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關注@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歡迎免費來稿!介紹你的家鄉!今日壺關

長治市壺關縣 最美峽谷太行山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壺關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總面積1008平方千米。

故西鐵路、蔭林公路橫貫壺關縣境,是國家中部地區經濟開發的重化工基地。境內旅遊景點眾多,太行山大峽谷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十大景區之一,先後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200強”和“國家AAAA級景區”。

截至2018年,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1個開發區。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總人口為29.92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06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0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98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671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44.4:45.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088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678美元。

截至2018年,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和1個開發區:龍泉鎮、百尺鎮、店上鎮、晉莊鎮、樹掌鎮,集店鄉、黃山鄉、東井嶺鄉、石坡鄉、五龍山鄉、鵝屋鄉、橋上鄉,壺關經濟開發區。壺關縣人民政府駐府前街17號。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壺關縣 歷史文化

壺關迓鼓

始於宋,興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本縣百尺鎮鴉村、趙村一帶,是當地群眾迎神驅邪的一種民間民俗祭祀活動。

壺關“迓鼓”民間音樂的演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大鼓、馬鑼、小馬鑼、鈸(包括大鈸、小鈸),狗嘶咬、拍板(也叫扎)等。在不斷髮展演變中,壺關“迓鼓”融打擊樂(鼓樂)、表演為一體,以韻律多變的鑼鼓曲牌,奇特多樣的表演形式,古樸典雅的服裝扮相,場面壯觀的離奇陣法,形成了獨特的鑼鼓藝術特徵和表演風格。

壺關鼓書

是上黨地區民間說唱的另一種形式,曲調簡單易學,唱腔優美動聽,表演樸素自然。從道罷“提綱板”,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其歌詞通俗易懂,合轍押韻;其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深得廣大群眾喜愛。

壺關鼓書的源流、沿革,沒有詳實史料記載。因是在當地民間俚歌、小曲等基礎上產生,所以也就不必再細加追究。壺關鼓書,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充分利用這種簡便快捷的曲藝表演形式,宣傳革命,鼓舞抗戰士氣,尤其在農村廣為流傳。

壺關秧歌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於壺關、長治、陵川、長子、屯留、潞城、平順一帶的戲曲劇種。源於長治西火和壺關趙屋。約興起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原為逢年過節打鐵挖煤時唱的調子,打地攤演唱,道光年間勃興,幾乎遍及長治大小村鎮。清光緒年間,壺關石坡、川底、西關壁等10多個村組織秧歌班社,將說唱形式的“地圪圈”幹板秧歌搬上舞臺,成為地方戲曲,藝術日臻成熟,出現與上黨梆子爭勝的局面。

壺關秧歌約有傳統劇目近20出,以《琵琶調》、《打磨坊》、《清官斷》、《白綾記》等為代表劇目,新一代演員有慄良菊、王立明、王石弟、馮桂蓮等,頗受群眾歡迎。

龍燈

一般用布或紙做成,平年用十二節,閏年用十三節,體內裝有電燈(古為特製蠟燭)。表演時,先用銃放三聲大炮,緊接著鞭炮齊鳴,一穿短衣裝的追龍者,翻跟斗、持紅蜘蛛上場。這時,一股濃煙(用狼糞特製的煙料)瀰漫演出場地,十幾個身穿統一服裝的小夥子用木棍分別舉著龍頭、龍身、龍尾緩緩上場,隨即,一條游龍在雲霧中上下翻滾,時隱時現,並伴隨鏗鏘的鼓樂聲,做出各種舞姿造型,威武雄壯、氣勢恢宏,令人振奮。全縣最有名的龍燈是樹掌龍燈(紙做),此外還有城關鎮溝西坡、北河的龍燈(用布做)和實驗小學的二龍戲珠龍燈。

竹馬

也稱跑馬。一般由8—12個孩子參加。表演者各自胸腹前綁紮馬頭,腰臀部綁紮馬股尾,中間與人身相連接,馬身以下用裝飾綢布圍裹。表演時,扮演者作騎馬狀,隨著音樂節奏按一定程式做出各種舞姿。本縣以樹掌鎮磨掌村竹馬最為有名,始於明嘉靖年間,最初為24匹馬,到30年代演變為12匹馬。傳統節目有《天門陣》、《闖幽州》等。角色為成人扮演,按角色化妝,穿盔甲、拿刀槍,表演時有過場,有道白,有打鬥,並有粗獷的老鼓、小鑼鼓樂配合演出。

