糊糊,冬天穿的棉襖,春天把棉花拆了接著穿。這些年,種地、在磚廠幹,日子逐漸好起來。去年,“紅色風情街”開業,入住的商戶免一年房租,他就租了間門面賣小吃,賺了四萬多塊錢。

這些天,蔡家崖正忙著拍旅遊專題片《桃花紅杏花白》。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專題片拍攝現場 蔡家崖鄉政府供圖

專題片拍攝現場 蔡家崖鄉政府供圖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專題片拍攝現場 蔡家崖鄉政府供圖

片名的由來跟蔡家崖種植的經濟林有關。蔡家崖村北側的山坡上有1000多畝的生態採摘園。五年前,縣裡統一規劃生態採摘園,政府提供樹苗,村民免費種植。鄉長張敏說,拍這部專題片直接關係到農產品的銷路。

“今年我們跟順豐對接,要在全國範圍內給我們推銷。結合紅色文化旅遊,擴大一下影響力,爭取讓老百姓產出來東西,今年把它都銷出去。”

如今,紅色文化滋養的蔡家崖人,都希望能夠參與到紅色旅遊發展中來。如何把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好,興縣縣長劉世慶說出瞭解題思路。

“圍繞蔡家崖打造4A級旅遊景區,今年5月我們全面開工建設一批項目,一是建蔡家崖的幹部學院,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二是圍繞紅色文化,充實一些內容。把‘四八’烈士館,跟蔡家崖紀念館,連成一條線,把興縣第三產業做大做強。”

興縣文物和旅遊局局長田寶玉這些天正在忙著籌備興縣第三屆紅色旅遊文化節,他說,興縣正建設沿黃旅遊公路,把紅色旅遊和沿黃旅遊相結合。另外,興縣是小雜糧基地,把紅色文化的一些元素融入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當中來。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蔡家崖種植的杏 蔡家崖鄉政府供圖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興縣農產品 興縣新聞辦供圖

興縣蔡家崖專列帶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紅色旅遊“爆款“

興縣農產品 興縣新聞辦供圖

興縣的黃豆、綠豆、紅棗等農產品品質都不錯。近年來,紅色興縣努力追求綠色發展。今年,當地提出農民人均2畝優質小雜糧、2畝經濟林、2畝中藥材的產業增收思路,抓手正是各村建立的經濟發展合作總社。全體村民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收益的10%平均分配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今年,縣財政還要整合3億元,支持每個行政村打造一個百畝以上產業示範基地。興縣脫貧辦副主任田左玉說,就是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

“村裡頭經濟也做大了,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陸陸續續都幹完了,村民都享受到了利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中國之聲推出大型主題報道《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足跡》,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50多名記者深入偏遠鄉村、城市社區、工程現場、科研院所……蹲點調研,充分展現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充分體驗新徵程上人民的奮鬥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