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里的“发生”和“花重”到底怎么解释?

《春夜喜雨》里的“发生”和“花重”到底怎么解释?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仄仄平平仄

当春乃发生。平平仄仄平(韵)

随风潜入夜,平平平仄仄

润物细无声。仄仄仄平平(韵)

野径云俱黑,仄仄平平仄

江船火独明。平平仄仄平(韵)

晓看红湿处,(仄)平平仄仄

花重锦官城。(平)仄仄平平

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我小时候背的只是前面四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就开始背全篇了。整首诗的意思也不难,里面的字词含义与现在的区别不大,却有两个地方值得好好来分析一下。

先要说的是“发生”一词。此处的“发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里的常用意思(happen),尽管按现在的意思解释也完全合理通顺。在古诗词里,一个字基本是一个词的意思,这里的“发生”被诸多教科书译为“萌发生长”。只是好雨又怎能与“萌发生长”搭配呢?“当春乃发生”的“乃”当“于是、就”来解释后面可以跟动词,如果当“是”来讲后面就应该是名词。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其他一些诗歌中的“发生”:罗邺的《春风》“每岁东来助发生,舞空悠飏遍寰瀛”,孟郊的《覆巢行》“阳和发生均孕育,鸟兽有情知不足”以及钱起的《春郊》中“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这些句子里的“发生”都是名词属性,其中后面两句里的“阳和”原意是“春天的暖气”,后来借指“春天”。既然“阳和”可以借指“春天”,那么促进植物萌发生长的“发生”又如何不能借指“春雨”呢?还有比用“春雨”来解释上面这些诗句里的“发生”更妥贴合适的吗?所以《春夜喜雨》里的第一、二句就应解释为:好雨知道合适的时节,在春天来到的就是春雨。

第二处值得探讨的是“花重锦官城”里的“重”到底是轻重的重?还是重叠的重?教科书里的选择是轻重的重,解释成: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那么仅就淋湿变重而言,但凡是细雨,无论何季、何时都能使花朵变沉重,又如何显出春雨的好、杜甫的喜呢?况且花因淋湿而变重又何须通过“看”而得知?常识即可判断。春雨之所以贵如油,不就是能促进植物的萌发生长吗?从搭配上讲,花重重叠叠开放在锦官城和花重压锦官城,后者只能指树上的花,而前者树开花、草开花都成立。从诗意上论,当时杜甫身处锦官城外江边小船之中,视野所及,既能看见城头树开之花,又可看到城前草开之花。到底是春天雨后百花齐放的景象有诗意还是花朵份量重下垂有诗意?相较之下,花开遍地的重叠之意明显要好于花朵变重之意。

但是从格律角度来看,杜甫又是一位严守格律的诗人。一般而言,是不会随便出律的。这是首标准的五言首句仄起不押韵的律诗,所标注的平仄是依照唐代音韵来的,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有所不同(注:唐朝时“看”为第一声、属平声)。而且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晓”与“花”的平仄可以不讲究。这样一来,“看”既然是平声,那“重”就必须是仄声了,又成了“轻重”之“重”!

一个按意应为“花开重重”,一个按律该是“花湿变重”,所以争论不断。网上一查,两派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除非“重”为仄声且有“重叠”之意才能让双方罢战。那么究竟有没有呢?

第四声的“重”确实也有“数量多”的意思!那就是“重兵把守”(数量多)、“名重天下”(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丰厚)的“重”,此处的“重”都有“重叠”一词所含有的“多”意!故“重”应发第四声,但却是“数量变多”(或“满”)的意思。这样一来,无论从格律还是意境上都两全其美,或许这才是杜甫的本意:

好雨知道合适的时节,在春天来到的就是春雨。春雨随风在夜里潜入,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野外的小路和天上的云都变黑了,只有江上我的小船中灯火还亮着。早晨观赏被雨淋湿的花朵处,发现花朵满满盛开在锦官城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