獅子舞

由2人扮演,共披1張獅子皮(由布、麻之類做成),穿1條外型如獅子腿腳的連腳褲。表演時,在鼓樂聲中1人手拿繡球逗引獅子上場,讓獅子做出前進、後退、滾翻、蹲臥、撓癢等舞姿動作,俗稱獅子滾繡球。有時還表演鑽人橋(10人做成橋狀,下面5人手拉手為圓圈,又5人站在下5人的肩上手拉手為圓圈,引獅子隔空隙中鑽進鑽出,直立跳躍)、跳方桌、攀高山(用桌椅板登搭成高山狀,逗引獅子攀上攀下)等高難動作。獅子舞在城關鎮最為流行,尤以北河、龍潭河、壇上等村有名氣。

扛妝

始於明代。在本縣只有兩家,一是辛村鄉天池村的古式扛妝,一是城關鎮西街的新式扛妝。由撈妝者和扛妝者組成。扮妝者為3—5歲俊美女孩,身著古裝,手搖彩扇,衣裙遮蓋全身,下面另做假腳(三寸金蓮),整個身體懸於杆上。地面扛妝者為強壯男子,將杆卡在肩上,隨著吹打樂舞蹈,前五後四,左右相轉。一行少則十扛,多則十幾扛。打妝還伴隨一把桶形彩傘者隨扛妝者在八音會吹奏中翩翩起舞,鼓樂齊鳴,五彩繽紛。

高蹺

起源於戰國時期,由於人以上人員表演。演員兩腿上各綁縛一米多高的木拐,載歌載舞,形式多樣。晉莊鎮泉則河村的高蹺聞名全縣,不但蹺高(1.5米),而且表演技巧高超,能打樁,能走弓箭步,能跌八叉,能翻筋斗。

小蹺

境內流傳很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般由6-12名彩裝少女扮演,或搖扇或打花傘、踩著小蹺邊唱邊舞。演唱時由八音會伴奏,民間風味很濃。

跑旱船

旱船用竹片或木條為架,船艙和船身俱用布綢裝飾而成。表演者手把船幫站立船中,雙腳走動帶動船行,胸腹前安放兩條穿彩色褲子和花鞋的假腿,看時儼然1個少女坐在船中:其表演形式,有2-4只旱船不等,但都有2位手握槳板,頭戴斗笠的老翁划船。表演時,旱船或快或慢,走圓場,左右穿插,風趣盎然。春節、元宵節期間這種舞蹈隨處可見。

秧歌舞

起源於本縣趙屋一帶,為幹板秧歌(只用打擊樂伴奏),演出不拘於場地,表演時隨意的坐唱、清唱,不登戲臺,也叫地圪圈秧歌。清光緒年間,被搬上舞臺。抗日戰爭時期,秧歌舞形式,其基本步伐是十字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融進了現代舞表演藝術。表演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與提高,落子劇團、秧歌劇團、職工幼兒園、體育幼兒園、財貿系統、農修廠的秧歌舞尤為群眾所樂道。

壺關縣 風景名勝

太行山大峽谷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面積5848公頃,地處晉豫兩省交界,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南部。林草覆蓋率達74.9%。區內有享譽全國的紫團參、紅豆杉等300餘種珍稀植物和金錢豹、黑鸛、金雕等130種國家保護動物。共有自然景觀400餘處,景點44個,以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三大峽谷為主線,串聯真澤宮、紫團洞、十八盤、青龍潭、“貓路”險道、“天橋”奇觀等風景名勝。

壺關縣 文物古蹟

壺關縣文物古蹟和革命遺址遍及境內13個鄉鎮區。不可移動文物53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有紹良遺址、沙窟遺址、三嵕廟、真澤二仙宮、天仙廟、東嶽廟、萬佛寺石刻、大安橋碑、森掌墓地、苗晉卿墓地、抗大一分校舊址、朱德總司令舊居、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四十一期——壺關

壺關縣 榮譽稱號

2017年,壺關縣被評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2017年,壺關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如有誤編,歡迎私信!

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下一期,平順,敬請期待!

錦繡晉都 壺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