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长平之战赵国必败无疑?如果不临时换将,历史会改写吗?

静说历史


赵惠文王时代的赵国已没了赵武灵王时代强大的底气,但毕竟赵飞骑还在,赵奢、廉颇尚在,此时赵国虽不敢像赵武灵王时代一样制定灭秦计划,但自保还是没太大问题的。所以赵惠文王在渑池和秦昭襄王会面,秦昭襄王到底没敢像对待楚怀王那样直接扣押赵惠文王。然而到了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代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重创了自己一统天下道路上最后一个竞敌,为日后秦始皇嬴政荡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另外一场原本和赵国并无干系的战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然而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终赵孝成王接受了赵胜和赵禹的意见并派人前去接管上党,于是此时正在攻打上党的秦军就这么被赵国截胡,不甘心的秦国随即对赵国开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赵国方面由名将廉颇统率,以武器装备而言赵军更胜秦军——此时的赵军已普遍装备铁制兵器,这在战国七雄中是独一份的;然而秦军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军公爵制度激励下凭借顽强的士气在初战中压制了赵军的锋芒: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将廉颇兵败,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初战失利后廉颇坚壁固守,避免与秦军野战。赵军毕竟是主场作战,在粮草武器的后勤供应上相比秦军是占优势的,秦军面对廉颇固守的营垒无计可施,不断损兵折将而一无所得。在这样的相持局面下秦国对赵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最终促使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到任后率领赵军对秦军发起主动进攻,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秦军方面早已换上了有战神、军神、杀神、人屠等称号的名将白起,最终的交锋结果是赵军战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那么如果赵国不用赵括替换廉颇会怎样呢?当然历史不存在假如,所以这个问题是无法得出标准答案的,我只能就我个人的观点进行阐述,有说的不对的欢迎朋友们拍砖。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将,按相关史料的说法是秦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那么陷害廉颇贪生怕死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相持而久久不能出兵与秦军决战。那么廉颇为什么要与秦军相持而不决战呢?那是因为廉颇审时度势认为以赵军的实力不足以和秦军正面抗衡,所以只能采取守势,利用自己占有地利的优势与秦军相持。这说明在廉颇心中如果正面作战的话赵军打不过秦军,事实上在廉颇构筑营垒与秦军相持之前他已经率部和秦军进行了初次交锋,初战的结果是未分胜负,但在战场秦军明显占了上风,在损失上赵军也大于秦军,换句话说如果是廉颇领军也不能和秦军正面抗衡。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赵王没换将,秦国依然会收买赵国权臣向赵王进谗言逼迫廉颇率部决战,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秦国仍然会战胜赵国,只不过相比赵括为将的话秦军的损失可能更大而已。当然既然我们的假设前提是赵王没换将,那么以廉颇的深谋远虑也许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战,那么陷害者就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陷害他。那我们再进一步假设赵王充分信任廉颇,不听信谗言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廉颇就会坚持固守,以廉颇的实力秦军绝对无法攻破他坚守的营垒,那么秦军就只有选择构筑自己的营垒与之相持,这样长平之战就会成为一场双方长期相持的消耗战。这时决定战争胜败的就不仅仅只是战场上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将帅的谋略了,而是看两国的国力谁更经得起消耗。众所周知秦国商鞅变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政策:国家对作战勇敢的士兵和种粮大户是从来不吝惜赏赐的,所以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在战国七雄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秦国的粮食产量绝对是七雄中最高的。既然单位面积的产量上秦国占有优势,那么两国国土面积的对比又是什么情况呢?早在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派遣司马错平定了巴蜀,到长平之战时秦国地跨今天的陕、甘、川、渝三省一市以及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又在巴蜀地区修建了都江堰,把这里打造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的粮仓;反观赵国是由于三家分晋而立国,主要占据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其地盘小于秦国。这样一对比大家应该明白如果按廉颇的思路与秦军相持下去究竟谁先扛不住了吧。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长平之战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其结果早在秦、赵两国分别进行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改革时就已注定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个方面的全面深彻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虽也兼具军事和政治双重属性,毕竟是以军事改革为主,对赵国内政的调整并不深彻。赵国的胡服骑射的确打造了战国第一强军,也培养了天下最多的名将,遗憾的是粮食产量和后勤运输补给成为了压垮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这点在当时的史籍中就已有所记载:在廉颇固守的两个月正赶上农忙时节,秦军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使赵军陷入粮草匮乏的局面。事实上对赵括而言:除了率部冲锋,他别无选择——如果战胜尚有一线生机;即使战败,作为一名战士战死沙场也比被敌人围困活活饿死强吧?反观秦国方面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奖励耕战制度以及巴蜀天府之国的粮食基地源源不断的供应都是秦军战胜的有力保障,秦昭襄王还觉得不够:他亲自前往前线督运粮草,一时间秦军士气大振。


