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灭,带你一起解密大宋软弱三百年的根基

五代十国的继承者,宋朝在华夏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朝代,然而与他繁荣昌盛的经济文化相对的就是它在军事上

任人欺凌的结果,南北两宋享国三百一十九年。然而它的存在基本上是把汉唐时期的尚武、血性丢得干干净净。“靖康耻尤为雪臣子恨何时灭”痛苦惋惜的爱国将领又何止岳飞一个人,又有多少北方人民在异族的统治下南望王师又一年,因为皇帝的软弱退缩那让大宋萎靡三百年的根子,到底出在哪里呢?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灭,带你一起解密大宋软弱三百年的根基


原因还要从公元前,960年说起,那时还是北周大将的赵匡胤,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在率大军北上行至陈桥驿处组织了一场陈桥兵变,趁着后周皇帝年幼,孤儿寡母之时,逼迫年仅7岁的小皇帝禅让。自此大宋登上历史舞台,而像他这样通过篡位而建立的政权在那个五代十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那赵匡胤本人自然不是傻瓜,他对此心知肚明今天他可以欺负别人孤儿寡母,明天别人就能欺负老赵家孤儿寡母,不过他并不慌张,他心中自有妙计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灭,带你一起解密大宋软弱三百年的根基


赵匡胤上位后随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操作,来防止大宋以后的江山稳固,而他的一系列操作就围绕着‘夺权’两个字进行。首先一个大名鼎鼎的操作就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以半威胁半利诱的方法来对让禁军中素有人望的老将们卸甲归田,从而换上一批容易拿捏控制的新人上位,可还没结束,眼下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是都没有了,但是这在赵大看来只是治标,而想要治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首先他删去自己曾担过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将具体统兵的权力分划下去,然后他把军队的招募戍防调拨,权力划到一个文官体系枢密院中去了,这样将领就变成了战时听枢密院命令打仗,平时训练士兵,其他各项安排操作处处受制于文官。最后还没完为了一劳永逸的让武将无法拉拢士兵,形成派系,自成山头。赵匡胤不断的让将领到处换防,一个将领可能刚刚基本了解了一些自己的士兵,结果没过多久就被换到别处。

可是被警惕的不光武将,虽然宋朝重文轻武可文官也一样被小心防范着,一个宋朝的宰相想像一个唐朝的宰相一样事无不统,是不可能的。一个宰相的权力同样拆分开来,朝堂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不好意思,还有一个参知政事担任副相,分薄他的行政权。然后掌管国家军事的枢密院同样有枢密使于副枢密使,最后两方制定了什么国家发展计划还得要掌握国家钱袋子的‘计相’的三司使来点头同意来分拨项目款项,如果有人做些违法乱纪之事,不好意思,等着被整天想着弹劾别人的乌台御史们上书一封参你一本吧。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灭,带你一起解密大宋软弱三百年的根基

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每逢战事大事,虽然每个时期总有一批文官们主战,但总限于这套官职只要有一部分人反对,国家就无法集中力量供给前线将士最大力的支持。而由于武将的地位过低,百姓中有为青年往往不愿意参军,正应了那句大宋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而长此以往军中参军往往是些发配边军的罪犯,或者流氓无赖等等下九流人物,而这样反而变相影响了军队的素质,让军队在百姓与朝堂两者间的形象越发糟糕,造成了文官与皇帝越来越对军队的素质战斗力不报信任,而百姓则越发认为好男儿不该混迹军伍。一个行政效率低下,百姓越发不尚武,军人大多是地痞无赖混吃等死之辈,这样的国家被他国一而再而三地欺凌也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