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熱愛生活的年輕人:不婚不育、報復性熬夜、輪迴性養生......

最近,有兩個報告上了熱搜,其中一份是民政部發布的《2018年4季度各省社會服務統計數據》。

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的人又創了新低,而離婚登記的人再次創了新高。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離婚率甚至高達35%以上。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而為這組極端數據做出“貢獻”的主要群體是90後。去年,“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這個話題就曾在網上引起熱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一份關於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的報告顯示,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七年之癢變三年

另一份受人關注的報告是《2019睡眠狀況洞察報告》。

報告顯示,48%的95後和35%的90後每天零點之後才睡覺,其中,凌晨1點之後入睡的95後比例高達15%。

一份又一份報告都在證實:這屆年輕人不想結婚、報復性熬夜、不願生娃、30歲不到就因為全身各種小毛病而開始養生……

他們動輒把頹、喪、佛系掛在嘴邊,當作三觀。看上去,這屆年輕人和自己的生活相處得不太好?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非也!我們只是不再輕易對生活搖旗吶喊,切換了與它相處的模式,從一腔熱忱變成了“間歇式熱愛”。

灶臺是冰冷的

“折騰”是熱乎乎的

在做飯這件事上,我身邊90後的朋友分為兩類:一類是沒娃的,有食堂的吃食堂,沒食堂的三餐基本全靠外賣。

另一類是有娃的,能吃上現成的基本都是託爹媽的福。“民以食為天”這件天大的事,這屆年輕人根本不當回事兒。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但偶爾,大家也會心血來潮,自己煎個牛排、配杯紅酒,做盤田園沙拉、烘個和風蛋糕,權當是調劑生活,讓日子有點甜味。

味道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擺盤和濾鏡。這屆年輕人,對食物的熱愛都表現在朋友圈的照片裡了。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下廚這件事,果然還是靠心情和感覺)

在過日子這件事上,我們的灶臺是冰冷的,但間歇式熱愛發作,也能把生活折騰得熱乎乎。

比如,不喜歡打掃房間,兩週請一次保潔打掃衛生。但天氣好的時候,偶爾也會從裡到外來次大掃除。

曬被子、熨衣服、最後還要做一遍斷舍離,把自己不(後)需(悔)要(買)的東西處理掉,以便騰出更多空間買買買。

不想隨便突破舒適圈,但突然某一天就愛上了“自律”、“上進”。

於是,知識付費、聽書、學英語打卡;辦健身卡、買裝備、跑半馬;學一門新技能,python、區塊鏈、小語種,扔起銀子來不眨眼。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朋友圈裡“自虐”式打卡)

儘管大多數人堅持不過一個月,但至少我們曾經“自虐過”。有句話說得好,沒被虐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吐槽工作比誰都狠

身體卻很誠實地坐在電腦前

現在和各路神仙聚會,聊工作上的心酸絕對能迅速讓彼此關係升溫。在吐槽工作這件事上,是不分行業、頭銜和薪資的。

上一輩人的工作狀態是朝九晚五、旱澇保收,甘願成為一顆螺絲釘,拴在大機器上30年。

時至今日,我們的工作情況早已不同往日,“穩定”不再有,有的只是“人格分裂”。

抱怨老闆、但手機24小時開機、工作微信隨叫隨回;

內心多少委屈和不爽,面對甲方時,一定像小太陽一樣讓他們溫暖如春;

對肩周炎、姨媽痛、腰肌勞損等各種生理病痛,採取的策略是扛過一陣兒算一陣,掛號看病不如好好工作。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朋友圈裡最不缺的就是“加班狗”)

我爸媽來上海和我住了一段時間,有一晚眼裡帶著欣慰和我長談:

以前爸媽老聽你抱怨工作,說加班晚、待遇差、老闆沒人性。


可現在,我們看你每天為工作忙得熱火朝天,晚上10點回到家還能加班2小時,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嘛。


而且你最近不是漲工資了麼,說明老闆很器重你、你工作乾得很不錯啊。

爸媽哪裡知道,我們不喜歡工作是真的,但想要高薪和在公司的話語權也是真的。所以,只好一邊喊著人間不值得,一邊加班看北上廣的凌晨。

外表的“冷漠”

無法掩蓋內心的柔軟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迎來了大結局。作天作地的父親蘇大強在逐漸失去記憶的過程中,依然記得女兒明玉初中的那本練習冊。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那個自私、冷漠、耍無賴、裝瘋賣傻的父親,忘記了很多事,但最後還是想找女兒,像小時候那樣牽著她的手。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很多網友們希望明玉對原生家庭永不原諒,對蘇家父子們狠狠報仇打臉。

但是,安排這樣的結局,大概編劇也知道兒女和父母的情感向來無法公事公辦、黑白分明、殺伐決斷。

很多人和父母的關係有點像“低配版”明玉與蘇大強的關係,有衝突、怨恨過,但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羈絆與牽掛。

比如,有事不想和爸媽說,幾周通不上一次電話,不太願意去理會他們在微信上問的“在麼”;受傷時,也會想起原生家庭在童年種下的陰影。

但每個父親節、母親節,還是不忘記給他們送禮物,生日很早就在日曆上標好,手機還設置了提醒。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朋友圈裡對父母表達愛意,也是花樣百出)

看似“冷漠”的孩子,對父母內心始終是柔軟的。這種矛盾的情感相處模式,在愛情和友情上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和伴侶談戀愛基本靠微信,約會要看行程。報告上也說了:

這屆90後忙到沒有性生活。

但和TA在一起時,天雷依然勾地火,間歇“性熱愛”;即便不想結婚生子,還是會暢想和身邊這個人白頭到老。

本以為和朋友、同學的情誼,僅限在朋友圈的瀏覽和點贊裡,但偶爾聚會見面一次,想起當年那些犯二的事兒,心裡還是會暖。

暗自慶幸著身邊曾經有TA們陪伴。很多事以為自己早已淡忘,回憶時才發現其實很甜。

“間歇”並非“停歇”

而是更聰明地去熱愛

“間歇式熱愛”看上去有點自相矛盾,但其實是我們適度切換與生活的相處模式,用一種更聰明、輕鬆的方式去應對人生中的壓力和不順遂。

我們無法每天鬥志昂揚地去生活,因為生活中讓人糟心的事經常發生,充滿了負能量。

偶爾覺得這個世界糟透了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只喜歡宣揚和擁抱正能量的人。

因為真正的正能量根本不在於爆棚與否,而是你是否能夠學會跟這個糟心的世界和平相處。

TED有一期很火的演講“與壓力做朋友”,來自斯坦福心理學教授 Kelly McGonigal ,被網友稱為“專為負能量拍手叫好”的專家。

她和團隊做了一項歷時八年的實驗,調研了三萬人對壓力的態度,發現:

那些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並且誘發癌症或心臟病,最終使得死亡的風險增加了 43%,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相反,同樣承受著極大壓力、但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風險非但沒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壓力更小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更低。

间歇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报复性熬夜、轮回性养生......

“間歇式熱愛”正是如此:

我們不盲目揹負滿腔熱忱負重前行,也不輕易陷入悲觀厭倦紅塵。我們只是隔著一層紗,若即若離地看待生活,然後勇敢去發掘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你幹過哪些屬於“間歇性熱愛”的事?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思小妞。專欄作者,著有《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國內首部“輕職場”作品《即學即用:職場新人通關密碼職場》剛剛上市。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