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出自毛主席著名的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意是“抒发伟大的革命情怀,表明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其实这句同样可以用来褒扬我们英勇无畏,伟大人民海军!经过70年的发展,今日的人民海军已经可以“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将“海上,海底和天上的来敌”统统消灭!而作为人民海军“上九天揽月”的利器——海军舰载防空导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了保护祖国领海安全的擎天巨伞。下面,让我们在“梳理海军防空导弹的发展脉络”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其中的不易和伟大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装备有我国最新防空导弹的南昌舰

海军防空导弹发展的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我党开始筹建自己的海军。随着国民党的加速溃败,大批不满国民党腐败的国民党海军官兵起义,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随着他们到来的还有大批的海军舰艇。而垂死挣扎的国民党不甘心舰艇落到解放军的手里,派出了大批的飞机对起义舰艇进行轰炸缺乏防空力量的我军舰艇损失惨重,不少舰艇被击伤击沉,甚至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自沉。这其中尤以重庆号巡洋舰的自沉最为悲壮!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回国途中的重庆舰。该舰起义后,最终为保存有生力量而自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国民党进行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中,虽然能得到我战斗机的支援和掩护,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并不能保证每次都百分之百得到及时的空中支援。缺乏有效防空力量的我海军水面舰艇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50年代的主力机型——拉11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50年代的主力机型——米格15

PS:事实上,五六十年代与国民党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空军和海航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他们取得了沿海的制空权,人民海军才能放心的和国民党海军舰艇进行战斗,并取得最终胜利。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当时空军和海航的主力——歼5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当时空军和海航的主力——歼6

痛定思痛的海军决定大力发展防空武器,可是由于底子太薄,加之当时“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在陆基防空导弹上面”(简而言之,没钱)。随后与前苏联交恶,失去了引进苏联SA-N-1防空导弹的机会。在8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款舰空导弹红旗61”服役之前,海军包括早期批次051型导弹驱逐舰在内的所有水面舰艇的防空武器还是以各类中小口径舰炮为主,防空水平基本属于二战水平。人民海军还只是一支在仅能在“航空兵作战半径内活动”近海海军,严重制约了海军向远洋海军的发展。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SA-N-1果阿防空导弹

正是由于舰空导弹的缺失,加上当时陆基战斗机普遍存在的腿短的问题,使得我国的海洋权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一情况直到052C/D和054A系列的服役才得到更本性改变。

艰难的“自力更生时期

与顺利进入

“防空导弹化”并创造了“世界第一次防空导弹击落敌机记录”陆军不同,海军的“防空导弹化之路”可以说是路漫漫兮又曲折,堪比现实版的西天取经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长期担当海军舰艇主力防空武器的双37毫米舰炮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长期担当海军舰艇主力防空武器的双25毫米舰炮

难产的第一款舰空导弹——红旗61近程舰载防空导弹

所谓“万事开头难”“研制舰载防空导弹”对于当时建国不久

的新中国(工业和科技底子薄弱,尤其在舰载防空导弹这块完全是空白)而言,则更显无比艰难。这一点在“红旗61的研发历程”上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来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红旗61近程舰载防空导弹

作为海军的第一款防空导弹

红旗61防空导弹研制时间其实是非常早的(有趣的是,红旗61刚开始是按地空导弹立项的,而且型号也不叫红旗61,而是红旗41。1967年才改为舰空导弹研制)。虽然立项时间很早,但整个研制历经磨难,直到1988年11月才勉强定型试装使用(053K型导弹护卫舰);直到1992年,红旗61(红旗61B)才终于批量装备海军053H2G(江卫I型)护卫舰,历经25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舰空导弹”终于修成正果。

