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做出突出贡献

黄鸣龙,有机化学家。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他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做出突出贡献

人物年表

1898年7月3日 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16-1920年 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0-1922年 在瑞士苏黎世(Zunich)大学学习。

1922-1924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1928年 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28-1934年 在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主任。

1935-1938年 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任访问教授。

1938-1940年 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研究甾体化学合成,任访问教授;在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任访问教授。

1940-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

1945-1949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合成化学研究,任访问教授。

1949-1952年 在美国默克药厂任研究员。

1952-1956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56-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1979年7月1日 逝世于上海。

注:"黄鸣龙"出生日期有歧义,《中国科技史杂志》1980年第1期,"黄鸣龙的学术成就"给出的是(1898.6.6-1979.7.1);《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0年第0期,"为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奉献一生--纪念黄鸣龙教授逝世十周年"给出的是(1898.8.6-1979.7.1)

人物生平

黄鸣龙,1898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0年,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毕业,即赴瑞士,在苏黎世大学学习。1922年去德国在柏林大学深造,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历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1934年,再度赴德国,先在柏林用了一年时间补做有机合成和分析方面的实验,并学习有关的新技术,后于1935年入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在著名生物碱化学专家Bruchausen教授指导下,研究中药延胡索、细辛的有效化学成分。1938-1940年,黄鸣龙先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甾体化学合成,后又在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在改造胆甾醇结构合成女性激素时,他们首先发现了甾体化合物中双烯酮-酚的移位反应。

1940年,黄鸣龙取道英国返回祖国,在昆明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在西南联合大学兼任教授。在当时科研条件极差、实验设备与化学试剂奇缺的情况下,他仍能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他从药房买回驱蛔虫药山道年,用仅有的盐酸、氢氧化钠、酒精等试剂,在频繁的空袭警报的干扰下,进行了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了变质山道年的四个立体异构体可在酸碱作用下成圈地转变,并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和四个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这一发现,为以后中国外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1945年,黄鸣龙应美国著名的甾体化学家L.F.Fieser教授的邀请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工作。一次在做Kishner-Wolff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情况,但黄鸣龙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继续做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分析原因,又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中的实验,终于对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现此法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在国际上已广泛采用,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此方法的发现虽有其偶然性,但与黄鸣龙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1949-1952年黄鸣龙在美国默克药厂从事副肾皮激素人工合成的研究。1952年10月,他携妻女及一些仪器,经过许多周折和风险,终于离美绕道欧洲回到了祖国。

黄鸣龙回国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化学系主任,继续从事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和甾体植物资源的调查。1956年,他领导的研究室转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研究工作中,黄鸣龙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说:"一方面,科学院应该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不应目光短浅,忽视暂时应用价值不显著的学术性研究。但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急需的建设项目,应根据自己所长协助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不可偏废,更不应将此两者相互对立起来。"他还以甾体化学研究为例,说明联系实际还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理论的进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1958年,在他领导下研究以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合成可的松的先进方法获得成功,并协助工业部门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项国家原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的项目提前数年实现了。中国的甾体激素药物也从进口一跃而为出口。1959年10月,醋酸可的松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开课,系统地讲授甾体化学,培养出一批熟悉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

1964年,黄鸣龙出席第三届人大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示的"四化"宏图,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当听到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时,就联想到不久前国外文献上有关甾体激素可作为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报道,决心在计划生育科研方面做出新的贡献。考虑到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需要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大协作,黄鸣龙向国家科委提出了组织全国范围大协作的建议。这一建议受到国家科委领导的重视,于1965年成立了国家科委计划生育专业组,黄鸣龙任副组长。该项工作进展非常迅速,不到一年时间,几种主要的甾体避孕药很快投入了生产,并陆续在全国推广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