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1


如果為人父母要考試,你能拿幾分?


看綜藝《超級育兒師》,有一對母子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小男孩浩浩陪媽媽一起去菜場買菜,一路都在問問題。但面對著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媽媽不僅沒有耐心講解,反而三番五次吼道,“不要再煩我了。”

而當浩浩追著讓媽媽抱的時候,又被她厲聲吼開:“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一旦浩浩開始哭鬧,媽媽恨不得立馬暴跳如雷:“吵不吵,天天這個樣子!”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這位媽媽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頤指氣使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不安。還不解地向育兒師諮詢:“為什麼自家孩子總是喜歡哭鬧,特別煩人?”

節目組把她帶到了一個“小黑屋”,播放了一段神秘錄音。

當平日裡的叫嚷聲如潮水般湧來時,她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最後崩潰地蹲下身子,抱頭痛哭。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反思,如果為人父母需要考試,很多人會不及格吧。

還記得前段時間 “13歲男孩住進養老院”的新聞麼?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父親被拘、母親消失,就連親戚都不願收留。小男孩無依無靠,無奈之下,只能向民警求助。

可當民警好不容易聯繫上家人之後,母親卻哭訴了一通自身難保,便無情地掛了電話,全然不顧這個13歲的孩子,以後將要怎麼辦。

是枝裕和說:“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來填滿。”但本應該為他們填補生命空隙的父母卻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

只管生,不管養——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2


生不是父母,養才是


去年入圍戛納電影節並斬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生而不養”故事。

電影的一開始,12歲的孩子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狀告的理由是: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贊恩全家生活在貧民窟,家裡還有七個弟弟妹妹。一家子過得貧困潦倒、食不果腹。

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贊恩小小年紀就要擺地攤賣果汁、去藥房幫父母騙處方藥製毒、送比自己還重的煤氣罐掙錢……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但父母從沒有給過他應有的寵愛、呵護、教導,反而是指責、辱罵、暴力。

更過分的是,明明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贊恩父母還是在一股腦地生。在這個家庭中,孩子失去了“人”的尊嚴,僅僅是被當作一個勞動力被利用。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記得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贊恩想要去上學,父親沒同意,母親倒是同意了,不過理由卻讓人無比悲憤:

因為上學能夠從學校帶食物、衣服、棉被回來,救助弟弟妹妹,接濟家裡。

而贊恩年僅11歲的妹妹,則被父母逼著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抵還房租。最後導致她懷孕難產而死。

雖然說生恩、養恩都是恩。

但如果像贊恩的父母這樣生而不養,不僅無恩,而且有罪。因為他們逃避了自己的責任,施加給孩子只會是終其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就像是金星在綜藝《媽媽咪呀》中說的:“如果你不想當媽,不想養孩子,千萬別生。生了你不養,你生她幹什麼?”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3


養育之恩,是一場輪迴


為人父母,是需要負責的。

生了要養,養了要教,正是因為這個過程不容易,所以自古而今,我們才宣揚一個“孝”字。

但如果當初你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又如何奢求子女的回報呢?

想起之前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一則“拒養”事件。

浙江紹興有個王女士,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因為超生的緣故,便把年僅1歲的小兒子(張先生)送養給了別人。

現如今,自己老伴去世,兩個兒子生意失敗,生活拮据,便想到了兒子小張。希望他能承擔起贍養的責任,理由是:我窮,沒有辦法。而兒子小張現在年薪55萬。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件事報道後,網友眾說紛紜。其中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

年薪55萬也是養父母教的好,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所以說,養育之恩其實是一場輪迴。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或許有些父母會為自己辯駁,我的選擇是不得已的,我也沒有辦法。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的媽媽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貧窮也好,無能為力也罷,這些都不能構成自己不負責任的藉口。

影片中贊恩逃離家庭後遇到的黑人女工拉希爾,就是與他爸媽截然不同的母親。

拉希爾是一個單親媽媽,有年幼的兒子尤納斯要撫養。

為了購買身份證明,她一個人同時打好幾份工。可即使生活再難以為繼,也從沒有動過賣掉孩子換錢的念頭。

在收留了流浪街頭的贊恩後,她也會在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吃。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你看,愛其實是一種選擇。

起初,我們因血緣聚在一起。但歸根結底,只有天長地久的陪伴、日積月累的扶持,才能讓彼此成為一家人。

4


何以為家?是愛與羈絆


不論是狀告父母的贊恩,還是拒絕贍養的陳先生,他們經歷過的苦楚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父母何以為父母?家何以為家?

難道生了孩子就理所當然是父母了嗎?只要有一個容身的地方就是家了嗎?

其實不然。

如果愛缺失,那麼即使是血脈相連的父母子女,也會和陌生人無異。但若是愛與責任存在,哪怕是住在鐵皮箱裡,也可稱之為家。

所以,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形成的羈絆。

或許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獨自長大的,沒有陪伴、沒有愛,世界扔給他們的只是孤獨、不安,以及不敢期待的明天。

但姑娘始終相信,會有那麼一個真正的家,讓他們真誠地露出微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4月29日,《何以為家》將在國內上映,希望大家能走進影院去看一看這部片子,藉此思索為人父母的真諦。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最後,也希望世間的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