早期的红旗61上舰时采用了当时国际流行的悬臂式发射装置区别于当时国外流行的下悬臂发射方式,053K采用的是上悬臂发射方式)。除了

两发待发弹,其余备发弹存于甲板下方的弹仓里,可以进行快速再装填(悬臂式发射装置不需要导弹进行弹翼折叠故红旗61采用的是弹翼不可折叠设计,这也导致了江卫I型护卫舰上面六联装发射装置极其巨大)。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红旗61的053K型导弹护卫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弹仓中的红旗61

悬臂式发射装置虽然有“备弹量大,甲板上发射装置体积小的优点”。但也存在“发射机构复杂,可靠性较差,待发弹药少等缺点”。这也是053H2G(江卫I)护卫舰采用夸张的六联装发射装置的原因之一。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装备海红旗61(红旗61B)的海军江卫I型护卫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军江卫I型护卫舰发射海红旗61(红旗61B)导弹

虽然红旗61(海红旗61)的最大射程只有10千米,但是其高达3马赫的速度和重达40千克连续细杆式战斗部,杀伤效果非常不错,单发杀伤率最高可达80%,对亚音速反舰导弹也有非常不错的拦截效果。

红旗61在研制成功后又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研制了相应的陆基型号(红旗61A)发射筒装的海红旗61(红旗61B)。这两款的技战术指标和红旗61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在适装性上按相应的用户要求进行了改进。在海军型海红旗61(红旗61B)退役后,陆基型仍然在服役中。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中的陆基型红旗61A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六联装的海红旗61防空导弹(红旗61B)

努力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仿制时期

海响尾蛇/海红旗7近程舰载防空导弹

由于

红旗-61的性能(尤其是不能对抗新出现的超低空掠海飞行目标)让海军难以满意,再加之其弹体尺寸和重量较大。故红旗61还在研发的时候,海军从法国引进了“海响尾蛇”近程舰载防空导弹。相对于体积重量庞大且性能不佳海红旗61海响尾蛇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射程更远,尤其是其具备的"拦截掠海飞行导弹的能力"让海军感觉如获至宝对比见下图),很快,装备海红旗61的053H2G型护卫舰在仅仅建造了4艘后就改为建造装备海红旗7053H3型(江卫II)护卫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红旗7与海红旗61性能参数对比

最早引进的两套原装海响尾蛇被分别安装于051型驱逐舰109号后续改装的051型采用的是国产化的海红旗7)和052型导弹驱逐舰首舰112号上,而后,国产化的海红旗7被安装于052型导弹驱逐舰,053H3型(江卫II)护卫舰,051B导弹驱逐舰,054导弹护卫舰。

海红旗7的服役,使海军第一次拥有了可靠的防空能力(哪怕只是最基础的近程点防御能力)。而海红旗7也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军水面舰艇的主要防空力量(到此时,海军终于具备了完整的近海作战能力)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109号导弹驱逐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112号导弹驱逐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8联装海红旗7导弹发射装置

海红旗7号与海红旗61一样,同样发展了陆基型号红旗7号(改进型号有红旗7B,红旗7D两款),并研发了相应的外销型号——FM80(对应红旗7)和FM90(对应红旗7B)。随后又发展了海红旗7号的外贸型号——FM90N型近程舰空导弹,不过该款导弹却并不是在海军服役的海红旗7基础上发展的,反而是在陆基出口型号FM90基础上发展的。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陆基红旗7B防空导弹

FM90N而且成功出口国外,也意味着我国的引进吸收再发展的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也为研制我国下一代的近程防空导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装备FM90N导弹的巴基斯坦F22P型导弹护卫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阿尔及利亚C28A型导弹护卫舰装备的FM90N导弹

经过了多次改进后的海红旗7具备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但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是不能很好地对抗"超低空掠海反舰导弹"。现代化的亚音速反舰导弹末端飞行高度甚至能低到