蒋翰禹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歼灭战,这一战秦国投入兵力60w,赵国投入兵力45w,百万雄兵在长平一代鏖战,规模空前庞大。

此战因秦国进兵韩国上党,韩国不敌,上党投降赵国,从而导致秦国兵峰直至赵国。大战之初,赵国不敌秦国,接连丢城失利,后来廉颇采取固守的方式令秦国再无寸进,同时也令这一场战争上升为两国国力的比拼。

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更有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国令马服子赵括为将,代替廉颇,与秦国决战。

赵国换将赵括的同时,秦国也命武安君白起赶赴长平,代替信梁君王龁,战国名将之首的白起对上初出茅庐的赵括,这一战毫无悬念,赵国大败,降卒45w被秦国坑杀,自此东方六国再无与秦国争锋的实力。

那么如果赵国不换将,继续任用廉颇的话,赵国有没有机会能赢?关于战争的胜负,孙子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也就是说兵圣孙武认为战前的筹划周密程度与战争的胜负息息相关,那么秦国和赵国谁筹划的更周密呢?很显然是秦国。

刚刚已经说过了,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韩国不敌,上党投降了赵国,赵国接手了上党后,秦国迅速将兵峰指向了赵国,很明显在战事之前秦国就已经推算到了赵国的加入,而反观赵国,赵国一点准备都没有,甚至还曾想着和秦国议和,因此从战前筹谋这一点来讲,秦国完胜,赵国完败;

战争开始后,两国将士正面冲杀,赵将廉颇不是秦军王龁的对手,连连失利,因此廉颇采取固守的方针,想以此拖垮远征的秦国,从而将战争上升的了秦赵两国的国力的比拼。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而且秦国有两个产粮平原,而赵国以经商为主,国内并没有大的产粮平原,因此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继续对峙下去赵国肯定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也正是赵孝成王不满意廉颇从而同意阵前换将的原因,因此从两国国力的比拼上,赵国败了,而秦国也只能算是惨胜。

假如赵孝成王没有换将,赵国会不会倾全国之力由廉颇带领继续与秦国对峙下去?

显然不会,理由有二:

第一、除秦赵之外还有其他东方五国同样在虎视眈眈,一旦秦赵两国动摇国本,东方五国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狠狠的咬上一口,所以继续对峙的局面只能在不损伤国本的前提下进行,不会在持续太久,不然就是自掘坟墓;

第二、秦国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反间计就很好的说明了秦国的这一态度,赵国同样也不想继续对峙下去,不然赵孝成王也就不会同意令赵括为将令赵括一战而胜之;

所以继续对峙不是长久之计,秦赵两国一定要正面打一场,但是在这里,秦国的反间计没有成功,我们假设赵孝成王依旧无比的信任廉颇,继续由廉颇统兵与秦国一决生死。

秦赵两国正面交锋是有过先例的,战争初始廉颇就和王龁正面作战交过手,结果是赵国失利,连丢城池。如今决战,赵国将领依旧是廉颇,而秦国将领则变成了以白起为主,王龁为辅的组合,这种情况白起和王龁二打一,廉颇似乎没有赢的可能,因此赵国还是难逃战败的局面。

虽然难逃战败的局面,但是廉颇是一员经验丰富的老将,他应该不会像赵括那样中计导致45w赵军全军覆没,我们可以想象随着廉颇的一次次失利,但赵军依旧败而不乱,后退有序,令秦国难以得到大的便宜。

随着战争的持续,两国将士的大量伤亡,国力的不断耗损,而且秦国的战线不断增长,秦国运粮更加不便,所以同样国力受损的秦国不得不接受赵国的求和,从而长平之战以赵国割地赔款而落幕。

无疑这种结果比赵括为将要好很多很多,但是赵国依旧摆脱不了战败的结局。

以上个人浅见,还请赐教。










Callme不韦


很多人都听过“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主人公赵括侃侃而谈,运筹帷幄能力出色,不过真正上了战场之后表现却差强人意,很多人说赵括就是一个书呆子,葬送了赵国无数将士的生命,其实真实地战场情况远远超过大家预料,古时候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双方的主将,最重要的士兵素养以及后勤补给,长平之战双方赌上了国运,这种生死交锋并不是单单换一个主将就能扭转局势的。

如今上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赵括的存在,或者赵国没有临时换将,结局会不同吗?历史会改写吗?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双方为什么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展开大战,这场战争对秦赵两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资料显示,长平之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影响战国未来走向的决定性战役,当时已经进入战国后期,赵国是唯一一个还有实力阻止秦国进行吞并的国家,就是这样意义重大的战争,双方做好了万全准备。

这场战争孰胜孰败,拼的是两个国家的整体实力。

当时秦赵双方整体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秦国统治者是秦昭王赵稷,在他的统治之下,秦国国力空前发展,几代君主的积累让秦国百姓生活富足,军队战斗力超群,尤其是在对外战争上接连取胜,整个国家士气高涨,此外韩国和魏国两个国家接连成为秦国附庸,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让秦国更进一步的是任用范雎为丞相,采取“远交近攻”的对外方针,帮助秦国进行对外扩张,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国力迅速发展,逐渐脱颖而出成了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一决高下的国家。

