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百姓说,他是拯救苍生的“精诚大医”;专家说,他是功勋卓著的“首席科学家”;师生们说,他是堪为人生楷模的“大师”;妻儿说,他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祖国说,他是在大时代的烽火中练就的大写的人。这是对于维汉一生的浓缩和总结。

于维汉(1922、1、28—2010、11、17),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45毕业于满洲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提出克山病宮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豆及其制品预防克山病,使发病率显降低,解决了克山病的预防,提高克山病治愈率,急型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慢型和亚急型5年死亡率由90%下降到25%以下,解决了克山病的沽疗;在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阶段,并进一步证实克山病发病与病区硒、蛋白质、锰和维生素E等综合因素有关。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以下内容整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让我们了解了于维汉为人民和祖国医疗事业奋斗的一生。

“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北风卷着白雪肆意地侵扫着东北农村,在黑龙江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一位14岁男孩用微弱的声音对医生说道:“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挽留的愧疚让医生无言以对。

这是195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正是北方农民歇冬过小年的时候,一股不祥的气氛却笼罩着黑龙江省一些村屯。从1935年11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70口人不明原因死亡后,20年来,每到冬季,都会有不少人因这种疾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冬天又到了,许多村民都难逃这种厄运,几十个村民相继死去。刚刚送走爸妈、姐姐、大爷的娃子不久也躺在了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使这个小生命停留多久,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男孩走了,身上还盖着医生脱下来的黑色大衣。

“孩子,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医生,这一次生命的陨落彻底触动和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医生!从此,他与这个“瘟神”展开几十年的生死对决,终于用他的勇敢、睿智、善良和才华赶走了“瘟神”,挽救了千万生命。

他就是拯救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教授。

在浓浓读书氛围中长大的年轻内科主任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父母都出身书香名门。父亲深受考取清朝同治四年二甲进士的外公影响,非常看重子女教育,在家中建了男女读书房,于维汉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慢慢长大。上学后,功课优秀,中学仅读四年就考取了伪满洲国满洲医科大学。

1945年,23岁的于维汉从伪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当时特定的东北社会环境,阻断了他留学国外的梦想,于是他进入大连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是于维汉一生中难忘而浪漫的时光。白天在临床做住院医生,下班做实验、写论文。华灯初放时,坐上电车,听着如音乐般咣当咣当的声音,于维汉惬意的一边总结一天的实验结果,一边计划第二天要完成的工作。回到家中,在温馨的灯光下,在父母深情目光的抚慰下,快乐地享受他们准备好的饭菜。两年规律的研究生生活很快过去了。

1948年,于维汉奉命来到哈尔滨市原东北军区卫戍医院。1949年,年仅28岁的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担起了内科主任的重担。

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

1935年11月前后,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些村屯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据史载,克山张云圃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1941年此病在克山北部各村漫延,死亡近300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其实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于维汉从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克山病。1943年10月,于维汉在满州医科大学讲堂听到了日本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当时病人是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董姓中年妇女,诊断为痨型克山病。原亨教授讲述了他们有关克山病的研究和现场治疗及病理解剖情况,介绍了关于克山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学说、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现场预防等,这是于维汉最初对克山病的浅显认识。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于维汉在老乡家中进行膳食调查

1949年春,于维汉诊断了一位从尚志县农村来的山东移民,当时诊断为慢型克山病,经治不愈,病死于心力衰竭。病理解剖证实,确诊为慢型克山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治的第一例克山病。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副教授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当他亲身踏入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发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县抢救克山病时,在德都小六组村看到一个小女孩,有些浮肿,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他毫不犹豫地诊断为急性肾炎。当地抢救员却说:这就是克山病。当时不知该怎样去治疗这个小孩,2个小时后孩子死了,他惊呆了。后经尸检解剖,发觉诊断错了。以后又接连不断地诊治多例这样的病人,但几乎都在诊断后2个多小时死去,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眼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病人陷入绝望之中,于维汉内心感到震撼。

他在想,他们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甚至死于地方病,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吗?他决心在病区继续工作下去,走出实验室,去现场积累资料,开展克山病预防研究和抢救工作。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怀着挑战克山病的炽热情怀,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到乡下、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制服瘟神!

一定要制服克山病

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于维汉刚到病区时,还不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 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但多数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想,一个个生命竟在自己手中被“瘟神”夺走,是没尽到医生的职责。于是他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

他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竞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其间,于维汉用过升压药物, 效果也不理想。冬眠药物注射后,只能解决恶心呕吐问题,死亡率仍很高。

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重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I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那的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从此,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 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着,在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以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配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给人们带来重大苦难的“瘟神”——克山病,被基本控制了。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于维汉在病区为患儿检查

现在正是这里需要我的时候

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新年、春节,这也正是防治人员最紧张的时刻。在克山病高发年代,每逢年节, 于维汉教授总是留在病区,坚持巡诊抢救,同农民一起过年节。