1米的海浪高度。但"红旗7导弹在原始设计上存在的限制"使得其再怎么改进,其"最低15米的拦截高度"注定了其不能很好的拦截超低空掠海反舰导弹。

此外,FM90的最大射程虽然增加到了15千米,但是其最小射程也增加到了700米。这显然不是好事情,因为“最小射程越大,其有效杀伤区近界就越大”(如果目标进入到有效杀伤区近界,导弹是没办法对其进行拦截的),其拦截近距离目标尤其是掠海导弹的能力就越差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红旗7并不能很好拦截超低空掠海反舰导弹

其次,由于海红旗7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受限于火力通道,最多只能迎战连续来袭的4批飞机或3批掠海导弹抗饱和攻击能力严重不足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红旗7抗饱和攻击能力严重不足

再加上其待发弹和备弹量太少火力持续性不好;整套体积和占用舰艇空间太大,适装性不好(对小型舰艇不太友好);导弹射程上又和中程导弹,末端防空导弹重叠。故慢慢被红旗16和红旗10所取代。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红旗6中短程防空导弹

红旗-6防空导弹,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意大利腹蛇导弹技术研制的第二代中低空中近程陆基/舰载通用型防空导弹系统,研发代号为红旗64,定型后命名为红旗6(出口型号LY60),最新型号是红旗6A和红旗6D(对应最新出口型号为LY60N)。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陆基红旗6A

该型导弹外形尺寸和红旗61类似,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达到了18千米;作战高度 30米~12000米;采用预制破片战斗部。可拦截“飞行速度达600米/秒,机动过载7G”的飞行目标,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模式可同时攻击其中4个目标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中的红旗6A

该型导弹系统目前只有陆基版本少量装备陆军(型号为红旗6A和红旗6D),海军并没有装备,不过出口型号LY60N有出口到巴基斯坦,装备在巴基斯坦海军的塔利克级驱逐舰(原英国21型导弹护卫舰)上。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巴基斯坦塔利克级驱逐舰装备的六联装LY60N

遗憾的英制海标枪中程舰载防空导弹引进计划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也迎来了和西方的蜜月期。不仅在经济领域,在军事领域也展开了大规模的深入合作,新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开始在中国军队里生根发芽。在海军,关于舰艇防空问题的全新军事理论得以形成,舰队的中程防空问题也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在引进了海响尾蛇近程防空导弹的同时,海军也开始在西方寻找一款能适合自己需求的中程防空导弹产品。这个时候,英国海军刚装备不久(1973年服役)海标枪中远程舰载防空导弹进入了海军的视野。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差点进入中国的海标枪导弹

该型导弹是英国研制的一种中远程舰载防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战斗机和亚音速导弹,必要时也能客串反舰导弹欺负下水面舰艇(和美国的标准防空导弹一个德行)。全弹长4.36米,弹径0.42米,全弹质量550千克,采用破片杀伤型战斗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最大射程为70千米,作战高度为10至22000米,最大速度为3.5马赫。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中的海标枪

经过考察,海军决定引进该型导弹,经过谈判,1981年6月,中英双方确定了装备海标枪导弹051S型防空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基于现役051型导弹驱逐舰进行放大,正常排水量达到了4100吨,装备重型“海标枪”防空导弹和相应的火控雷达,该方案将使051S具有"当时世界一流的海上编队区域和较强的单舰防空作战能力"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最后仅停留在图纸阶段的051S

不过受累于英国海军在马岛战争中的糟糕表现,最终海标枪导弹的引进计划被终止,配套研制的051S放空驱逐舰也被取消。而海标枪导弹引进计划的终止,海军不得不靠着海红旗7这样的近程防空导弹继续当人畜无害的近海海军,当时"雄心勃勃的远洋海军梦"因为区域防空的缺失被整整延后了17年

“适度引进和学习"的时期

随着我国和西方蜜月期的结束,中俄关系开始升温。汲取了和西方合作的经验教训的我们,在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上,采取了"适度引进和自行研发并行不悖"

