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2000年,一部電視劇給小編打開了關於唐代歷史的大門——《大明宮詞》。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其中關於大明宮整體宮殿的景色,給大家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且據說大明宮面積是故宮的4倍,果然是王維說的那樣霸氣:“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大明宮的養成

金光閃閃二百年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淵病死於大安宮,夏宮的營建工程也就此停工。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662年),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不過很可惜的是,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燬。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雖然修建大明宮是唐太宗為李淵修的,但是是由誰修得這麼漂亮的呢?

設計團隊:閻立本藝術世家

就是畫《步輦圖》的這位

大明宮的設計者史書沒有記載。在大明宮營造期間,擔任將作大匠一職的人,是聲名顯赫的大畫家、《步輦圖》的作者閻立本。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將作大匠專門負責皇家工程設計和營造,“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凡西京之大內、大明、興慶宮,東都之大內、上陽宮,其內外郭、臺、殿、樓、閣並仗舍等,苑內宮、亭,中書、門下、左·右羽林軍、左·右萬騎仗、十二閒廄屋宇等,……凡有建造營葺,分功度用,皆以委焉” 。

可見,大明宮的具體修建,定是由“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的將作監負責。

其中,大明宮中包含著閻立本父子三人的心血,那麼閻立本他們一家子是怎樣的人呢?

上得廳堂下得“畫廊”

只可惜後來撂挑子不幹了

閻立本出身貴族,父親和哥哥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

父親閻毗是北周時期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哥哥閻立德也擅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哥哥還在唐武德至貞觀年間任尚衣奉御、將作少匠、大匠、工部尚書等。除參與大明宮建設,還曾主持設計帝后所用服飾。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閻立本當然也是一樣優秀。那麼閻立本的繪畫藝術有多棒呢?這些畫就能說明一些問題。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步輦圖》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歷代帝王圖》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古帝王圖》,傳為唐代閻立本畫作,絹本,設色,現存後人摹本。

畫面從右至左畫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閻立本在創作中根據13位帝王各自的特點和對其功過的“正統”評價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褒貶態度融於筆端。畫家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幹,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

高宗顯慶元年(656)閻立德歿,他由將作大將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咸亨元年(670)遷中書令。咸亨四年卒。

不過關於他還有一則小八卦,說明了為什麼他的小弟們再也不畫畫了……

關於大明宮,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兒

悔以書畫

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讚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

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呼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後,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

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後,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幸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