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網友接力 親情穿越時空 抗戰老兵圓夢

今年3月,雲南楚雄籍女抗戰老兵尋親的文章在楚雄網友中熱傳。

朱美琴,(因口音問題,身份證登記為朱梅慶)女,屬大龍,生於1928年,原籍雲南楚雄。現住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晚晴養老公寓,身體健康,記憶力嚴重衰退 。


三省網友接力    親情穿越時空    抗戰老兵圓夢

老人身體健康,記憶力嚴重衰退


朱美琴回憶:我的家在雲南楚雄縣葵路街24號,不記得父親的名字了,我們家當時開飯店,此地結婚,宴請重要客人,都是在我家飯店包席,父親是老闆,但不會做菜。家中有1個妹妹,叫朱美珍,兩個兄弟,朱啟富和朱啟貴。

上初中了,15 、16歲時,還在上學,為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學校動員參軍,校長和老師動員大家去體檢,我是家中老大,弟弟妹妹多,母親很反對,校長說:你別怕,人家想去還去不了呢!我們班上去了三個女生,男生不記得多少,名字全不記得。

不知道從哪裡坐飛機,穿著旗袍上的飛機,雙翅膀5個頭的飛機,下了飛機就在飛機場的招待所住下,所長的名字記不清楚了,後來才知道是到了印度,部隊發草綠色的毛呢毛毯,牙膏,牙刷,襯衣襯褲,兩套,有軍裝,沒有軍銜,有工資是發盧比,一直跟隨翻譯人員,有英語翻譯、中國翻譯、印度翻譯,住在同一個賓館,明天的工作,就是跟翻譯一起外出參觀、採訪,日常要求很嚴格,不能隨意外出,上街買東西要請假,還得有翻譯陪同,不然的話,有錢也不會花。

在回國前,開會時說,這裡的盧比回國後就不能用了,趕緊買成東西或者花掉,我就買點金子,買衣服,裝了兩個皮箱回國。回國的路上認識後來的老公,叫郭武成,河南許昌縣人,是運輸部隊的駕駛員,不是軍官。從中印公路坐汽車回到雲南,在老家楚雄結婚,生了大女兒。

當時可以去臺灣,但是因為有兩個孩子沒有去,加之公公也不讓離開家。

前後生養了6個孩子,老公就去世了,一生再未改嫁。

91歲朱老太太說,自己家中6個孩子,1958年的時候,把從印度帶回來的點金子賣給銀行,貼補家用,靠一個人操持家務,生活太清苦,無數次夢裡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旁……可是沒有錢買火車票,到了80年代,曾經與家裡聯繫過,每當想到沒有給父母盡孝,沒有照顧到弟妹,感覺十分內疚,家中的變故,一拖再拖,沒曾想到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人老也越來越思念親人。


三省網友接力    親情穿越時空    抗戰老兵圓夢

許昌晚晴養老公寓的張柯院長(左)與老人合影



雲南網友“抓瞎”得到在一消息,即刻轉發給四川省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張紀唐幫助查找,張紀唐馬上想到家住楚雄市的朋友媒體人“七劍”。“七劍”瞭解情況後,在公眾號“早安楚雄”上以題為《抗戰老兵楚雄尋親 當年穿旗袍從軍!親人們,你還好嗎?》的稿件進行刊發,“楚雄鹿城信息港”等進行了友情轉發。短短几天時間,就獲得了幾十條消息,其中一條重要消息是朱老太太弟弟的同事打來的電話,說因為企業破產,很多年沒有同朱老太太弟弟來往,但表示願意繼續打聽。

3月13日,張紀唐接到一條令人激動的電話,是朱老太太的侄兒,小朱先生打過來的,對尋親細節進行確認,初步確定“基本吻合”。


張紀唐立即把這個消息通報給了“七劍”和“抓瞎”,並及時與河南省許昌晚晴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範小凱取得了聯繫,同時與朱老太太及其楚雄的親人分別再次溝通,再次確認。3月14日上午,朱老太太通過手機,與楚雄的侄兒小朱先生進行跨越了75年的連線對話,雙方都很激動,範小凱說:朱老太太雖有些老年痴呆,那一刻非常激動,一口氣報出弟弟妹妹的名字,手都不停地發抖,眼眶裡打轉的淚水止不住流下來,我也很感懷,很激動,和朱老太太一起流眼淚,真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並表示,以後一定把朱老太太照顧好,安度晚年。


朱老太太和6個孩子商量,爭取回到楚雄與家人團聚,祭奠父母和弟弟,盡孝道盡情義,以解相思之苦。朱老太太的侄兒小朱先生建議說,姑姑年紀很大了,行動不安全,最好是我們朱家人去許昌看望。


三省網友接力    親情穿越時空    抗戰老兵圓夢

老人近照



通過川滇豫三省網友的共同努力,這位九旬老人的團圓夢終於將要實現!

近日,小朱先生給張紀唐副秘書長髮信息:“張大哥你好,我是雲南楚雄的朱玉洪,最近我們已經和河南許昌朱美琴女士聯繫上了,經過確認,確實是我們家失散多年的親戚,經過各個志願者的努力,她們兩姐妹已經達成了諒解,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有可能見面,在這裡,我代表全家向你們這些志願者的無私付出表示最真摯的謝意!這個社會因有你們的存在而更加溫暖,如果有一天 ,你們需要我的幫助,我會像你們一樣,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再次感謝你和你的朋友們無私的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