1956年春节前几天,于维汉的母亲患心肌梗塞住院了。作为医生,他知道老年人得这种病意味着什么;爱人临产,打电报要他回去,这都使他很着急。但他又想:“现在正是这里最需要我的时候, 每天有那么多人发病,我怎么能离开呢?母亲人院,爱人生孩子,组织会安排照顾的,这里多一个就多一把手,就多抢救一个病人。”于是他谢绝了同志们让他回去的安排,投入了昼夜抢救病人的工作。

1960—1962年的新年和春节,他在病区同农民一起度过了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在此期间他患了肝炎、胃溃疡、角膜软化症……就在这时,他把组织上给他送来的药品和食品送给了病人。

1964年春节前夕,德都县兴隆乡洪升村崔振海的妻子发病,迫切要求于教授去治疗,同志们都说, 于老师有病,我们去吧。于维汉说,我是来为农民服务的,他们要我去,我应该去!于是,他冒着—40℃的严寒,午夜赶到30里外的病人家,在这里度过他在农村防治克山病工作中的第十一个春节。

1965年春节,大家正在驻地吃年饭,接到电话说兴隆二队的王善珍发病。于维汉说,这个妇女我认识。他撂下饭碗就带领两名年轻医生顶着鹅毛大雪往兴隆二队跑去。等他们赶到时,王善珍已处于心源性休克了。于维汉急忙跪在炕上抢救。靴子里的雪化了,病人的丈夫要给于维汉换鞋,于维汉说,病人病情很重,顾不得这个了。就这样,诊察、用药,忙了大半夜,病人的丈夫过意不去,劝他睡一会儿,他摇摇头,让两个年轻医生睡下,自己一直守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着病情变化。24小时过去了,当心电图显示病人已变成窦性心律时,于维汉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病人的三个孩子看到教授哭了以为妈妈不行了,便号陶大哭起来。“你们的妈妈得救了:”于维汉高兴地大声对孩子们说。

1966年新年前,于维汉在卫生部和大家一起制定克山病病因研究计划。春节放假三天,他在春节前由北京经齐齐哈尔赶到富裕县病区。在人们欢天喜地合家团聚的时候,他却和同志们守在简易病房中的十多名患者身旁。

1972春节,于维汉在富裕县永进村的一个病人身旁守护了三天三夜……

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

“实践第一,为农民搞科研,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是于维汉教授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以来的一 贯思想。

50年来,他一直本着 “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精神,进行着科研工作。为了探索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内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具有70个编制、3400平方米建筑的研究所。他同他的助手们跑遍黑龙江省的各病区, 同时辗转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16个省、自治区的150多个县(市)办班、讲学;和同事们普查了6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第;手材料。经过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一些理现改变,确定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也有重大建树。

为了探索克山病与膳食的关系,1961年他在德都县一个有1500人的屯子进行了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的观察。 1964年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察点,对16000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都取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在偏僻病区搞实验研究,条件差,缺少设备,他便因陋就简,利用旧仓库做试验室,用豆腐板做试验台。 没有低温冰箱就用户外冬天自然低气温,没电灯用蜡烛照明,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搜集到大量样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动物试验,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假说。这一假说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为克山病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70年代初,于维汉等开始用克山病地区产的粮食做饲料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克山病的心肌损害因子存在于饮食之中,而黄豆可以预防其发病,大面积投入黄豆制品后,大多数农民可预防克山病的发生。 新的发现使他欣喜异常,随即在富裕、德都、虎林等县的五个乡开展了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工作。在富裕县的繁荣乡和德都县的星火乡,于维汉挨家挨户送豆腐、豆浆,村民管他叫“豆腐教授”。

在综合整理自己的经验和吸取当代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于维汉进一步完善了营养缺乏学说。在1973年召开的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座谈会上,他系统地阐述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设想,推动了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的深入开展。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 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定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会上,他宣读了论文。他的学说的提出,使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入了由实验证实病因假说阶段。由膳食结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研究的领域。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1985年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中日心肌病及克山病讨论会。1996年,他作为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主持指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防治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于维汉教授这一代专家、防治人员奋斗,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克山病对人类的威胁与危害已大为减弱:过去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 已十年没有急型克山病发生;本病的命名地—克山县,自1980年至今已有21年无“急克”发生。目前,病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

数十载艰辛,成果斐然,换回亿万生命

于维汉教授防治研究克山病五十载,可谓成果丰硕,贡献卓越:提出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以此学说开展克山病防治,使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了控制。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瘟神”——克山病,基本被控制了。

50年来,于维汉一直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他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防治专家,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克山病防治工作。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于维汉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奖励,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所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其中,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公私分明,淡泊名利。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院士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一次,他对照顾他工作生活的同志说,“我心里不得劲”,因为一位受他资助的贫困生买了一件毛衣,引起周围人的议论。于维汉院士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买件毛衣美一美有什么不可以的?”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专家于维汉

于维汉院士在办公

从1978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到1983年当校长,再到1984年至今当名誉校长期间,经于维汉牵线搭桥,哈医大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60多人次,为哈医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他们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04年,82岁高龄的于维汉院士因病突然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哈医大领导和医护人员始终牵挂着他,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救治,期待于院士再次苏醒。

然而,于院士始终没有醒来。,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于维汉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图文整理:海洋云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