的策略。

海军中程区域防空之路的开端——俄制SA-N-7/SA-N-12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与外界猜测的“看上了现代级驱逐舰装备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玩意也打不了航母,无论是单挑还是群殴都不行)相反,海军决定引进现代级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看上了现代级的区域防空能力(虽然这个能力在现在还是比较初级)——也就是其装备的SA-N-7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现代级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军中程区域防空之路的鼻祖——俄制SA-N-7中程舰空导弹

SA-N-7萨姆11地空导弹系统的海军版,该系统使用的导弹型号为3M98M1型导弹,该弹是一种全天候多通道的舰载中程防空导弹

,主要用于"复杂舰艇和编队的区域防空任务",主要拦截各型反舰导弹(包括超低空掠海飞行的亚音速和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内的各类空中目标。弹长5.5米,弹径0.4米,弹重690千克,采用破片杀伤型战斗部。导弹最大速度为3马赫,射程3.5~25千米(拦截反舰导弹时为12千米),射高10~15000米。在现代级上,前后各有一座3S-90型单悬臂发射架(备弹24枚),舰上共安装了6部照射雷达(6个火力通道),可同时拦截6个空中目标

在购买现代级驱逐舰的同时,海军还购买了额外四套3S-90型单悬臂发射架(但是要注意的是,海军引进的是更先进的SA-N-12防空导弹系统)。四套3S-90型单悬臂发射架分别安装在了两艘052B型导弹驱逐舰上(该型舰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版的现代级驱逐舰,同时052B装备的也是SA-N-12导弹系统

)。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宁波号装备的就是SA-N-12导弹系统(9M371弹)

SA-N-12防空导弹系统SA-N-7的升级型号,中国在第二批现代级驱逐舰时同步引进,采用的更先进的9M371导弹(网上有一种说法是用的9M38M2导弹,本文采信使用9M371导弹的说法)。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052B型驱逐舰装备的也是SA-N-12导弹系统(9M317导弹)

9M317导弹长6.12米,弹径0.86米,弹重72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最大射程48千米(飞机)15千米(对反舰导弹),最大射高17千米;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重约70千克,采用近炸引信及触发引信,作战杀伤半径达到了18米左右。半主动雷达制导,采用

弧形弹道,可有效地拦截在海平面3~5米高度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导弹两发齐射对飞机的杀伤概率为81%~96%对反舰导弹的杀伤概率为43%~86%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中国海军SA-N-12导弹系统的9M371导弹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9M317导弹

PS:海军的红旗16导弹参考的是更先进的SA-N-12导弹系统

买酒送小菜——添头一样的9M311末端防空导弹

9M311导弹是和两艘改进型现代级驱逐舰一起引进的,是舰上卡什坦近防系统的组成部分。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9M311导弹是卡什坦的组成部分,图中的卡什坦暂时没安装导弹

9M311导弹长2.5米,整个导弹“由170毫米的一级弹体和76毫米的二级弹体组成”。“上细下粗”,外观非常有特点;弹重42千克,战斗部重9千克;导弹最大速度900米/秒,平均飞行速度为600米/秒(这是因为二级弹体为无动力设计导致的);无线电瞄准线指令制导,采用触发/近炸引信,单发杀伤率约65%。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9M311导弹

9M311导弹的一级弹体在发射后约2.6秒(此时导弹加速到900米/秒)脱离后,无动力的二级弹体因为气动阻力远小于单级弹体设计的导弹,即使在弹道末段仍有足够的速度来保证进行机动,非常有利于攻击有效杀伤区远端的高机动目标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9M311导弹

但是,9M311导弹和绝大部分的“二级助推式结构的导弹”一样,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在一级弹体抛掉前,导弹没办法做大过载机动”,因此其最小射程比普通导弹要大不少(最小射程简单来讲就是导弹的灯下黑区域,导弹对这个区域内的目标可以说是不管不问的)。

而9M311的最小射程高达1500米(这远远高于一般末端防空导弹100米的最小射程),需要和机炮配合使用(机炮负责近端的拦截),才能避免存在拦截死区(这对于不喜欢“弹炮合一”的我海军来说简直致命)