虽说如此,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不仅仅是经济基础,如果是那样的话,腐朽落后的清政府不会轻易被打败,如果一个国家有实力就得找到发挥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正是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

从这来看,秦国明显要比赵国做的好,秦国很早就确立了军功爵制度,鼓励民众上前线打仗,人人都想着建功立业,自然在战场上更加卖力,这也是秦国最终取胜的原因。

再来看一看双方的最高指挥官——

赵国。赵孝成王起初在漳州作战,一开始就没能看清楚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战略决策摇摆不定,先是撤掉了廉颇的主帅地位,统治者与主将存在隔阂,打的正激烈的时候意外接待秦国使者,在战与和的决策当中下不定决心,听信谗言被敌方间谍渗透,换上了能力不足的赵括,最终葬送了胜利。这样的统治者如何安定军心,取得成功呢?

秦国。宣太后、秦昭王等人始终抱在一起,形成了牢不可摧的领导集团,相互之间各有分工,外交、军事等等从各方面干扰赵国的对阵策略。

况且秦国还有一张王牌,“战国四名将”之首的白起,整个秦国上下一心,加上军事素质过硬,各种条件都具备的秦国怎能不胜出。

再来看一下双方的动员能力——

秦国。秦昭王亲自到战场上督促后勤军备,发布命令参与到战争当中的人胜利之后全部加爵一级,在秦昭王的号召之下,许多精壮劳动力纷纷应召入伍,即便是没有作战能力的人也加入到后勤部队里,整个秦国从统治者到百姓全部团结在一起。

集结了全部力量的秦国才是取胜的最终原因,秦国有最先进的政治体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凝聚全国力量,因此他们才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

通过上面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发现赵国输的并不冤,不仅仅是一个战场指挥的问题,也不是因为赵括的个人原因导致赵国最终失利,更为关键的是整个国家体制完全落后于秦国,缺少深层次的动员机制,诸多因素的影响才使赵国落败,所以是不是赵括指挥对这场战争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静说历史


史书是胜利者编写的!绝不会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赵国这么多年的开疆扩土,军事实力达到了战国第二,而且孝成王年少即位,并在即位第一年就连齐抗秦,把秦军打败,现在秦国到嘴的鸭子没了,赵国这口肉吃进嘴里也不会再吐出来了!

秦国派了王龁进攻上党郡,赵国派了廉颇去守护上党郡,结果廉颇还没到,上党郡就没了,廉颇在高平地区设营等待秦军的攻击!(孝成王派廉颇就是要他去防守上党郡的,结果现在上党没了,所以要从防守模式改变为进攻模式啦。)结果廉颇再也不往前走一步,每天就是等待秦军的进攻,并且接连丢失战略要地,(不信的看看老沈一说,专门去实地考察了长平之战的全部细节!)如果,高平再丢失的话,邯郸就是直面秦军威胁了。进攻和防守,对于秦王和赵王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心态,秦王已经完成既定计划夺回上党郡,如果能拿下高平,以后攻打邯郸就简单了!赵王则接连失去地盘,如果高平再没了,赵国可就快亡了。现在廉颇已经在高平待了一年多了,就是被王龁暴打了,赵王也该换人了!


流水清风298


公元前260年,位于太行山脉的丹河河谷中,绝望充斥着赵军营地,因为他们已经被包围了整整四十六天。而这支军队的统帅赵括在等待来自邯郸的救援中已经崩溃,在接到军营里因断粮发生的吃人事件后,这位年取得的军官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这一次他决定亲自出击,四十万赵军中抽调出最后的精锐,跟随着赵括走出军营列成四个攻击队形,向阻挡着他们回家道路丹河河谷上的秦军发起冲击,严阵以待的秦军对于赵军冲击的回应就是手中强弓劲弩射出的利箭,最终在倾盆箭雨中赵括猝然倒地。在这场左右战国局势的血腥冲突中,最终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拉下了帷幕。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不仅是天文数字的士兵,还诞生了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纸上谈兵’。显然这个成语来自于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将军赵括,在战争中他的主动出击导致赵军被白起一分为二困死在丹河河谷。已至后世认为如果赵王没有听信流言将廉颇换下,秦军绝无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果。

廉颇这个与同时代的白起被司马迁列入史记中的战国四名将,虽然在异国他乡中等待赵国的任命中死去,但这位曾在北方列国的军事冲突中威名远扬的统帅,在长平之战中初期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在他最初的计划中,赵军依靠长平丹朱岭的险要地形,用 坚硬岩石构建起长达百里的防御工事,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秦军在攻取上党的必经之路上,遇到天险和人工构筑起的防御阵地,在那个缺乏攻坚器械的年代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历史子午线


的确是这样。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