不过“弹炮合一的近防系统”成本昂贵,系统体积重量巨大(需要穿透多层甲板)

适装性差,精度和可靠性也不高。故我国并没有将其国产化装备自己舰艇的打算,仅仿制用于出口和做技术储备。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国产化的0M311——FK1000

海军打造远程防空圈的开始——S300F远程舰载防空导弹

在引进现代级的同时,海军也在考虑建立自己的海上远程防空力量

,用来拱卫京畿重地。在自行研制的第一型舰载垂发系统(KS1型中程防空导弹的海军版本)失败后,海军考虑通过引进来解决海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服役前的空白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KS1的舰载版本差点成为海军第一型舰载垂直发射防空导弹

经过考察,2002年4月份,中国与俄罗斯正式签定了从俄罗斯购买2套里夫M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合同。

里夫M舰载防空导弹S300PMU1的舰载版本(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垂直发射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一套典型的里夫M系统包括“一部目标搜索雷达,一部导弹制导雷达和相应数量的左轮式发射单元”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30N6E1型目标搜索雷达

里夫M使用的是48N6E型防空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主动雷达末端制导。导弹最大速度6马赫,最大射程120公里(飞机);还可拦截“速度不超过2.7千米/秒,射程1500千米”的弹道导弹(最大拦截距离4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25千米)。里夫-M舰载防空系统配套的火控雷达是30N6E型无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引导12枚导弹拦截120度扇面内的6个空中目标;使用8联装冷发射式转轮垂直发系统,每套发射装置只有一个点火装置,以旋转共享点火装置 。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里夫M的左轮发射装置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里夫M每套发射装置只有一个点火装置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

典型的里夫M舰载防空系统包括“一部目标搜索雷达,一部导弹制导雷达和8个发射单元(64枚导弹)”,整套系统继承了前苏联武器粗糙结实的特点,体积极其庞大。在俄罗斯,该系统仅装备在11000吨的光荣级巡洋舰和25000吨的基洛级核动力战列巡洋舰上。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将该套系统几乎原原本本(除了发射单元由8个减少到6个之外)塞进了满载排水量只有7000吨的051C型导弹驱逐舰上,体现我国技高一筹的空间设计和利用能力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可以清晰看出051C上里夫M防空系统的布局

051C型导弹驱逐舰的服役是海军第一次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程防空能力,堵住了京畿地区来自海上的防空漏洞。也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海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116号051C型导弹驱逐舰

厚积薄发的,全面开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研时期

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引进学习仿制的过程后,中国军工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全面爆发的时期。一大批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甚至是领先)水平的武器开始装备我军。在海军方面,红旗16型中程防空导弹,海红旗10末端防御导弹和海红旗9型远程防空导弹组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三层式防空系统,为海军走向远洋成为真正的世界海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产中程舰载防空导弹的先锋——红旗16型中程区域防空导弹

首先强调一点的是,红旗16是海军研制的(虽然该型导弹研发之处就是按照海陆通用的原则研制),

然后才有陆用型号,这和飞豹的经历相似。陆军装备的型号是红旗16A和红旗16B,海军用的就叫红旗16,根本没有海红旗16这个型号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陆用红旗16A

红旗16防空导弹

是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中程区域防空导弹,也是第二种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陆海通用的防空导弹(第一种是红旗-61),设计时参考了俄制SA-N-12防空导弹系统。

红旗16于1999年7月立项 ,2007年底首次进行上舰实弹发射试验,2008年定型。用于舰艇或编队的“中近程区域防空”“反导作战”(第一艘装备红旗16导弹的是舷号530的054A级徐州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第一艘装备红旗16导弹的是舷号530的054A级徐州舰

红旗16弹长4米,弹径0.254米,弹重600公斤;最大速度为3.5马赫,射程为4~40千米(拦截低空反舰导弹时的射程超过12公里),射高7~15000米;半主动单脉冲雷达制导,单发命中概率80%~85%。主要拦截反舰导弹和飞机等目标。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可拦截各种超音速反舰导弹和亚音速反舰导弹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红旗16的基础信息

红旗16在海军的防空体系中负责中近程防空,用来衔接远程防空导弹和末端防空导弹(这也是近程防空导弹被淘汰的原因,射程被中程和末端防空导弹覆盖,然后末端拦截能力又赶不上末端防空导弹),组成一张完整的防空网络,其性能在国际上都属于一流水平。红旗16的服役,使得海军水面舰艇第一次拥有了可靠的“中距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能力,第一次具备了在脱离岸基航空兵掩护的前提下,进行独立作战的能力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064A一次能携带32枚红旗16导弹

红旗16防空导弹目前主要装备054A型导弹护卫舰和深圳号051B型导弹驱逐舰。未来052B型导弹驱逐舰和054型导弹护卫舰进行中期大改时,也会改装红旗16导弹。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改装后的深圳舰也采用了054A一样的垂发系统,有大号054A之称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深圳舰的32单元垂发

海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

海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来源于陆基的红旗9防空导弹,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舰载版本是没有海红旗9A这个型号的”(只有陆基版有红旗9A这款),

舰载版本目前有海红旗9和海红旗9B两款,分别对应陆基的红旗9A和红旗9B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红旗9防空导弹

海红旗9防空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舰载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主要装备在

052C型/052D型防空驱逐舰(海红旗9/海红旗9B)以及最新的055型万吨大驱上(海红旗9B)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红旗9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红旗9

海红旗9防空导弹是人民海军现阶段两种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之一(另一种为引进俄罗斯的SA-N-6,装备在051C型防空驱逐舰上,不过将在后期被海红旗9取代),属于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海红旗9最大射程125公里,改进型的海红旗9B最大射程增加到了200公里,理论上甚至具备了“主动防空”的功能(主动防空其实就是利用超远射程耍流氓,直接攻击敌方领空内的战机)。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海红旗9B

海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的服役,极大地扩充了海军水面舰艇的防空圈,“四面固定有源相控阵雷达+远程区域防空导弹”的组合,为水面舰队提供了完整的远程防空保护,可以在远海有效对抗“敌方对批次,多种攻击类型的超饱和攻击”,为己方编队提供可靠的保护

海军舰艇的最后的防线——红旗10末端防空导弹

红旗10是我国根据“新时期海军军事理论”研制的第一款末端防空导弹,主要用于舰艇最后的防空和反导作战,是舰艇最后的防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全舰的命运都系于其上。

研发难度媲美海基反导导弹。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发射中的红旗10

红旗10于2012开始装备中国海军舰艇,目前红旗-10已经开始大量装备海军舰艇,开始取代海红旗7近程防空导弹,并将作为海军未来一段时间内唯一的终端防空导弹

红旗10弹重20KG,射程为0.5~9千米,射高为2~6000米,最大速度2马赫,采用被动射频加红外成像复合寻的制导技术,具有强悍的抗干扰能力和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红旗10的出口型号

红旗-10防空导弹采用一体化发射架,内含多个导弹发射单元可进行持续防空作战。导弹

发射架采用独立的伺服控制机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快速旋转移动以方便快速对准目标所在方位。导弹在发射之后无需火控系统提供制导控制,做到“发射后不管”在向一个目标发射导弹之后,发射装置可以迅速转向下一个目标进行发射可选择单发和连发,发射间隔不超过3秒,能有效对抗饱和攻击,当采用目前最大的24联装发射装置时,理论上可以拦截24个不同目标。

守卫海军走向远洋——中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史

24联装的红旗10

红旗10的服役,终于补上了海军防空圈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末端防空反导能力。使海军拥有了不破金身,使人民海军向着成为真正的远洋海军的道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